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的奇迹——1950年代到60年代全国扫盲运动宣传画

 

【扫盲教育】对不识字和识字少的人进行识字教育,使其具有初步的读、写、算能力。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人口是文盲,文盲率将近80%,成为了新中国发展最大障碍。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扫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扫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1952年成立了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知识就是力量,1952年5月24日 (农历五月初一),我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

1953年11月24日,政务院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扫盲标准、扫盲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通知》规定,扫盲标准为:干部和工人,一般可订为认识2000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订为能识1000个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常用的便条、收据;城市劳动人民一般订为能识1500个常用字,读、写标准参照工人、农民的标准。各省、市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根据群众要求,县扫盲工作委员会或教育科可给考试及格者发扫盲毕业证书。

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对工人的识字标准仍要求为 2000字左右;对农民的扫盲标准规定为大约识1500字,能大体上看懂浅近通俗的报刊,能记简单的账,写简单的便条,并且会简单的珠算。

1957年3月8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扫除文盲工作的通知》提出:着重扫除40岁以下工农群众中的青、壮年文盲。一般要求扫除工人文盲中的85%左右;扫除农民、市民、手工业合作社社员文盲的80%左右;干部中的文盲,除少数特殊情况而外,都应列入扫盲对象。

1958年 1月14日教育部又发出《关于基本完成扫盲任务和扫盲年龄计算年限两问题的解释》的文件,对基本扫盲的比例和年龄计算问题作了解释:凡厂矿职工年龄在14~40岁的青、壮年中,经过扫盲工作非文盲达到其总人数的85%,在农民、城市居民和手工业合作社社员青、壮年中,经过扫盲工作,非文盲达到其总人数的80%时,就是基本扫除了文盲。

扫盲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从50年代到60年代开展了多轮扫盲运动。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热潮中。从1949年到1964年的十几年中,先后有近一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十多年的扫盲运动下来,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祁建华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一位风云人物。在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大练兵中,他发明的《速成识字法》使全国5000多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为此,毛泽东主席称他为“名副其实的识字专家”,刘少奇称他为“当代仓颉”,陆定一称他为“中国第二大圣人”。

1950年代宣传画《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 作者:宋怀林 刊载于1959年《美术》4月号封底。

上夜校。

扫除文盲,人人有责。

扫除文盲,人人有责;教人识字是一项光荣的义务。

扫除文盲。

生产忙,工作忙,要在忙中扫文盲;文化技术大革命,生产指标更跃进。

田间当课堂,黑板挂树上,书本衣袋装,土地当纸张,树枝当笔杆,文盲一扫光。

帮助妈妈学文化。

姑嫂选笔。

爸爸,这个字是这样写的。

 

编辑:一天天的

来源:印象志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4年8月22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