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温】第二讲: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简述

文/陈保江

 

 

1、马克思的生平简述(1818 - 1883)

 

卡尔.马克思于公元1818年5月5日生于当时的普鲁士王国莱茵区特利尔城。他父亲是一位律师,犹太人。马克思中学毕业后,先后上了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研究法学,但学的更多的是历史和哲学。在柏林大学时马克思是“黑格尔左派”,尔后又成为了“费尔巴哈派”。1842年马克思成为科伦“莱茵报”的主要撰稿人和主编。

 

1843年到1844年,发生了两件对马克思的一生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与燕妮结婚和与恩格斯的相识。1843年,马克思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接着,1843年秋,马克思到了巴黎,以便和阿尔诺德.卢格(1802-1880年,黑格尔左派分子,1825-1830年被监禁,1848年以后亡命国外;1866-1870年以后成为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俾斯麦 — “铁血宰相”的信徒)在国外创办一种激进的杂志。这个“德法年鉴”杂志只出过第一期。其所以停刊,是因为在德国秘密发行困难,加上马克思同卢格又意见不合。马克思在这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表明此时他已是一个革命家了,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特别主张进行“武器的批判”;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进行革命。

 

1844年9月,恩格斯到巴黎住了几天,从此便成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朋友。那年,马克思26岁,恩格斯24岁。他们两人极其热情地投入了当时巴黎各革命团体的沸腾生活(蒲鲁东的学说当时影响很大,并写了《贫困的哲学》一书。马克思于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一书对它进行了彻底清算),并同各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学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创立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策略。1845年,法国政府应普鲁士政府的坚决要求,将马克思当作一个危险的革命家逐出了巴黎。于是他迁居布鲁塞尔。1847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秘密宣传团体“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应邀出席了该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1847年11月在伦敦举行),受大会委托起草了1848年2月发表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那时马克思30岁不到。

 

《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极其透彻鲜明地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叙述了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叙述了辩证法这一最全面深刻的发展学说,叙述了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学说。”(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第536页)

 

从1844年与恩格斯相识起,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短短四年,马克思、恩格斯一起创立了人类最科学、最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

 

当时,马克思的生活境遇是十分艰难的。侨居生活居无定所,极端困苦,由于没有固定工资和收入来源,马克思只能靠给杂志投稿获得稿费维持生计,贫困简直要逼死马克思全家。倘若不是恩格斯经常在经济上舍己援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定会被贫穷逼死。此外,当时小资产阶级和一般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学说和思潮占着上风,所以马克思不得不经常写文章进行无情的斗争,有时还要反驳最疯狂最野蛮的人身攻击。这一时期,马克思主要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同时写了些历史著作来阐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理论。1859年马克思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1867年马克思49岁时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以后,马克思又陆续完成了《资本论》第二、十三卷的手稿。

 

在长时期卧案写作中,马克思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极大的损伤。伟人总是要经受各种困苦的磨难的。马克思也不例外。

 

1864年,马克思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后人称的“第一国际”),并在整整十年里领导了这个协会,成为了“协会”的灵魂。

 

1881年12月2日,马克思的夫人燕妮逝世。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他伦敦寓所的安乐椅上静静地长眠了。他和夫人一起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马克思的三个女儿:艾琳娜、劳拉和燕妮后来分别嫁给了英国和法国的三个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享年仅65岁。他将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和人类的共产主义事业,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贡献的伟大革命思想,将是永恒。

 

2018年法国出品了一部电影《青年马克思》,形象地再现了写下不朽著作《共产党宣言》的青年马克思的模样:中等个子,年记轻轻就蓄了一脸浓密的络腮胡子,爱抽烟,尤其爱抽雪茄(买雪茄时会机敏地讨价还价)。衣着不讲究,一件中风衣,加上一顶高高的英国绅士帽,显示出一派英国绅士的风度。他特别爱看书,爱思考,他精通几国语言(德语、英语、法语,还自学俄语)。他的日常生活缺乏条理,但读书、写作时日以继夜,特别勤奋。

 

马克思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辩论——他并不含蓄,与别人辩论时总是一针见血,击中要害,也就是说,表面上看马克思在辩论,实际上是在对错误的观点进行反驳。电影《青年马克思》有这样一段镜头:在燕妮的陪同下,马克思参加一场群众集会,坐在后排听主席台上的蒲鲁东演讲。当时,蒲鲁东已经是一个颇有“粉丝”听众的平民演说家了,他的演讲具有很强烈的鼓动性,讲到精彩之处,总会响起一阵听众由衷的掌声(人群中甚至有人高喊“蒲鲁东万岁”)。蒲鲁东此时的演讲主题是“劳动 平等 团结”。他激情演讲,但观点出现错误而不自知。他讲财产问题,却只讲抽象的财产问题,说财产就是盗窃,没有讲清楚财产与所有制的关系(所以,我们思考、讨论这类问题,首先应该考虑所有制的问题,这样才不会出错)。坐在听众后排的马克思站起来高声提问:你讲的财产,是私有制财产,资产阶级的财产,还是什么?台上的蒲鲁东强词夺理,说要“废除财产”。会后蒲鲁东与马克思握手,说你很能辩论。马克思毫不掩饰,直接了当回答说,不,我是反驳。一同参加集会的俄国政论家巴枯宁也和马克思握手,还“套近乎”地说马克思其实已经“看出来蒲鲁东演讲的错误”。但马克思同样不留情面,直接了当地告诉巴枯宁说:我不是无政府主义者。在此后的一个时期,马克思化了很大的精力,对蒲鲁东和巴枯宁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后面再专门介绍。

 

马克思特别爱他的妻子燕妮,而燕妮甘于贫困的生活,与马克思不离不弃,相守一生。他们俩先后离世,安葬在英国伦敦的同一个公墓里,致死相守,感人至深。马克思还特别喜欢他们的孩子们,经常因为生活贫困而深感对孩子们的内疚。

 

2、恩格斯的生平简述(1820 - 1895)

        

费里德里希.恩格斯比马克思小2岁,1820年生于当时的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的巴门城。他的父亲是个工厂主。恩格斯中学还没有毕业就去一家商号当办事员。恩格斯当时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信徒。黑格尔的哲学承认世界是变化的,但它的哲学观点(“绝对精神”论)又是唯心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保留了黑格尔关于永恒的发展过程的合理思想,对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则予以抛弃。

        

在与马克思相识之前,22岁的恩格斯于1842年来到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在那里,恩格斯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做事。恩格斯亲眼目睹了工人在工厂里受到的非人的待遇,思想受到极大的震撼并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他违背他父亲的意志,执意深入工人居住区,去了解工人们贫困的生活。他在工人居住区与工友们交谈,收集到了一手材料,再通过对当时各种能找到的描述工人情况的书籍的阅读,在1842年12月他写出了一篇反映英国工人阶级真实状况的文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篇文章刊登在1842年12月25日“莱茵报”上。通过这篇文章,恩格斯认识了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也开始了解了恩格斯。在这之前,也有人写反映工人生活困苦的文章,但那些作者都只是把工人阶级当作一个贫苦的需要帮助的阶级来描述的。恩格斯则在他的文章里,通过对英国曼切斯特的绵纺织业工人、煤矿工人、五金工人等“一切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的人”(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556页)生活状况的比较,阐发了一个崭新的思想,那就是,工人阶级不仅是一个饱受痛苦的阶级,他们更是一个“需待自己寻找出路”(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556页)的阶级。那种处于受人剥削和压迫地位的阶级,总会要起来反抗的;在反抗斗争中工人阶级能够最终得到解放。后来,恩格斯的这一全新思想,在与马克思相遇相识后,在他们一起写出的《共产党宣言》里,得到了更加全面、透彻的阐述。

 

也就在这个时期,青年恩格斯成为了一名社会主义者。1844年,恩格斯在回德国的途中在法国巴黎作短暂的停留。然而,正是这个短暂的停留,竟然促成了两位历史巨人在巴黎的历史性会见。在电影《青年马克思》里,再现了这一历史性会见的片段:恩格斯来到了他的好友卢格在巴黎的寓所。这时,为了生计而不得不来向卢格讨要稿费的青年马克思,走进了卢格的寓所,正好与恩格斯照面。两位年轻人一见面,恩格斯就说他读过马克思1843年夏天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马克思回应恩格斯,说他1842年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很深刻,像这样写工人阶级状况的文章,以前还没有人写过。两个年轻人在此之前都已经在报刊上关注对方了,因而一见如故。在此前外出取钱要支付给马克思稿费的卢格,等他回到寓所一看,客厅里已经不见人影 - 两位年轻人已经离开寓所,在巴黎的一条大街上边走边交谈了:马克思接着恩格斯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问道:你对英国工人阶级是那样地了解,而你同时又身处英国上流社会,你是怎么做到的?恩格斯似乎有点为难,但还是坦率地告诉马克思:他父亲是一个工厂主。马克思显然不是关心恩格斯父亲的工厂,而是对恩格斯的思想转变感到好奇,问道:那么另一方面呢?恩格斯意识到马克思感兴趣的是他为什么会深入工人当中,去工人居住区,实际上就是当时曼切斯特的“贫民窟”,与工人交谈,恩格斯会意地回答马克思:那有一个爱情故事。

 

电影《青年马克思》是这样告诉我们的:青年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深入工人居住区了解工人生活状况时,偶然遇到了他父亲工厂里的一位女工玛丽.白恩士,而那时白恩士因为反抗恩格斯父亲对工厂工人的欺压,已经被恩格斯父亲开除了。恩格斯没有因为白恩士和其他工友“他是工厂主的儿子”对他反感而生气,反而坦诚地告诉白恩士和工友们,他对他是工厂主的儿子(这个身份)感到羞耻。他告诉他们说,他正在写一篇反映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文章,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就这样,恩格斯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工友们的距离,在以后的交往中恩格斯又把白恩士当作自己的女友,后来与白恩士结婚。这在当时,已经有身份的恩格斯要与一个普通的纺织女工结婚,是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的。这样一种勇气,后来我们就可以理解到,那时已经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的青年恩格斯,已经背叛了他那个剥削阶级的家庭,实现了他的阶级立场的转变 - 这或许就是马克思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地方。

 

这一时期(1844年-1847年),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了马克思之后,他们两人发生了两个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在革命理论的探讨和研究方面,在恩格斯的提议下,马克思从他的擅长的哲学方面,开始转向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正如列宁后来说的那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显然促使了马克思下决心去研究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的著作在其中造成了整整一个革命的那门科学。”(摘自《列宁选集》第一卷第200页)二是在社会活动方面,他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和巴黎的德籍工人中进行了实际工作。在电影《青年马克思》中是这样描述的:当时在德国和法国多地都有许多工人集会,各种有关于对大工业生产带来的社会繁荣的同时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无尽的困苦以及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学说,都可以在这些工人集会上演讲。于此同时,一些以如何寻找工人出路为宗旨的的工人秘密团体应运而生,其中以德国“共产主义者同盟”最为著名。恩格斯希望与这些工人团体发生接触,于是白恩士就充当了这样的“联络员”。经过白恩士的联系与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来到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秘密驻地,与“同盟”的领导者卡尔.沙佩尔(1812年-1870年)等人会面。经过“严格审核”,“同盟”同意他们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邀请他们参加“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还要求他们两人在“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把他们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阐述出来,在“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演讲,经“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成为“同盟”的纲领。这当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求之不得的事,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这正是他们一直在寻求的在工人团体上正式发表他们共同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的一个大好机会。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燕妮、白恩士的协助下,在一间普通的光线昏暗的寓所里,日以继夜,共同起草了一份手写的德文讲稿,“这样就产生了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摘自《列宁选集》第一卷第200页)

 

电影《青年马克思》在屏幕上给观众再现了这段意义非凡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成功地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他们共同起草的纲领(即会后出版的《共产党宣言》),还在那次大会上,将“共产主义者同盟”原先的口号“四海之内皆兄弟”,通过说服、宣讲等方式,合乎程序地将这个阶级意识模糊不清的口号,改变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鲜明的口号,写在《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段,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口号。

 

1848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了德国,并在普鲁士的科伦城一起主编“新莱茵报”。没多久,“新莱茵报”被普鲁士反动势力查封,马克思因侨居国外时丧失了普鲁士国籍而被驱逐出境,恩格斯则在那场大革命中参加了人民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逃亡英国伦敦。后来马克思移居伦敦,而恩格斯却又要回到曼彻斯特商号去当办事员。1870年之前,恩格斯就居住在曼彻斯特,和居住在伦敦的马克思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 尽管他们居住在英国的两地,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精神往来。1870年恩格斯移居伦敦,从此他和马克思同城居住,直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为止,他们有13年在一起的时光,为着同一个理想在同一座城市里奋斗着: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问世,而恩格斯则写出了一系列通俗的、论战性极强的论著,如“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还有几篇关于住宅问题的精彩文章问世。马克思逝世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虽然已经出版,但已经完成的第二、第三卷的手稿,还没有来得及出版。这时,恩格斯毅然担任起了这项艰巨的工作 - 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二和第三卷。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两卷《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著作。”(摘自《列宁选集》第一卷第202页)

 

从1864年马克思创立的“国际工人协会”起,恩格斯就积极参与其中。从那时起,恩格斯就和马克思一起,成为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精神领袖。尤其是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一人担负起了欧洲社会主义的顾问和领导者的重任。1889年7月“第二国际”(即社会主义国际,Internationale socialiste)在法国巴黎成立。在第二国际的前期活动中,由于当时马克思已经逝世六年,恩格斯就成为了第二国际的灵魂。当时,多国社会主义革命者都愿意向恩格斯征求意见,请求指导。“他们都从年老的恩格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宝库中得到过指示。”(摘自《列宁选集》第一卷第203页)

 

第二国际成立后的六年,1895年新历8月5日(7月24日),恩格斯在伦敦与世长辞,享年75岁。恩格斯是与马克思齐名的、密不可分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们俩毕生为了他们的共同事业奋斗不止,他们对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未来世界的贡献,全部在他们共同创立的学说 - 马克思主义里面。所以,正如列宁所说,“因此,恩格斯的名字和生平,是每个工人都应该知道的。”(摘自《列宁选集》第一卷第19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

 

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都有一个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思想的成长历程,即从思想启蒙时期的“黑格尔左派”或“费尔巴哈派”,逐渐转变为比较激进的“革命民主思想”。这一思想的转变,是马克思、恩格斯后来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基础。

 

“民主思想”,就其本来意义,就是指对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的一种强烈的诉求。它与后来资产阶级宣称的“民主、平等、博爱”中的虚伪的“民主”,有本质上的区别。

 

马克思的“革命民主思想”的萌发,最初表现在他对当时专制的普鲁士王国及其政府对贫民的肆意迫害与压迫的愤恨上。那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但仍然处于封建君主制的普鲁士王国(即今天的德国))依然实行大地主和贵族的专制统治。他们宣称农村的森林都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任何人不得盗窃森林中的林木,否则要受到惩罚。为此,普鲁士王国当时颁发了一个叫做“林木盗窃法”的法案。法国电影《青年马克思》在影片的一开始,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十九世纪普鲁士王国农村的景象:一群衣衫偻烂的贫苦村民,在森林里拾取掉在地上的枯树枝。猛然地,贫苦村民警惕地竖起耳朵,隐约听到远处传来的马队声,于是他们赶紧四处逃散,但已经晚了 - 马队飞奔而来,马背上的森林看管人员抡起鞭子,凶狠地抽打、驱赶贫苦村民。因为按照“林木盗窃法”,拾取掉在地上的枯树枝就是盗窃森林私有财产,这些打手受大庄园主的雇佣,是来保护大地主庄园主的所谓森林林木私有财产。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观众是看不懂这段电影描述的,而当时的普鲁士王国的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

 

更严重的还在后面。已经是“莱茵报”撰稿人的马克思得知了这一消息之后,就在“莱茵报”上如实披露了事件的全过程,在他撰写的一篇评“林木盗窃法”的文章里马克思指出,整个普鲁士国家现在已经成为“林木所有者的奴仆”,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奔走,而完全不顾人民的利益。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表示了他的强烈愤慨。这下就等于触犯了当时普鲁士反动政府的禁令。政府派出警察前来“莱茵报”要查封报社。“莱茵报”主编卢格和马克思一起被警察带走。报社被查封。

 

早在1842年,马克思就写出了一篇论战性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揭露了当时普鲁士专制制度的虚伪性,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要求给人民以言论自由。这已经显示出了马克思最初的人民性,即“民主性”。1843年,马克思又写了一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文章,提出了“人民主权”思想,即“人民民主”思想。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君主制与民主制的不同。君主制是讲主权在君,而民主制讲的是主权在民。在马克思以前,欧洲的一些启蒙思想家已经提出了“人民主权”思想,什么“天赋人权”,但那些欧洲启蒙思想家讲的人民,是包括除了大地主贵族之外的所有的民,包括有产阶级在内,特别是新生的工商业资产阶级。马克思提出的“人民主权”里的人民,则不包括有产阶级,是无产阶级以及他们的同盟军的“人民主权”。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当时的“人民主权”即“人民民主”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青年恩格斯的“革命民主思想”的萌发,与其说是出自于在他中学还没有毕业就去“打工”时形成的黑格尔信徒的思想萌芽,倒不如说是他的父亲对工厂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行径对恩格斯的思想造成的“负面”影响。按照“存在决定意识”原理,年轻恩格斯本来可以过上有钱人家“公子哥儿”的优渥生活,以至于他在1844年和马克思第一次的见面时,马克思一开始还半开玩笑地对恩格斯说,上次见面时你还是一个身穿金纽扣衣服的“哥们”(见电影《青年马克思》),足见马克思当时还真的有点误解了恩格斯。到后来,恩格斯和马克思推心置腹地谈心之后,马克思才相信那时的年轻恩格斯,已经“背叛”了他那个剥削阶级的家庭。这也足见恩格斯在当时背叛剥削阶级的坚定性和彻底性。

 

在1848年前,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民主思想”有以下三个共同的特征:

 

一是嫉恶如仇,即反对当时专制统治的特别坚决。法国电影《青年马克思》里有这样一段对话非常精彩,马克思的语言也非常尖锐、犀利。马克思当时所在的“莱茵报”社因为发表了马克思披露普鲁士制度下对贫苦村民严厉驱赶、殴打的文章而即将要被查封的时候,普鲁士警察已经荷枪实弹地在报社外面敲门,马克思在报社里面,面对怕事而责怪马克思的同事们(包括当时的年轻的鲍威尔)的种种责问,马克思是这样回答的:难道不应该揭露那些可恶的专制统治吗?难道我们就这样“软绵绵地抗议”一下就完事了吗?如果要因此蹲监狱,那么蹲几天监狱对我们有好处。他的报社同事们胆小怕事,但马克思不怕,他对普鲁士的专制统治嫉恶如仇。最后他被警察带上了警车。当天一同被捕的还有报社老板卢格。难怪我们在读《共产党宣言》时,一开始就是这样一段文字:“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0页)。文中所说的梅特涅是何许人?他是当时奥地利的外交大臣和首相,反共产主义的“神圣同盟”的组织者之一。那位基佐呢?当时是法国的外交大臣和首相,都是马克思同时代的人,是当时法国、德国专制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所以青年马克思特别痛恨这些政客。那么“德国的警察”呢?这是一个泛指。青年马克思在1843年遭到当时的普鲁士即后来德国警察的逮捕,当时他就对这些反动统治阶级的帮凶和爪牙非常痛恨与鄙视,但几年后在起草《共产党宣言》时,马克思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憎恨,而是上升到了阶级的仇恨,所以把“德国的警察”也一起列进了“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里面,加以鞭笞。

 

二是见诸行动,即他们的“革命民主思想”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实际行动。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在嘴上那样说说而已,而是付诸于实际行动。由于马克思的“激进的”(革命的)的言论和文章,他一生遭受到了当时欧洲各国反动专政政府的多次驱逐,生活颠沛流离,非常艰辛;好在一直有妻子燕妮的陪伴在侧。恩格斯就更不用说了。他对他的父亲欺压工人的行为非常不满,感到成为“工厂厂主”的儿子对他是一种羞耻,而且勇敢地背叛了剥削阶级家庭,更加大胆地和被他父亲从工厂开除的一位女工结婚。这等于在宣告,他不仅与剥削阶级的家庭彻底决裂,而且和无产阶级站在了一起 -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和工农兵相结合。

 

三是著书立说。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非凡的思想家,在写出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之前,他们在1848年前已经写下了许多他们早期的著名著作,传世至今。如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费尔巴哈》等著作,即使今天读起来,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在那个时代写下的著作的战斗性。战斗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文章的鲜明特点。失去了战斗性,就不成其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了。

 

所有这些,都是在1848年前发生的事情。

 

从1848年以后,马克思、恩格斯都成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了。也就在这个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从“革命民主思想”转变成为了共产主义者了。《共产党宣言》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一个标志,又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共产主义思想的产物。而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又来自于他们在此前形成的“革命民主思想”。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连作为思想基础的“革命民主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

 

 

编辑:飞舟

来源:作者投稿

 

发布时间:2024年6月19日
收藏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专题】"哇哈哈豪门遗产之争"

提示

成功加入收藏夹!
收藏夹内共有 0 篇文章, 0 个产品

提示

你已收藏了该文章!
    • 法律顾问

    • 吴勇律师
    • 徐阳律师
    • 服务时间

    •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 《人境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