【乡土.乡建】集体共富50村之吉林第一屯的发展之路

 

 

吉林第一屯的发展之路

——吉林省四平市红嘴村二社

 

 

一、历史和现实的二社

过去到现实,红嘴都充满了神秘色彩。红嘴有座黄土山,相传在很早以前,黄土山忽然红光迸现,远远望去,好像女人鲜艳的嘴唇,老人们说,那是关心人间疾苦的菩萨法相,那一年的收成特别好,红嘴村因而得名。

如今的红嘴集团,就是当年的红嘴村二社(原名四平市条子河公社红嘴子大队第二生产小队)的延续。公社那时,二社750口人,800亩土地,年人均收入只有38元,是红嘴村六个社中最穷的一个社。当年有顺口溜说,这里“光棍四五十,干活没分值,牲畜缺饲草,家家断粮吃”。说的就是二社。

卢志民,共和国的同龄人,上世纪70年代就当过这个生产队的队长。1978年,社员们经过比较,再次把他推举为生产队长。秋后算账,全年产值达到创纪录的17万元,人均收入由上年的36元猛增到180元!此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二社的党支部书记。借着改开,他和村党组织一班人带领乡亲们因时顺势,白手起家,从1979年起步办工业,1984年成立农工商联合公司,1994年组建红嘴集团,三年一大步,五至八年一跨越,连续三个跨越,率先完成农村工业化,实现城市化,迈向现代化,创下了“神州第一屯”的奇迹。

为什么叫“神州第一屯”?这是在1991年,农业部和国家计委颁发“(1991)农(企)字第13号”红头文件,列举了“五个全国第一”:

全国第一市——江苏省苏州市;

全国第一县——江苏省无锡县;

全国第一镇——广东省顺德县桂州镇;

全国第一村——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

全国第一村民小组——吉林省四平市红嘴子。

从此,红嘴二社便有了“神州第一屯”的美名。这一年,红嘴二社工农业总产值首破亿元大关,达到1.5亿元,是全国第一个产值超亿元的生产队。

红嘴集团企业具有相当的行业优势和规模优势。所属企业涉及粮油加工、农畜食品、啤酒饮料、冶金建材、机械制造、有机化工、包装印刷、商贸服务、金融合作九大行业。集团下属17个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个,产值超亿元的10个,超5亿元的5个,两个企业达到10亿元,一个企业超过30亿元。红嘴钢铁公司是全省第二大钢铁联合企业;金士百啤酒年产能力80万吨,全国单厂产能最大;新天龙公司的食用酒精产销量位居全国首位,食品级变性淀粉销售量居全国首位;饮品公司综合实力排在全国冷饮行业第三位,包装印刷公司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

人民生活超越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员工年工资收入低的不少于2万元,高的近30万元,居民人均货币收入超万元,家庭轿车拥有量达35%,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取暖、有线电视等公共设施免费服务,儿童免费入托,子女上学专车接送,考上大学的发给奖学金,老人享受社会养老保险金。

精神文明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连续多年开展“精神小康工程”建设,集团公司晋升为全国文明单位,集团党委连续三次被中组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集团公司团委被团中央授予“五·四红旗团委”,集团公司武装部被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10月,被吉林省委省命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红旗”。

 

二、红嘴道路的秘密

红嘴被誉为一种现象,一个大东北的小红嘴现象。吉林省委省新农村建设调研组,把红嘴经验归结为“六个一”,即创造一个奇迹——神州第一屯的奇迹;坚持一条道路——农村工业化道路;发扬一种精神——创业创新精神;实施一项工程——人才兴业工程;形成一种模式——集体经营加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建强一个班子——保持30年稳定不变。

现象也好,经验模式也好,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一个不起眼的东北小屯,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竟在三十年间发展成大型企业集团,几十年红旗不倒。其中原由何在?可供别的地方复制或推广吗?对人们能提供什么启示和思考呢?

如果把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看作硬实力,把人的精神、路线、科技、人才、教育、文化、组织等看作软实力,红嘴二社在硬实力方面可说是比较贫乏和欠缺的,而在软实力方面那就很突出了。他们正是凭借着无可置疑的软实力崛起的。这是红嘴现象中最耀眼的亮点,是红嘴经验中最珍贵的一条,是红嘴模式中最特殊的地方,也是红嘴道路的秘密所在。 

一、自力更生、靠艰苦奋斗。1979年全国各地兴起了办乡镇企业的潮流。卢志民一班人也在想,单靠种庄稼,要想富裕是比较困难的。他们也想办工业,但是,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资源。这“三无”是制约许多农村不能发展的拦路虎,但是,却没有难倒他们。他们什么都缺,唯独不缺中国农民的优良传统,就是勤劳、不怕吃苦。有了这种精神,他们就有了基本的资源,就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会成功的。

他们想办一个翻砂厂。当时算了一笔账,如果这个厂办成了,年底可以赚到5万元。卢志民把这一任务交给工业副队长张玉佳负责,交给他100元作启动资金。实际上100元连买块铁板都不够,咋建翻砂厂?卢志民借助村里的高音喇叭发布建厂动员令:“咱屯穷,国家也不富,要是等靠要,一辈子也翻不了身”。社员们响应党支部的号召,把挡猪圈盖鸡架的小块铁板都捐出来了,他们用废铁凑起来焊接成“冲天炉”,将低矮的草料棚子挖地三尺作厂房,把磨米碾上的电机下来,白天翻砂用,晚上给社员磨米。翻砂厂投产时,初次上阵的小伙子们在面对炽热刺眼喷涌而出的铁水不知所措时,卢志民第一个大步向前,挽起袖子,稳稳地抬出每一包铁水,身上那套藏蓝色中山装被烧得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窟窿。他们只用三个月时间建起了一座小型翻砂厂,当年盈利7.2万元。

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贯穿在他们整个建设活动之中。这是他们最重要的成功法宝。这是同大庆王铁人用身体搅拌水泥,同大寨人大灾之后不要国家一分钱的精神同出一辙,都是中国农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积极进取,敢想敢干,勇往直前。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内涵着共产党人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心,党和人民把你放到这个位置上,是等靠要呢,还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呢?是小富即安呢,还是不断进取,力争更大的成就呢?红嘴二社党支部(后来升为党委)一班人采取的是后一种态度。

一位老领导论说卢志民时,说他“铤而兴工,善抓机遇”。他们一班人切切实实地抓住了三大发展机遇,实现了神话般的快速发展。

这就是一个小屯子的成就!卢志民率领下的红嘴人就是在改革开放的激荡大潮中,铤而兴工,抓住机遇,乘时用势,勇往直前,其发展之快、成果之好、变化之巨、贡献之大,堪称中国北方农村的成功范例。

参观者说:“顶天托红日,立地红嘴人”。这两句话,展示了红嘴人的气魄

 

三、崇尚科学,脚踏实地

几个庄稼把式要办工业,从猪圈鸡棚中搜寻废铁,有点当年大跃进、大炼钢铁的遗风,被嘲笑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是卢志民也记住了这个教训,他们在高速发展时并不盲撞,他们把依靠群众同果断决策结合起来,把崇尚科学同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结合起来,把敢想敢干同讲求效益结合起来,重视启用科技能人,实行科学管理,而今,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不断总结经验,走上了又好又快发展的金光大道。

他们在有了第一桶金之后,对于再发展,就掌握一条:上项目一定要高起点。认为不是高起点就难有大发展。无论是改造老企业还是建设新项目,他们始终坚持技术和设备领先的原则,先后引进了丹麦酿酒、德国印刷、意大利印铁、美国连铸、荷兰生猪屠宰线和污水处理系统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装备,改造和提升了传统产业。红嘴有7户企业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复审,金百士啤酒还通过了ISO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复审和QS现场审核,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达到A级现场管理水平的企业,被全国品牌质量委员会评选为“全国啤酒行业十大知名品牌”。

 

四、重视人才,重视教育

红嘴人认为,买一项技术只能发一次财,有了人才就能长远发财。他们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请“高人”、雇“洋人”来破解企业发展中的难题。金士百曾以每月3000美元薪金聘请美国高级酿酒师威廉·波特先生担任特别助理,协助总经理管理这个现代化的啤酒厂。2000年,红嘴钢铁公司租赁了哈尔滨特殊钢厂。为使这家停产6年的国有大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红钢以年薪40万人民币聘请日本炼钢专家穗板先生为技术顾问,仅用半年时间就使炼钢产量超出原厂的2倍。

知识化是先决条件。集团公司领导干部带头,通过送到名校学习、专业培训、专门培养等方式加快用科学知识武装骨干队伍的步伐。卢志民获省委、省政府授予高级专家职称,红嘴集团副总裁卢宪臣通过自学和专门培训获高级经济师职称。在红嘴集团1万多名员工中,具备大中专知识水平的有2206人,占员工总数26%。具有中高级科技职称的300多人。从而全面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技能,为创名牌、出精品、增效益、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红嘴集团的统帅和灵魂人物,卢志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他说:“我在红嘴就做两件事,就是精心打造两条生产线;一条是产品生产线,一条是人才生产线。红嘴人富了钱袋要富脑袋,要富脑袋得抓后代。”多年来,红嘴集团用于职工培训和子女教育的投入达5000多万元。他们把红嘴的子女送到四平市最好的学校读书,考上大学的给予重奖。采取联合办学形式,在青壮年中普及初中教育。

 

五、走集体经济道路,追求共同富裕

中国的改开率先于农村起步,其标志是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鲜红手印的“一纸文书”。然而这个标志不久就被亿万农民工背井离乡、土地流转、大户兼并等改革新风吹得没有光彩了。与小岗村走着一条完全不同道路的是红嘴二社的农民们,他们顶着压力走集体经济道路。笑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当初红嘴二社顶着压力走集体,现在被证明是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求富唯一正确的方向。难怪有人这样评价,中国农村改革起步于南方的小岗村,使改革成果的辉煌体现在东北的红嘴村。

红嘴已经实现了城镇化。农民实现了由农业劳动者向产业工人乃至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转变,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的种植业各现代产业的转变,农村实现了由贫穷落后的杂乱村落向文明开放的城镇化的转变。昔日的红嘴屯已变为城市化功能齐全的“红嘴城”。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农村飞速发展的阶段成果,而且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全面进步的美好愿景。

在集体经营的道路上,红嘴经历两次关键节点,也是两次艰难的抉择。第一次是农村改革初期,土地分不分到户,红嘴举行了一次“全民公决”。公决小组挨家挨户调查,结果是,一本厚厚的稿纸按下170多个不同意分户经营的手印,不同意分户经营的农户超过96%。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兴起了厂长、经理承包风。这时的红嘴企业已发展到十几个,年产值7000多万元,集体资产超过4000万元。如果实行承包经营,对于几个创业带头人来说无疑是发大财、成大款的好机会。这次选择的主动权主要在他们身上,但他们经受住了利益的诱惑和考验,放弃了。同时仍然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挨家征求意见,结果不言自明。现在,卢志民和他的骨干团队在红嘴集团没有一分钱的股份。报酬是统一核定的与职工接近的工资。集体化公有制是他们铁定了心的发展道路。

当下中国,红嘴的做法似乎有些特殊,但他们成功了。吉林省曾经组织一个联合调查组在对红嘴进行深入的调查后。形成了以下这段文字:

红嘴集团坚持共同富裕目标,集体资源共有共享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体制,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少提供了这样几点重要启示:首先,农民是可以有效地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走向富裕的;其次,农村的生产要素是可以有效地实现优化组合,推动资本迅速扩张,有利于把经济做大做强;第三,通过工业化创造的财富可以有效地壮大集体积累,最大限度地用于农民共有共享的生活福利和社会事业。

卢志民最爱读的书是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最爱研究的资料是改以来企业家们的兴衰史。近来他似有所悟:大胜大骄傲,小胜小骄傲,悲剧都是自找。成功了绝对不能张狂。挑战自我,才能挑战别人;超越自己,才能超越别人。市场风云的变化很难测,稍一马虎,企业就会被湮灭。

卢志民这个名字的含义是“有志农民”,果然名如其实。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奇人奇事奇迹绝非偶然;可敬可学可交实属必然”。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革命导师的希望,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组织起来,集体创业、共同富裕。以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形式去应对城市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挑战。红嘴,是这条路上的先知先觉者,在他们后面,有千百万农村和农民正在紧紧跟上,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这条道路一定越走越宽广。

 

(作者:楚岩,授权人境网发表)

 

 

 

 

 

发布时间:2024年6月2日
收藏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专题】"哇哈哈豪门遗产之争"

提示

成功加入收藏夹!
收藏夹内共有 0 篇文章, 0 个产品

提示

你已收藏了该文章!
    • 法律顾问

    • 吴勇律师
    • 徐阳律师
    • 服务时间

    •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 《人境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