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乡建】集体共富50村之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

文/楚岩

 

前南峪村,是河北省太行山脉深处一个小山村。全村385户,1322人,耕地746亩,宜林山场8300亩,人均6分地,7亩山。几十年来,前南峪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成为河北省山区开发建设的一面旗帜。30多年来,前南峪村,在郭成志为书记的村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坚持治山治水,植树造林,全村共栽种138400棵果树,林木覆盖率达到90.7%,植被覆盖率达到94.6%,全村十条大沟全部建成生态经济沟。今天,前南峪村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坚持不懈抓植树造林、山地开发的同时,前南峪村大力兴办工矿企业。从1984年来,在村党委的领导下,前南峪村共兴办了十多家村办企业,组建了益发实业总公司,工业总产值在8000万元以上。前南峪村这块“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成为太行山“最美的地方,最富的地方”。1994年,前南峪村率先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小康建设示范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村党委被中央组织部授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让前南峪村试一试”

 

在太行山脉深处的前南峪村,曾经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小村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前南峪村迎来了新生的历史机遇。但在很长时间内,前南峪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真正改变。“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灾不保收”,便是前南峪村的真实写照。1963年秋,一场无情的特大暴雨下了七天七夜,又把前南峪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几分保命田冲个精光,乡亲们走投无路,甚至有人打起铺盖卷儿准备外出逃荒。村党支部一班人发誓一定要根治这穷山恶水!随即制定了前南峪20年的发展规划:5年绿化,6年造地,3年治水,7年高标准治理经济沟。从此,全村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治山会战。截至1977年,前南峪共修滩造地420亩,8300亩荒山全部栽上了树,打机井35眼,还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使310亩“望天收”岗坡变成了水浇地。

 

1983年12月,分田到户之风吹遍了全国,自然也吹进了前南峪村。当时邢台县630个村绝大多数都分田到户了。村里也有人主张分地、分山、分果树到户,搞大包干。但村支部书记郭志成认为:“前南峪村走集体化道路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要坚持走集体化道路。”郭志成的态度遭到了部分群众的反对。有人在街上贴出大字报,“根除大锅饭”,“郭志成不分地、不分山, 对抗政策”,“坚决把郭成志拉下马”,还有几个青年农民到郭志成家中扬言要分山分树木并质问:“你硬要不分山、不分果树,想图个啥?”郭志成义正词严地回答:“图前南峪村共同富裕”。面对这种情况,郭成志逐步逐步地做群众工作,说30年的集体积累何其艰难,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使集体经济更快发展,要搞承包制也可以,但要搞分林果业、农业和养殖业的专业承包。郭成志不断说服了村里闹事的农民。但还是有29封信寄到了北京。鉴于事态重大,地区、县上3次派了调查组到了村里。村里到处传谣言说:“上边要撤了郭成志的职务”。作为农村最基层的支部书记、作为最小的官,郭成志的压力可想而知。他甚至向村支部一班人安排了自己的后事:“要是我真的被撤了职,你们一不要闹,二不要告,三不要撂挑子。你们还是要把咱那半截子山治好。不管谁上谁下,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治山不能停 。”

 

地区、县里几次调查结果,全村338户主张分的只有17户。地区和县上觉得一个村影响不了分户联产承包的大局,便迟迟没有表态。村中有人便告状信送到省委第一书记高杨手中。高杨是个老八路, 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邢台县委书记。高杨见告状信来自他最熟悉不过的抗日军政大学的所在地前南峪村,便决定亲自去看一看。高杨书记一进村见到一面面不露山石的绿坡,心中就有了底。他对郭成志说:“不用说,我全知道了。不用怕。躺在家里炕上还会蹦出两只跳蚤。”他对陪同的邢台市委书记周基说:“可以保留一两个村试一试。”就这样一句话,保住了前南峪村的集体经济,最终使前南峪村成为太行山深处最绿的地方,成为最美最富的地方,成为山区开发的一面旗帜。

 

 

二、农、工、商、旅全面发展

 

前南峪村,地处太行山脉深处,群山之中的贮藏着丰富的重晶石、石英石、大理石、石棉等30多种矿产资源。要发家致富,光靠农业是很困难的。郭成志决定立足资源优势,大办工业。1983年,郭成志在林业积累中拿出40万元,开发利用重晶石,办起了化工厂,生产工业硫酸钡和硫化碱。化工厂的成功,刺激了前南峪人的商品意识,扩大了他们大办乡镇企业的胃口。几经磋商,他们和石家庄钢厂达成协议,投资50万,联合办矽钢项目。厂子刚办好,就碰上了矽钢项目滞销。这对郭成志和前南峪村人无疑是当头一棒。在村民大会上,郭成志对群众沉痛地说:“工厂办砸了,大伙作个价,俺这辈还不清,下辈子继续还。”群众说:“那不成,成志为大家,要赔大家一块赔”。群众的宽容、大度,使郭成志非常感动。他背着干粮出了山,北上,南下,住车站,蹲候车室,几次路过邢台而不入家门。连连奔波,郭成志病倒在石家庄医院。乡亲们听说郭书记病倒了,成群结队地跑到石家庄看他。趁医生和乡亲们不备,郭成志逃出医院,继续寻找销路。最后,他们找到了北方工业硅集团总经理、全国著名企业家武吉龙,请求他的帮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郭成志真诚感动了武吉龙,并得到了他的大力帮助。

 

1987年的大年初一,前南峪炉火冲天,第一炉工业硅试制成功。同年7月,前南峪村的工业硅被全国同行业列为榜首并打入国际市场,走俏东南亚。工业硅厂取得成功以后。前南峪村在郭成志的领导下,通过不同的筹资方式,一气呵成地建立烧结厂、地毯厂、树脂厂、三合板厂、玻璃钢厂、节能炉具厂等12个中小型企业,最终形成了包括化工建材、工业硅等行业的综合工业集团,组建前南峪益发实业公司。企业总产值每年保持在8000万元以上,利润逐年增加。

 

前南峪是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经过几十年的治山改水,前南峪到处是森林葱郁,鸟语花香。前南峪决定充分利用“红色故土”、“绿色资源”等两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这几年,全村累计投资8600万元,建成了“抗大观瞻区”、“生态观光区”和“座化山”览胜区三个核心景区。现在,前南峪村已经成为集旅游观光、消夏避暑、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科学考察和传统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2005年,前南峪村共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0万元。

 

 

三、二次创业,实现农业的新飞跃

 

从2001年开始,前南峪村开始了一场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的“二次创业”过程,逐步实现了由传统温饱农业向科技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过渡,注重发展立体经济、高效农业。他们在以往大规模治理荒山的基础上,以优化生态体系为目标,实施退耕还林3600亩,栽植各各类干鲜果树12万株。同时在山脚下、沟谷水平梯田发展西洋参、蓖麻、红小豆等高效农作物1400亩,投资1360万元,对全村八条经济沟进行技术改造,配套了滴灌、喷灌、管灌、微喷等现代化水利设施。同时大力发展培育观光特色农业,投入了500万元,改造升级了建滩沟,引植30多种国内外新的经济林种,规划建设了美国树莓、薄皮核桃、欧洲榛子、澳大利亚油桃、乌克兰打樱桃、美国葡萄和扁杏等七大精品园区。 此外,前南峪村还建成了玫瑰园、柿子沟、红果梁、栗树山庄等观光园,每一处植物园都自成体系,相映成趣,俨然山地公园。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前南峪村各种经济林木已达8300亩,都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为提高山地风光资源的品味,新建了仙山瀑布、绿色长廊、登山道路和绿化美化带,种植了金丝柳、化石榴、四季玫瑰、日本北海道黄杨等观赏性花木。前南峪村生态观光区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百家生态示范点”和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四、让村民在最富、最美的地方过上最好的生活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前南峪村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致力于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几十年来,前南峪不间断地在群众中开展争创五好家庭、双文明户、争当好媳妇、好妯娌、好公婆和争做好邻居活动,有力培树了良好的村风、民风,促进了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多年未出现治安刑事案件、上访和赌博、封建迷信等现象,连续20年保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称号。前南峪还大力兴办公共福利事业。不断壮大的集体经济使前南峪群众享受到各种各样的福利待遇。群众各种统筹全免,所有税费集体负担;统一规划建造了村民住宅楼,拓宽了街道,铺设了路面,安装了水银灯,大部分家庭装上了电话,多数农户住进了新楼房。

 

 

五、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前南峪村非常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发展。为解决板栗产量较低的难题,村支部书记郭成志曾到河北昌黎县聘请“板栗大王”王金章,寻找板栗低产的原因,研究和推广板栗丰产丰收的技术措施。在谋划全村发展的时候,前南峪村注重科学规划,走科技兴山、生态富民的太行山道路。当年,他们探索开辟“太行山道路”,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精心制订了发展林果业及相关产业的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旨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和林木成活率。采取生物措施旨在适应不同山体的自然条件,栽种不同树种和植物。近几年,为创建文明生态村,他们请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指导设计一套规划,内容包括绿地建设、住宅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农业园区建设等方方面面。目前,这套科学的规划正在逐步变成现实。前南峪村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等24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聘请76名专家,设立了林果、农技、冶炼等专题攻关小组,并为本地培养技术人员410名,其中224名具有初级或中级技术职称。他们常年开办科技夜校,学员期期爆满,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为前南峪村的腾飞插上了科技“翅膀”。

 

 

六、民主管理是制胜之本

 

在郭成志的带领下,前南峪村非常注意发扬民主。党委会制定了一整套有关重大事项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的制度,广大群众参政议政制度,党员“三会一课”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等。这些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有效地促进了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党风和民风的和谐。在村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村上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社会治安协会、卫生清洁协会、文明户评比协会、红白理事会和戒毒戒赌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在村支部书记郭成志的带领下,村委会成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每人都领取村民平均工资;因公出差,坚持住便宜的旅店,吃简单的饭菜。党委会一班人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使党组织起到了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原村党委书记郭成志任职30多年,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带领干部群众创造了前南峪一方文明,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多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前南峪村名符其实的带头人。

 

经过40年的不懈奋斗,前南峪已经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成为闪耀在太行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1983年以来蝉联省、市、县文明村,199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199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2002年“抗大陈列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前南峪干部群众正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以蓬勃向上的昂扬斗志,以不畏艰险的愚公移山精神,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努力将前南峪建设得更绿、更富、更美。

 

(编辑飞舟,作者授权人境网发表)

 

 

 

 

 

 

0
发布时间:2024年6月10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