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谈一谈列宁的先锋队理论

文/还朝

    

无产阶级先锋队理论,是列宁同志做出的历史贡献。在今天,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误解很多,早就需要有人站出来,把事情说清楚,以消除不利的影响、建立正确的认识。我们必须认识到,先锋队不完美,但我们需要先锋队。

 

 

一、什么是先锋队理论

  

首先,什么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理论?先锋队理论就是列宁建党理论的核心。列宁同志认为,“党是阶级的觉悟的、先进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也就是说,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部分,而不是工人阶级的全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也说过:“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但具体到实践中,这个“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到底有什么特点?要怎么区分出来?他们要采取怎样的行动来实践革命的理论? 

  

列宁同志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他认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的阶级,这是对的,但也不能说工人阶级的每一分子都是先进的。

  

这很容易理解。我们知道,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工人阶级,因为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的差异,他们的思想觉悟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他们中有的人爱好思考、有学习习惯、具备反抗精神,容易接受党的理论;有的人秉性正直、有行动力、办事可靠,能执行党的任务;有的人习惯于现代生产的组织性,有合作意识、有纪律观念,能服从党的领导。他们都是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党需要把这些人精挑细选出来,然后接纳他们。

  

而对于那些思想落后、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散漫的分子,党必须先教育他们、使他们进步,不能让他们一下子涌进党内,这会使党失去对全局的控制。

  

唯其如此,才能稳固党的先锋队地位。

  

党的一个任务,就是尽可能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水平,以使工人阶级能够组织起来,才能战胜强大的资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后,才能胜任对社会各方面生产生活的管理和组织,最终实现无产阶级的专政。

  

列宁认为党应该是一个小型的革命的精锐部队,是一个由可靠而热情的工作者组成的坚强核心。他要求党在成员选择上尽可能纯粹、组织上尽可能集中、结构上尽可能严密紧实,要求下级党组织服从上级党组织、全党服从于中央,中央委员会能决定政策路线、能管理各级组织。

 

“混淆才真正是危险的”,松垮涣散、鱼龙混杂,会对党领导的革命事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它首先会影响党对现实形势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然后会干扰党对这种形势采取果断灵活的行动,最终使党变得愚蠢而迟钝,这样的党将无法承担起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列宁把建党理论变为可操作的、可落实的一个个步骤。他认为首先必须把党打造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此来争取工人阶级在革命运动中的领导权。然后,通过工人运动把工人阶级引导向无产阶级革命;最后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权。

  

对于这一理论,反对的人一直很多,国外的罗莎·卢森堡同志反对过,国内的孟什维克和托洛斯基也反对过。各国的资产阶级也一直指责列宁、斯大林搞独裁、不民主。

 

 

二、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领袖罗莎·卢森堡的反对

  

罗莎·卢森堡批评先锋队理论是一种“极端集中主义”,是“无情的集中主义”。她担忧,这会扼杀党内民主、抹杀党内积极的创造精神、丧失掉党内的自由和活力。她认为,先锋队的中央委员会对地方委员会有着绝对的影响力,“中央委员会成了党的真正积极的核心,而其他一切组织只不过是它的执行工具而已”。她担忧,这最终会导致极权主义。

  

她的担忧不能说没有道理。无产阶级先锋队掌握政权以后,没有人民的强力监督,最终腐化成官僚集团的专制统治,甚至某些个人的独裁统治,确实在部分国家发生过。而没有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所谓“社会主义”,就近于法西斯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先锋队没能阻止资产阶级的复辟。但是,不能就此便简单地认定,列宁的先锋队理论错了。

  

而在当时,在沙皇俄国这样的国家,革命政党作为非法组织,长期面对着警察和宪兵的搜捕和镇压,只能在地下活动。能不能保守住秘密,关系到党的存亡。要他们采取西欧资产阶级政党那样松散的组织形式,怎么可能呢?

  

欧洲各国的社会民主党纷纷效仿这种松散的俱乐部组织形式,最后俄国革命胜利了,而德国革命失败了。这说明,列宁的理论起码是符合俄国当时需求的。外国的同志不了解各国具体政治环境的差别,轻率地做出脱离实际的指责,在我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之中,不也时常发生吗?

  

仅仅依靠先锋队的外在形式,是无法保证无产阶级的胜利的,甚至这种形式也可为相反的内容服务。例如,孙中山1924年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也是采取了这种党内集中制,而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之后,就顺手搞起了法西斯统治,但这并不能证明先锋队理论是错误的。历史已经证明过了,先锋队可以帮助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俄国的革命就是先锋队领导下取得成功的,这是很有说服力的案例。中国虽然没有俄国那么强大的工人阶级,但党通过把自己打造成革命的先锋队、领导广大农民起来革命,同样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其他一些小的第三世界国家,也都用实践证明了先锋队理论的正确性,我们怎么能忽视这些铁的证据?

  

为了对抗列宁的集中制,罗莎·卢森堡还提出了她的“自我集中制”,要求加强党与人民的联系,给下级组织更多的自由,最终实现多数人的统治。这样的理论,不但在当时的俄国完全不具备现实性,即使是在德国、在她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也完全不可能实现。她用对未来的美好空想,取代了对现实的冷静判断。从这样脱离现实的空想出发,制定出来的政策,不但不具备可行性,还会迅速瓦解党的组织力量,使党处于混乱无力的状态。德国革命最终失败了,作为党的领导人,她也被党内右派暗杀。作为后来人,我们不能不引以为戒。

  

我们服务于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事业,我们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固然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但政治斗争毕竟发生在现实世界里,党要为革命的最终胜利负责任。革命者如果不从现实斗争的需要出发,而把革命理想化、刻板化、绝对化,不就是走入唯心主义的死胡同了吗?

  

须知“没有无产阶级的政权,就没有无产阶级的一切”。首先要有人民政权,由人民政权确立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才有了人民民主的经济基础。而对于夺取政权,列宁同志说过:“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而列宁式的先锋队就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好的组织形式。

 

 

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孟什维克和托洛茨基的反对

  

孟什维克是先锋队理论的反面,他们主张把一切愿意入党的人全部吸收进来,党员可以仅仅是同情者。为了扩大党的影响力,必须“把党员称号散布得越广越好”、“不把靠近党的人抛在党外”。他们想以此建立一个更大更公开的党。

  

他们认为党员并不需要高度集中化、组织化,只需“经常亲自协助党”就行了,认为党是各个委员会的总和,党的各个部分不应该服从整体,部分对于整体有所谓的“自治权”,党内应该实行“广泛的民主”、实行“联邦制”。

  

孟什维克的这些主张,更像是西方那些资产阶级党派以及他们内部斗争所需要采取的策略,而不是无产阶级为了推翻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时需要采取的策略,因为它抹杀了党与阶级的界限,这样的党是很难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的。

  

不像罗莎·卢森堡,孟什维克也是俄国人,当然知道俄国的具体情况,但孟什维克就像后期的第二国际一样,主要是由机会主义分子构成。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一爆发,这些机会主义分子就开始鼓吹“保卫祖国”。他们与其说是工人阶级的党,不如说是资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帮办。他们对无产阶级的忠诚是可疑的,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把工人阶级卖个好价钱。

 

如果说,罗莎·卢森堡陷入了认识误区,那么孟什维克对先锋队理论的反对,更多是立场问题。历史已经反驳过他们的观点了,他们干不成大事,甚至连干坏事,他们都只能跟在反动派后头敲边鼓。

  

托洛茨基长期游离在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他早期反对过列宁的民主集中制,认为这是官僚主义的集中制。他的这个反对,是认识出了问题。他和卢森堡同志一样,脱离了俄国革命的实践。同时,他也存在用空想取代现实判断的问题,他的很大一部分主张,都违背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则。

 

 

四、国内外资产阶级的反对

  

资产阶级一直指责社会主义国家“不民主”。但资本主义也不是一开始就采用了民主制,实际上直到20世纪,民主制度才被资本主义世界广泛采用。而在这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各阶级、各阶层人民,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做出让步。人民自己的觉悟,也在斗争过程中培养起来、锻炼出来了。这民主是争取来的,而不是施舍得来的。

    

在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人民名义上拥有国家的主权,但资产阶级垄断了组织和管理社会的权力,治权架空了主权,人民沦为看客,这样的民主只是糊弄人的空架子。资本主义的民主制,正是资本主义发展成熟的标志,采取这种制度的国家,往往都有一个稳定的政权。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协调各个资本财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同时部分满足了人民参政议政的心理需求、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上一人一票,看似很公平。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谁钱多,谁的话语权就大”,资产阶级控制了绝大多数社会资源,民主事实上也就成了一元一票的“钱主”。而一旦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资产阶级也会支持独裁者上台,以更好地执行镇压功能。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上台,还有“二战”之后美国的麦卡锡主义盛行,以及今天这个遍地独裁者的世界,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毛主席在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坚决地推动无产阶级大民主,能把广大人民发动起来,让他们来监督先锋队,让他们反对官僚腐化、防止修正主义、保卫无产阶级的江山社稷。而列宁所说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在毛主席这里就成了一个不断吐故纳新、不断新陈代谢的活体。

 

编辑:飞舟

来源:《旗帜文萃》授权发表

 

0
发布时间:2024年6月20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