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在有三个阶级

第二辑 观察与评论(2007/1/17——2007/3/15)

作者:铁木尔哈达

 

 

571、当代毛泽东的旗帜最光辉

在中国当代,只有毛泽东旗帜发出耀眼的光芒,受到多数劳动人民的拥护;其它的旗帜,都是暗淡的,多数劳动群众是厌恶的。谁要不信,到工农群众中去调查便知分晓。2007/1/17

 

572、从以俄为师到以美为师

民主革命的先驱用血的经验教训,得出一个结论: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道路。也就是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现在的改革者们,不知从什么地方经验教训中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以美为师,走美国人之路。也就是资本主义才能使中国摆脱贫困(虽然没有人公开这样说,但是实际这样做的)。2007/1/18

 

573、弱肉强食法则不适于人类

在动物界,存在不同类弱肉强食和同类自相残杀的情况,看起来非常残忍。

但是,在这残忍背后也存在积极意义。不同类动物之间弱肉强食,第一,可以保持生态平衡;第二,被食动物群中,弱者被捕食,强者则逃逸、生存下来,这有利于种群进化。同类相残,多见于雄性之间争斗,优者胜,这对种群进化,更是直接的。这说明,弱肉强食、同类相残是动物种群进化的法则。

但是,这种法则不适于人类。剥削阶级往往也采取弱肉强食、同类相残的政策,发动侵略战争,或残杀无辜。这说明它还没有摆脱动物习性。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的人类和谐社会,到那时人类弱肉强食、同类相残情况,将会绝迹,也是人类最终摆脱动物界。2007/1/18

 

574、两种不同观点的人

有人“高举”着,有人鄙视着;有人歌颂着,有人背骂着;有人拥戴着,有人反感着;有人说是“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有人说“翻版”的实用主义;有人说是新的社会主义,有人说是复旧的资本主义。

两种不同观点的人,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共产党内也是普遍存在着,前种观点的人是主流派,但是邪派,是少数;后种观点的人是非主流派,但是正派,是多数。2007/1/19

 

575、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只肯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还不一定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既肯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又肯定社会主义革命的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现在对民主革命时期有卓越贡献的党政军领导人,都冠以“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衔。其实,其中有些人,对民主革命是积极的,对社会主义革命持反对态度。这种人,只是革命的“同路人”,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者。2007/1/21

 

576、实用主义在中国已泛滥成灾

实用主义,是在美国盛行的资产阶级哲学。实用主义的“名言”,就是有用即真理。詹姆士、杜威是其代表性人物。

詹姆士认为,所谓真理就是“证实和见效的观念”,“它因为真所以有用”,也可以说“因为有用所以真”。

杜威说,“真理即效用”,真理“同所有的工具一样,它们的价值并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的功效,功效是显示在它们所造成的结果之中的”。由此,实用主义也称“工具主义”。

拿通俗的话说,工具是手段,能达到目的或有效果的手段,就是好手段,这种好手段也就是真理。“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说法,也是讲有效用的手段就是好手段。这种实用主义观点,在当今中国很流行。雇主用违法手段发了财,腐败官员用贪污受贿的手段暴发,黑恶势力用抢劫、杀人、贩毒手段获取钱财,妓女用卖淫手段获得金钱。在一般人中,持“不管什么主义,只要长工资就是好主义”、“不管谁上台,只要增加工资就行”的观点的人相当多。可以说,实用主义在中国已泛滥成灾。2007/1/26

 

577、靠“可怜”能解决穷人苦难吗

在电视上经常播放穷人的苦难状况,如某个孩子得了白血病,某个孩子肾坏死,某人得了疑难病症,家穷,无钱治疗,呼吁社会人士发善心救助,等等。这比对穷人漠不关心是好多了。但是,靠“可怜可怜”穷人,能从根本上解决穷人问题吗?不能。各种宗教,都是劝说世人要关爱受苦受难民众,可是宗教从来没有把苦难民众救出苦海。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说教,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对穷人的“可怜”,也不是对穷人的“慈善”,而是站在穷人立场上,把穷人救出火坑,斩断穷根,使他们也能过上正常人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穷人闹革命,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使穷人翻身获得解放,为穷人开辟了摆脱贫困的光明大道。所以穷人们说:毛泽东是“人民的大救星”。2007/2/8

 

578、如何看待孔子

现在出现了“孔子热”。我在读小学时,是很崇拜孔子的,把孔子当神敬,也很相信“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把《论语》中说的话,都当作自己行为的准绳。

后来参加革命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读《毛选》,觉得孔子的话有对的也有错的。总的来说,《论语》中讲的东西是维护封建秩序的,是不可取的,其中的某些说法是可以继承的。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讲的还是好的。但是,如“克已复礼”,“不学而知者上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唯妇人小人难养”,等等,都是封建糟粕性东西。

我还是认为,毛泽东对孔学的态度是正确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中,多处对孔子有所评价:

“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

“孔学名高实秕糠”。

“孔子讲‘仁者爱人’。爱什么人,所有的人?没那么回事。爱剥削者?也不完全,只剥削者的一部分。不然孔夫子为什么不能做官?人家不要他。他爱他们,要他们团结。可是闹到绝粮,‘君子固穷’,几乎送了一条命,匡人要杀他。”

“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孔孟是唯心主义”,“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的。”“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椅子…。”

如今中国产生道德危机,有的人就想以孔学道德观来挽救,等于饮鸩止渴。

用孔学教育现代人,不仅对“五·四”以来的历史是反动,也是对现今社会的莫大讽刺。2007/2/12

 

579、中国史上厚古薄今与厚今薄古的斗争

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的两种政治倾向的斗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起、商鞅是主张“厚今薄古”的。秦始皇,毛泽东称他是“厚今薄古的专家”。

孔老夫子是主张“厚古薄今”的,他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即恢复奴隶制。鲁国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季氏是大夫,而僭用“八佾”邦君之礼,大怒曰:“是可忍,孰不可忍!”又如“邦君树塞门,管氏(即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孔子大加指责:“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可谓名副其实的老顽固派。

商鞅是变法者,他说:“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上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又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这说明商鞅是倡导破旧立新、厚今薄古的。

秦始皇用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对复古主义的儒家学派中顽固分子,秦始皇则焚其书,坑其体,即“焚书坑儒”。

儒法之间的“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的斗争,其实质是维护奴隶制和以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斗争。

而今是21世纪了,整个世界主要有两种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是旧制度,社会主义是新制度。主张“厚今薄古”者,则要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厚古薄今”者则要坚持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如今有冒牌“厚今薄古”者,他们硬把社会主义说成是旧制度,把资本主义说成是新制度,以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他们还叫“革新”。他们嘲笑坚持社会主义的主张者是“老脑筋”、“顽固派”,不“与时俱进”。对这种人有人给他们戴上了一顶最合适的“帽子”,即“资产阶级自由化改革派”。2007/2/21

 

580、我国现在有三个阶级

列宁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新的小资产阶级。对此,我幌然大悟。不只资本主义国家,有新的小资产阶级,就是我国,也产生了新的小资产阶级。

我国现在有三个阶级,即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改革”后新生的,其组成来自四方面人:

一是用不法手段获取暴利的暴发户;

二是利用职权收敛钱财的贪官;

三是科技人员以自己发明专利而经营的公司,也有明星创办的公司;

四是极少数小业主、小商人发展为资本家。

无产阶级,中年老年一代基本退休,新一代蓝领工人,多为由农民出外打工转化而来,也有部分城镇居民就业,少量是大、专毕业生;白领阶层,大多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也有破产的企业主不得不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小资产阶级,包括城镇小业主、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农村单干农民,也有经营不良亏本的资本家变为小业主的。

知识分子不是独立的阶级,按其收入来源和生活状况,有些相当于资本家的水平,多数略高于工人、农民水平。

两极分化,在小资产阶级中最为明显,极少数发展成资本家,有相当部分破产成为无产者。

有的经济学家,主张建“橄榄型”社会,即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均为少数,而中等收入者占多数。这不太可能。从阶级状况讲,资产阶级收入高,但是人数少;无产阶级人数多,但是收入低。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少数人富裕,多数人平平,还有些人收入不及打工者。小资产阶级也是生活不安定人群,在激烈地竞争下,随时有破产的危险。在人群中,既使小资产阶级占多数,社会也不会太平无事。2007/3/15

 

编辑:飞舟

来源:作者授权

 

0
发布时间:2024年8月27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