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矛盾论》、《实践论》心得分享兼沉重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48周年

 

 

文/金蛇郎君

 

 

一、开篇

今天是2024年9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导师毛泽东同志逝世48周年纪念日。对世界各族热爱自由、毕生致力于反抗压迫的同志们来说,今天绝对是一个“同体大悲”的日子。

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前,我曾长时间醉心于大乘佛教。对我来说,48这个数字意味着奋斗终身和进无止境,更意味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无畏、大慈大悲的菩萨道精神。在大乘佛教中,无量寿佛(音译阿弥陀佛)在修行成佛之前,曾经发下48个宏愿,这些宏愿的核心是:尽全力建立一个没有“三恶道”的净土世界,度尽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恰逢毛主席逝世48周年,毛主席生平的宏愿(理想目标)是要带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打破三座大山的枷锁,彻底消灭私有制及随之而来的阶级压迫,获得真正的自由解放,共同建成一个“环球同此凉热”、“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太平世界”。这些巧合点,或许就是促成我写下本文的缘起。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主席创作的两篇哲学研究文章,也是毛主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而有效地结合的理论成果。哲学是啥?简言之,哲学是一门研究世界观的学问,是一门研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学问。作为一种先进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类认识活动(思维活动)的变化和发展的最一般的(随时随地起作用的)客观规律。在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之前,我想借用一句小时候经常听到的粤语俏皮话——“识少少,扮代表”作为引入正题的切入点。

我的童年时期,幼儿园的老师虽然也教拼音和普通话,但我们那一代珠三角本地小孩经常会私底下传播一些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粤语俗语和童谣,其中最常见的一句就是:“识少少,扮代表。”这句话原本是用来挖苦那些稍微有了点见识、知识就到处卖弄的人。但是当我经过几十年的社会成长和打磨后,尤其是接触到马列毛主义后,对这句俗语便有了全新的解读和认识。世界无限大,知识无限多,每个人终其一生能学到的知识和经验都极其有限。人在有限的生命中,想探索无穷的真理,就非认识矛盾不可。

 

二、矛盾的定义

在探讨《矛盾论》之前,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前人关于辩证法和矛盾的定义。苏联哲学家亚历山大罗夫教授说:“作为认识方法的辩证法,特点就是从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从现象本身固有的内部矛盾所引起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来研究周围现象。但为什么这种研究现实的态度才是唯一正确的呢?因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实际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状态中的。矛盾不仅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存在,首先在事物和现象本身中就存在,在事物和现象本身中同时存在着新东西和旧东西、衰亡着的东西和生长着的东西。”

比毛主席年长三岁的湖南教育家李达前辈写道:“辩证法之所以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因为它承认事物的矛盾。联系就是矛盾。”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就什么也没有了,而运动着的物质也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综上所述,辩证法就是研究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一种认识方法。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现象都在运动中不断发展,且不断与其他事物/现象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运动和联系本身就是矛盾。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毛主席和诸位前辈已经给出了矛盾的定义。那他们说得对不对?让我们从实践中、从生活中寻找答案吧。我们活着第一件事是什么?是呼吸。呼吸是每个人维持生命最内在的、最根本的需求。那呼吸本身是不是矛盾?当然是。因为每一次呼吸,都让我们和外界取得了联系(联系就是矛盾),也就是和外界交换了物质和能量(碳、氧、热能),让我们的身体获得了动力和活力;与此同时,每一次呼吸,又加快了我们身体的衰老,让我们离死亡更近一步,可以说每一次呼吸都推动着我们向死亡冲刺。呼吸作为一种内部矛盾,从根本上推动着我们生命历程的发展,贯穿着我们生命历程的始终。这就生动印证了《矛盾论》的结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当然,生命历程的发展还有许多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比如遗传基因、后天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社会生产力水平、心理健康等等,这就需要从《矛盾论》中提出的“分析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等方法来加以考察,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恩格斯说过:“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连简单的机械的移动之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在某一个地方同时又在另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经常产生和同时解决,就正是运动。”恩格斯的这个结论不算深奥,比较好理解。比如某个物体要从空间上的A点移动到B点或者任意一个其他的点,那就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物体在某个瞬间,必须存在于A点,因为如果不存在,它就不是物质,任何物质的存在都必定占据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物质的客观存在具有绝对性;同时,在这个瞬间,物体必须不在A点,因为只有不在A点,它才能“到达”另一个点,才能产生运动。物体在某个瞬间,既存在于某一点,同时又不在这一个点,这样才能运动。物体每运动到一个新的点,它就会和这个点产生“既在又不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时时刻刻都在产生,又时时刻刻都在被解决,因为只要不停地运动到“下一个”点,物体和“这个”点的矛盾就消失了,变成和“下一个”点之间的矛盾了。

列宁补充说,运动的物体既在某一个点又不在这个点,这里的“不在”,不是不存在,而是不连续。是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连续:“运动是非连续性(时间和空间的)和连续性(时间和空间的)的统一。运动是矛盾,是矛盾的统一。”为什么列宁只说不连续,而不说不存在呢?因为运动的物质,仍然遵循着质能守恒等定律,虽然它在运动过程中“不在”某个点,但是通过质能守恒等定律仍然可以确认物质的存在。所以列宁说物质的运动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矛盾,而不是存在与不存在的矛盾。物质的客观存在具有绝对性,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也是毛主席在1920年后创作的所有哲学著作的立论基石。

三、矛盾无处不在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现代物理学也证明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使是原子内部的电子,也在不停地发生自旋运动。既然世界是由运动的物质组成的,而运动本身就是矛盾,那么现实世界必然是各种矛盾的统一体。《矛盾论》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些科学结论,对我们每个人最大的启发意义是:矛盾无时无处不在。

自然界中,矛盾无处不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矛盾更是俯拾皆是。远和近、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成功与失败、收益与风险、快乐与痛苦、富有与贫穷……这些我们在思维中的差异性的概念,是客观世界的矛盾在我们思想中的反映。如《矛盾论》所述:“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的确,从正数到负数;从作用力到反作用力;从“天狗食日”到射电望远镜;从重男轻女到男女平等;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从“父母在不远游”到“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从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到“普世价值”;从“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伟大统帅、伟大舵手”到“晚年重大错误”;从“入境14天阴性”到“全面放开”;从“房子是硬通货”到“割肉离场”...人们思想中的不断矛盾运动着的概念,促使人们的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可以说,如果没有现实世界的种种矛盾,人们根本无法建立起对世界的正确认知,也无从寻觅和完善各种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方式。

亚历山大罗夫教授说:“差别这个概念表示事物和现象的实在内容的复杂性和相异性。差别是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现实世界诸多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需我赘言。接下来我想放下那些经典理论的条条框框,请各位随我一起“穿越时空”,回到我的小学时代。

我的小学时代,小球运动风靡全国,形成全民乒羽热潮。我们小榄镇升平小学也不例外,每到课间十分钟,教室外面的水泥地上,到处都是打羽毛球的小同学。全校仅有的3张室内公共乒乓球台,永远都是“人满为患”。因为课间十分钟时间有限,上百个小伙伴达成了一种默契,构建了一个不成文“规定”,就是大家都要排队玩单打淘汰赛。具体规则是:不管打乒乓球还是羽毛球,每一张球台/场地分成两拨人排队进行单打比赛,不算发球权,每球得分制,先拿到5分或3分的为赢,胜者继续比赛,败者必须把位置让出来,给身后排队的同学上场挑战胜者。小伙伴们自发形成这样的规定后,运动场地便有了纪律性,哪怕打球的人再多,也不会出现激烈的争执。当时我们学校并没有标准羽毛球场,同学们都是在教室外面的水泥空地上简单地用粉笔画几条线当界线。没有球网怎么办呢?小伙伴们又创造性地制定了一条补充规则,就是扣杀的时候不能太靠近中线,至少要离中线2米远,于是又在中线两侧定下了2条“扣球线”,有点像排球自由人的3米线。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就这样自发地组织、开展着集体的课间十分钟体育活动,现场人头攒动,但秩序丝毫不乱。

那时,我就很敏锐地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大多数同学在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的时候,会差别对待不同“所有制”的球拍。打个比方,小明今天没带羽毛球拍,也排队玩单打淘汰赛了,小明在使用其他同学的球拍的时候,非常粗线条,毫不爱惜,随意捏球拍上的铁丝,输了球就随手把球拍扔地上,而不是手递手交给下一个排队的同学或者还给球拍的主人。但是,如果有一天小明带着自己的羽毛球拍来玩单打淘汰赛了,他就会非常爱惜,舍不得让自己的球拍受到一点点水泥地的剐蹭,甚至根本不想把球拍借给其他同学玩。

当我看到这种现象后,我就有了一个很直观的认知:也许大多数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吧。但那时还小,并没有去深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时是2001年左右,改革开放才20年出头,我们珠三角地区的小学生就已经潜移默化地学会自私自利了,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现象!大家觉得新闻报道里面那些“小苍蝇大老虎”,是正式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才变坏的,还是在小学孩提时代就已经在头脑中播下自私的种子?那么,毛主席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提出“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的斗争纲领(“斗私”是指敢于和一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作斗争。“批修”是指要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修正主义路线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毛主席提得对不对呢?

近年来,在良师益友的推荐下,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年谱》等历史文献,才比较完整地了解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当我第一次看到斗私、批修这两个词的时候,不由得背脊骨一凉,额头都惊出了汗珠,毛主席老人家对时局、对人心、对世界发展潮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洞察是多么睿智而深远,简直是提前看到了几十年后的世道人心!

四、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下面我结合《矛盾论》尝试对我小学时代看到的自私自利现象做一个剖析。毛主席在《矛盾论》写道:“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来说,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就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应该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我在小学课间十分钟的乒乓球羽毛球“单打淘汰赛”中,首先看到的是事物(现象)的特殊性:小明喜欢用手去捏和抠球拍的铁丝;小红嫌球拍手柄太滑直接把手柄上的胶带撕掉;小刚在输球的时候直接把球拍随手往地上一仍,让排队的同学去捡……等等。然后我看到到了事物(现象)的一般性,也就是普遍性:原来他们之所以这样“粗放”地对待球拍,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球拍是属于别人的,不是自己的。

接着,我以这种一般性为基础继续深入挖掘,发现了更多特殊的本质。小明喜欢捏和抠别人的球拍的铁丝,纯粹是因为好奇,想弄清楚球拍铁丝到底有多结实,属于好奇心和球拍的归属之间的矛盾。小红撕掉球拍手柄的胶带,是因为她体质比较容易出汗,运动时手心出的汗特别多,影响了她拿球拍的手感和稳定性进而影响了她的发挥,她是真的想赢球,属于好胜心和球拍的归属之间的矛盾。小刚把球拍随手往地上一扔,是因为刚好看见一个他有点喜欢的女同学也在旁边围观球赛,他想耍酷一下,挽回一点“面子”,属于青春期表现欲和球拍归属之间的矛盾。

好,继续研究下去,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本质:小明、小红和小刚的思想中根本没有爱惜别人的物品这个观念。他们父母平时都没有教他们要爱惜别人的物品,甚至亲身示范如何损人利己占小便宜,导致他们三人的思想中根本没有爱惜他人物品的观念,是他们的思想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在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中,我对那些小同学们的行为认识也就不断地完善和深化了。最后我们发现,原来这些自私自利行为的根源是社会制度和由此衍生的思想文化造成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越是鼓励私有化,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就越是“精致利己”、“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家瓦上霜”。

《矛盾论》又说“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所以是相对的。”

好,假如我有一位很豪爽的朋友,买了3副高档的有防滑手柄的专业羽毛球拍,穿越时空回到我的小学教室外面的空地上,找到小明、小红和小刚,送给他们人手一副球拍。那样矛盾是不是解决了呢?是解决了一部分特殊的矛盾,就是在课间十分钟体育活动这个场合,小明的好奇心、小红的好胜心、小刚的青春期表现欲和他们拿的是别人的球拍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了。但是矛盾还会继续存在,贯穿小明、小红、小刚的一辈子(生命全过程)。不要说他们成年以后的矛盾了,就是课间十分钟结束,回到教室上课,他们马上又要面临和课本、和老师、和作业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刚才他们粗线条“糟蹋”其他同学的球拍,只是他们生命过程的其中一个特殊矛盾,是他们生命过程的矛盾的特殊性(个性),这个特殊性(个性)是暂时性的和有条件的。而他们生命过程的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正是包含在他们生命过程各个不同阶段各种千差万别的、暂时性的特殊矛盾(个性)当中,如果没有这些千差万别、暂时性的特殊矛盾(个性),他们的生命过程的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也无从谈起,他们生命存在的客观性也无法建立,他们的生命过程也就不存在了。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小明、小红、小刚都死了,是不是矛盾就不存在了?从有机生命体的角度看,他们生命的结束,意味着他们作为有机蛋白体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这个矛盾消失了。我们先不说小明、小红、小刚的死亡对和他们有密切社会关系的人的影响(矛盾),就从物质世界无限的角度来看,小明、小红、小刚的生命只是物质世界无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的、阶段性的部分。他们的死亡只代表物质世界无数个特殊矛盾中的3个特殊矛盾消失了,但是贯穿物质世界一切过程的矛盾普遍性(共性)仍然存在并继续发展着。物质是不灭的,构成他们身体的物质,在他们死亡后,仍然继续存在并展开新的矛盾过程。他们的遗体,如果土葬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如果海葬就是“洒去犹能化碧涛”。即使小明、小红和小刚将来都成长为世界级伟人,他们逝世后遗体都被超低温玻璃棺材和化学药剂保存着,但从微观的角度看,构成他们遗体的物质仍然在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仍然继续着矛盾过程,只是这个过程的速率被人为控制了。周易的穷则变变则通、通久则穷循环发展理论;阴阳家的五行循环相生不息理论;山海经传说中渴死的夸父身体化作高山,手杖化作桃林;陶渊明诗中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些文化成果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矛盾观,古人早就发现了物质世界矛盾过程的永恒性。综上,矛盾共性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中,具有绝对性。

毛主席在《矛盾论》说:“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毛主席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普遍性矛盾,乃是一般阶级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东西,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矛盾,是矛盾的特殊性。当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切矛盾的特殊性解剖出来之后,同时也就更进一步地、更充分地、更完全地把一般阶级社会中这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普遍性阐发出来了。回到课间十分钟教室外面打羽毛球这个场合,小明、小红和小刚等同学,使用其他同学的球拍时,随意糟蹋,毫不爱惜,在这里,他们表现的是一种普遍性的自私行为。但如果他们在日常生活的其他场合也处处自私自利,比如坐公交车逃票、在家时喜欢往窗外扔擤完鼻涕的纸巾...等等,那他们在课间十分钟的表现,就是他们特殊性的自私行为了。曾经物理学把牛顿力学定律视为普遍性规律,当量子力学发展起来后,把牛顿力学有所不逮的地方都覆盖到位了,此时,牛顿力学就变成量子力学体系中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也就变成力学体系中的一个特殊性规律。科学发展的成果已经证实了《矛盾论》的正确性。

接下来谈谈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论》说:“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是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其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其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经过上文的剖析,我们已经发现,小明、小红和小刚在课间十分钟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利的行为,根本原因--主要矛盾是他们有自私自利的思想。思想是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而在他们的思想中,自私观念是主要的、力量最强的方面;无私观念是非主要的、力量最弱的方面。如果经过同学们的当面反对和提醒,加上老师、家长、社会的良好教育引导,他们思想中自私的方面越来越弱,无私的方面越来越强,那么他们的性质也就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了,从自私的人变成无私的人了。

那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间是不是就那么界限分明的呢?不是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在北京高校毕业的应届生想留在北京发展,单位不包吃住,要在北京租房。刚开始,能省则省,收入和租房成本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通勤时间与休息时间之间的矛盾是非主要矛盾,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们情愿租远离市中心的房子,情愿忍受较长的通勤时间。当他们的职业生涯稳步向上发展,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之后,通勤时间与休息时间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地位,租房成本与收入之间的矛盾下降到非主要矛盾的地位,此时,他们情愿花更高的价钱租住更靠近市中心的房子。在《矛盾论》中,毛主席举了更详尽的例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原文。

早在1926年甚至更早的时候,毛主席就敏锐地洞察到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主要矛盾——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地主不劳而获,农民们常年辛苦劳作却仅能维持温饱,在灾年荒年绝大多数农民都要卖儿卖女才能换来一点粮食。“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就是那个时期农村矛盾的写照。那时,毛主席高瞻远瞩地估计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农村必将造成一个革命高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当时中国农村的根本矛盾决定的。放眼全国,毛主席断定:深受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在内外矛盾的推动下,必然能掀起革命高潮。毛主席准确地判断并抓住了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并不断引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一次次创造起死回生、转危为安、从弱到强的奇迹。三湾改编、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建立敌后根据地政权、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每一次重要的的历史转折关头,毛主席都能准确把握决定战争胜负和革命成败的主要矛盾,带领党、解放军、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不断取得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转化与解决必须经过斗争

矛盾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那接下来就必须探讨,矛盾是怎样发展的呢?是“兵不血刃”的平缓渐变,亦或是水火不容、“五洲震荡风雷激”般的激烈过程?恩格斯说“对立的划分、对立的斗争和对立的解决,是一切发展的动因......”斯大林说:“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都有自己的反面和正面,有自己的过去和将来,自己的衰颓着的东西和发展着的东西,而这些对立面的斗争、旧东西和新东西之间的斗争、衰亡着的东西和产生着的东西之间的斗争,便是发展过程的实在内容、由质变到量变这一过程的实在内容。”亚历山大罗夫教授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自己的反面和正面,有自己的过去和将来...事物和现象的这些方面就叫做对立,作为发展动力的对立的关系(斗争),叫做辩证的矛盾。”李达前辈指出:“任何矛盾都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解决......没有斗争,事物连数量的变化也不可能,更谈不到性质的变化;否认斗争,就是否认事物的发展,特别是否认革命变革。”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双方的转化,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增减程度来决定的”;“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侵华日军是日本鬼子,是人类所有罪恶的综合体。那罪该万死的日本鬼子有没有人性的一面呢?有的,但是要经过激烈的矛盾斗争才能把兽性转化成人性。比如日本友人小林宽澄,曾经是侵华日军的一名士兵,是万恶的日本鬼子。在一次战斗中被我八路军俘获,经过我军耐心的教育和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最终选择加入八路军,成为一名反法西斯的战士和宣传员,并在2015年9月获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另一方面,那些日本鬼子从人变成兽,也是经过激烈的矛盾斗争的。那些18岁左右的日军农村新兵蛋子,一开始连刺刀都拿不稳。后来被长官要求用刺刀劈木桩、捅死猪...最后发展到用刺刀杀无辜的中国人。731部队那些年轻的日本军医,一开始只敢解剖青蛙,后来被上级要求杀鸡、杀羊、杀猪...不杀就不给饭吃。经过激烈的矛盾斗争,他们的兽性逐渐压倒了人性,长官要求他们活体解剖中国人和朝鲜人,他们也毫不犹豫地执行。这些例子印证了我们的俗语“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人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矛盾激烈斗争的过程。

前文我为什么说小学生学会自私自利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呢?因为量变是会引起质变的,小孩子不是生来就会自私自利的,都是经过矛盾斗争,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学坏的。随着矛盾向着错误的方向不断发展,到最后,本来一张白纸的小学生,很可能会“归来不再少年”甚至陷入“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结局。从弱到强、从恶到善、从盲目到理性......事物的转变是有客观规律的,《道德经》中的“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说的就是矛盾对立面的转化。《矛盾论》说:“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是绝对的。”而转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矛盾的斗争。

回顾党史和建军史,我们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从弱变强,从胜利不断走向更大的胜利,也是经过了激烈的内部矛盾斗争的。当年毛主席果断领导实施三湾改编,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统一了思想,确立了党指挥枪的绝对纪律,才克服了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内部思想不统一、纪律涣散的缺点。前期经常出现红军个别部队成建制哗变、逃散、混乱的现象,经过内部激烈的矛盾斗争后,彻底绝迹,红军的战斗力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红军也实现了从旧社会军队到新时代军队的质变。

即使在和平时期,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择业就业,大到国家大事,矛盾的解决也必须经过斗争。日本一开始并没有援交少女和AV女优,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日本的女性绝对不愿意为了一点金钱报酬出卖自己的身体。但现实的各种矛盾,工作收入和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对黄色产业的特殊政策,驱动着她们不断在内心做激烈的矛盾斗争,最终一部分日本女性选择了出卖肉体,屈从于资本世界。当她们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并用实际行动做出选择之后,事物(现象)的性质就起了变化,她们从考虑择业的良家妇女,变成了考虑预期收入的业内人士。矛盾也进一步发展了,主要矛盾不再是干与不干这一行的矛盾,而是不同公司薪酬差异的矛盾。

已经离职的华为老员工林培兴,在华为工作了19年,其中驻海外项目工作7年,离职前是华为全球运营商云转型市场管理部部长。他在42岁这一年毅然选择辞职,去创立自己的法律服务公司。经过在华为的多年拼搏,他已经在一线城市安居乐业,也有了足够支撑自己小试牛刀创业的积蓄。林培兴说:“其实对于华为来说,我这样的老兵,接下来的几年哪怕是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也能等到退休拿分红实现财务自由。但我不想,安安稳稳地等着退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只要钱的话,我离开华为后,靠积蓄和做咨询也可以过得很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希望能度过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在林先生这里,矛盾已经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主要矛盾从挣钱变成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幸福感。换言之,主要矛盾变成了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需求与继续留在华为工作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当然也是经过一番长时间的心理矛盾斗争的,尤其是在一开始林先生的家人都不理解他甚至反对他的情况下。国内有相当一部分普通上班族,他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矛盾斗争是紧张感与放松感之间的矛盾斗争。具体表现是,一到假期就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心里紧绷的那根弦还没怎么放松下来假期就结束了,在假期,紧张感经常压倒放松感。那他们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的?很多人会选择在假期来临之前用加倍的紧张去斗争放松感,让自己加倍忙起来,加倍投入时间在工作上,让紧张感压倒放松感。这样,在假期来临的时候,放松感就基本上压倒了紧张感,就可以度过一个比较愉快的假期了。

《矛盾论》说:“矛盾着的东西从这一个变到那一个,其间包含了一定的同一性。我们实行过的土地革命,已经是并且还将是这样的过程,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转化为失掉土地的阶级,而曾经是失掉土地的那么却转化为取得土地的小私有者。有无、得失之间,因一定条件而相互联结,二者具有同一性。......哲学上名之曰同一性,或互相转化、互相渗透。......巩固无产阶级的专政或人民的专政,正是准备着取消这种专政,走到消灭任何国家制度的更高阶段去的条件。建立和发展共产党,正是准备着消灭共产党和一切政党制度的条件。将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进行革命战争,正是准备着永远消灭战争的条件。这许多相反的东西,同时却是相成的东西。”是啊,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已经验证了这段话,很多小资小老板,不是经常说“这几年辛苦一点,往后就不用那么辛苦了”之类的话吗?辛苦是为了转化成不辛苦。打工人经常对自己的孩子说“爸爸工作累一点,是为了让你以后不用像爸爸这么累”,累是为了转化成不累。毛主席的名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反抗的目的是为了不再反抗,消灭引起反抗的压迫,解决了压迫这个矛盾,反抗就转化成不反抗了。这就是矛盾双方经过一定的斗争所发生的转化。现在全世界劳动者的五一假期,8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制度,是从天而降或者老板恩赐的吗?当然不是,这些也是近两百年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用不断的流血斗争才争取来的。

《矛盾论》:“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是啊,我们中国人从与日本人敌对到与日本人和解,而不是与动物世界的蚂蚁或长颈鹿和解。我们进步青年和错误的思想作理论斗争而不是和树林里某只小鸟发出的叫声作理论斗争。说明了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所以在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时,我们绝不能生搬硬套。

六、当前困扰绝大部分人的主要矛盾

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例如,在原始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维持生存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有社会成员(原始公社成员)共同拥有简易工具(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生活资料)。为什么平均分配?是我们的远古祖先道德比现代人高尚吗?不,是矛盾,是极其落后的生产力与维持生存这个矛盾驱动着我们的远古祖先必须实行平均分配。因为生产力低下和生存条件恶劣,如果不平均分配的话,就会有一部分社员饿死,造成部落减员,劳动力不足,生产力更低,可分配的生活资料更少,这样的话整个公社就会陷入饥荒,更没法抵御洪水野兽等自然灾害,全体成员一起完蛋。在这个原始社会(原始公社)时期,生存矛盾是压倒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在这个历史时期,公社成员确实做到了人人平等,但根本谈不上生活质量,因为公社的生产力仅能维持公社成员最低限度的生存繁衍需求,全体公社成员都只能在死亡线边缘挣扎,人均寿命也很低。毛主席的词作《贺新郎.读史》中有一句“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说的就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旧石器时代),那是人类的童年时代--远古智人刚刚走出森林开始直立行走和制造简单工具的“小儿时节”。人类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变化。如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二十年前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成现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妨看看马克思是怎么说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化的生产,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则是广大劳动群众贫困化(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的主要原因,它障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基本矛盾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决定和制约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一切矛盾。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盲目扩大的趋势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因而产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表明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 关于盲目生产和生产过剩,我们经常看到国内外制造业大厂的盲目生产,产品过剩之后,同行之间恶性竞争、打价格战,行情越来越内卷。广大打工人为了维持生计心甘情愿被压榨剥削,平时不得不省吃俭用,变成没有时间学习和思考的流水线工具人,还要承受随时被裁员的风险,意外工伤、矿难的新闻屡见报端。另一方面,不用付出劳动的权贵阶层轻轻松松就可以攫取普通劳动者一辈子甚至几十辈子都无法积累的财富。

我在学生时代打暑假工期间,曾经见过珠三角很多私企民企规模比较大的工厂(俗称血汗工厂),大部分都有员工宿舍,但是条件相对简单,大部分是6人间不设单独卫生间,洗澡和洗漱需要去每一层走廊公共区的公共卫生间。大部分工人用完公共卫生间的水龙头都不关水龙头,当时年少无知的我问他们为什么一点公德心都没有,浪费水费。他们的回答大多是“交水费又不是花我的钱,你心疼什么...”。后来厂老板眼看水费浪费太大了,就想了各种办法,一开始是招聘一两个专职宿管,负责检查工人宿舍公共水龙头有没有关上,后来发现宿管也不能24小时两班倒巡逻检查,于是后来新建的工人宿舍楼每一个单间都设立了一个洗手间,每一个单间都装上水表和电表,水电费由住在里面的员工分摊。……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社会管理成本是如此高昂,雇主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是如此尖锐对立,绝大多数老板只会把员工当成赚钱工具,谈不上什么关爱。各种“老乡坑老乡”之类的的骗钱套路也屡见不鲜,亲戚熟人之间都有可能因为钱而翻脸,陌生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可想而知。

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提出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抓革命,促生产,坚决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做彻底的、不调和的斗争(批修);每个人要在灵魂深处闹革命,要彻底打烂私有制的旧社会的一切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斗私)……毛主席提出的这些斗争纲领,是个人主观臆断做出的决定,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经过详细调查后做出的决定?这个问题留给读者诸君思考。

毛主席生平最重视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寻乌调查》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我记得珠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有句俗话叫“憎人富贵嫌人穷”,结合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词汇“同温层”、“精致利己”“鄙视链”,再结合毛主席语录中的“亲不亲,阶级分”以及毛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说的“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事实摆在眼前,就以我们珠三角地区的人为例,大部分人的思想是小资思想;早在2001年甚至更早,本地的小学生就已经学会自私自利了。毛主席老人家早在50多年前就已经精准预判到了未来历史发展的趋势,也预判到了社会主义发展将来会出现历史性的曲折。

在1975年10月到1976年3月,毛主席在公开场合的讲话稿中指出:“一部分党员不想前进了,有些人后退了,反对革命了。为什么呢?做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期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一百年后还要不要革命?总还是要革命的。总是一部分人觉得受压,小官、学生、工、农、兵,不喜欢大人物压他们,所以他们要革命呢。一万年以后矛盾就看不见了?怎么看不见呢,是看得见的。”

蒋介石曾经说过“攘外必先安内”,他认为只要消灭了国内的红色根据地才能安心对外抗战。这句话表面上看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蒋介石也不是没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书。毛主席在《矛盾论》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蒋介石确实看到了内部矛盾——地主和买办资本集团与工农群众之间的阶级矛盾,但他只看到了矛盾的特殊性而看不到矛盾的普遍性,他看不到阶级矛盾背后更内在和更根本性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当时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看不到矛盾的本质,蒋介石在中国历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就选择了错误的方向,选择了与劳动人民为敌,选择了维持腐朽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于是在解放战争中不断丢盔弃甲,被历史和中国人民所抛弃。

那么,如今我们的社会存不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我相信经过“中信建设实习生”、“人民大学女博士实名举报导师”、“南充曾某实名举报南充市物价局价格监督检查分局局长”等事件,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在这里也推荐大家看一下童润中在B站和头条的视频,他的视频是经过无数次亲身实践斗争的经验分享。他在实践中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和普适性。

七、在实践中深化认识,解决实际问题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写道:“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就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级……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亚历山大罗夫教授指出:“规律是现象间的这样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是本质的、不断重复出现的、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的、决定着完全确定的发展过程的。”反复多次的感性认识,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后,变成了理性认识,人们就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如我们前面的例子,第一次看到课间十分钟期间,小红、小明、小刚各自花式糟蹋别的同学的羽毛球拍的行为,此时我们只看到事物的片面、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只看到了他们三人糟蹋别人的球拍这个片面的现象。当他们类似的行为在每一次课间十分钟和其他场合反复多次出现后,我们对他们的认识就深化了,变成了理性认识:原来他们这种行为是自私自利的行为,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同样的,我们通过历史文献和文物知道了毛主席生活节俭,直到逝世前都在穿一件打了很多补丁的睡衣,和一双已经磨损得很薄的拖鞋,我们此时还不是很确定毛主席是不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直到我们看到了毛主席在生活中处处以身作则地教育子女,要求子女下放到工厂、农场、战场去参加劳动和实践,不给子女留一分钱存款和一平米房产,甚至经常寄钱接济一些经济困难的普通人,我们看到了深刻的本质:毛主席确实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实践论》说:“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些食物的本质而理解他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唯物辩证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无论是陈独秀的右倾路线还是王明、李立三的左倾路线都救不了中国。无论是“多多依赖蒋介石,坚决制止工农运动”还是“以城市为暴动中心、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策略都在实践中使中国革命力量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危机关头,毛主席立足现实矛盾、实事求是,经过详尽周密的实践调查和缜密成熟的思考制定了全面而长远的农村包围城市、敌后根据地长期抗战等一系列战略,在革命实践中让中国革命一次次转危为安,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毛泽东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正确性。

亚历山大罗夫教授说:“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暂时还未认识但迟早总要被科学和实践的力量所认识的事物。”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不断检验和深化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人就能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世界和反映世界,从而不断增强自身变革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天圆地方到射电望远镜,从汞柱实验到元素周期表……人类的科技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逐渐完善起来的。在正确的认识和实践方法指导下,人们不断把“自在之物”改造成“为我之物”。

问题来了,我们普通打工人,在市场经济私有化大环境中,个人的力量比风中浮萍还要弱小,我们在实践中要如何生存下去并不断扩大我们的发展空间?我们不妨看看任正非先生的经历,任正非在部队的时候就是学习毛泽东思想标兵,他也深知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逐利效应下,人心浮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任正非很敏锐地发现了私人企业老板和员工之间利益分配的矛盾,创造性地发明了华为特有的员工持股制度,让员工获得了归属感,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升,华为的经营效益也是有目共睹的水涨船高。在华为的员工宿舍,根本看不到员工用完水后不关水龙头的现象。这就是任正非先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分析并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在实践中解决矛盾的实例。有人会说,我没有任正非的人脉资源和聪明头脑,怎么办?那就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斗争和团结。下了班,克服疲惫,用自觉性去斗争惰性,顽强学习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生活中不断团结和自己条件差不多或比自己稍差的同志,互相分享最新信息,察觉市场的最新动态和需求,发现机会后马上采取行动。斗争是多方面的,不仅是用自觉性斗争惰性,还要用无私的心去斗争自私的心,用团结互助的心去斗争小资精致利己的思想.....等等;在灵魂深处闹革命,并付诸实践。比如看见同样身为打工人的同志有了困难,伸出援手,这样久而久之,我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技能就会越来越强,我们的人缘就会越来越好,机会就会越来越多。

  目前已经有不少同志用以上方法有效改善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水平,这是一个好现象。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要小看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和进步,量变总有一天会造成质变。毛主席说过“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活学活用马列毛主义理论,不能不分条件和场合生搬硬套,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斗争水平。          

  八、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和奋斗目标

前面提到过,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不能被遗忘也无法被原谅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日本人?按照《矛盾论》的分析方法,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军国主义的起源是日本国内的资本主义矛盾引发的经济危机,日本官僚地主财阀想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的政治经济矛盾,简单点说,想把东亚的大多数国家都变成日本财阀资本家的殖民地和产品倾销地,为日本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续命。所以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日本的右翼反动派,即日本的权贵官僚财阀,而不是日本的普通劳动人民。没有一个日本年轻人愿意自动放弃学业,被抓到军营和战场训练各种虐杀活人的技术,没有一个日本老百姓不愿意过正常人的生活。毛主席说过:“在一个人身上失去原则,在第二个人身上就要把它改过来。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人家改正错误,不要一犯错误就不得了。犯了错误的,只要自己承认了,允许改。”同理,过去被日本地主财阀集团压迫而参与侵略战争的日本人失去人性了,现在的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还是别国人,就要把它改正过来。我们要通过教育强化人性,而不是继续延续过去日本人犯下的错误,要核平东京或者抓几万个日本人活体解剖,这样的报复性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有一天“靖国神社”到了必须要被铲除的时刻,那也应该由日本的进步人士亲自动手除掉。是日本的权贵财阀集团把上千万普通日本平民从人变成鬼,是这些日本封建资产阶级活生生摧毁了无数个本来可以过正常生活的日本人的人生。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北京,和毛主席展开会谈,毛主席已经当面宣布免去日本的战争赔偿款,因为日本侵华造成3000多万中国人民死亡,这种损失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我们要做的是,在自身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条件下,不断团结和帮助日本乃至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进步人士,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致力于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新世界。这就是新时代的统一战线,符合人类历史进步的方向。大家不要忘记天安门城楼上的标语: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我们在变革世界、变革社会、变革自身的实践中,不要害怕犯错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永远落后于存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远有不完善的部分。但这个矛盾是可以通过认识-实践-认识的不断循环递进过程得到解决的。毛主席说过:“不做工作,就不会犯错误,一做工作,总要犯错误的。不做工作本身也是一种错误。”自己能力小、人脉浅、没钱,怎么办?学习先进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实践行动。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人掌握了先进理论,并在实践中灵活有效运用,是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乃至改造社会和自然界的。任正非43岁起步创业,开了一间小小的代理店,卖香港厂家生产的交换机。从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店,一步步发展起来,成为拥有超过20万名员工的通信行业龙头企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任正非掌握了先进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往正确的路线方向发展企业。毛主席说过:“路线对了,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政权会有政权。路线错了就丧失一切。”华为的发展史和新中国建国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了毛主席关于路线问题的正确性。正确的路线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不断的实践。如果我们因为害怕犯错误就不去实践,不去斗争,那就无法建立正确的认识,也无法找到正确的路线,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就像毛主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选择放下个人恩怨,团结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军队共同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挽救了中国人民。我们想改善生活、改造社会,就必须学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现实的矛盾决定了我们普通人不团结起来就不会有希望,强如石达开这样的猛人,没有团结群众的基础,几万人的队伍也只能全军覆没。全世界无产者只有团结起来才有胜利的可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谚语从侧面证明了马克思的结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生存发展,不能脱离社会;进步青年想成功改善生活处境、改造社会,离不开团结工作。毛主席说:“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九、结束语

经常有人说,生活那么难,我想躺平了,啥都不管了,也不想奋斗了。其实绝大多数人即使躺平也只能短暂过渡一段时间,不管我们有没有学习《矛盾论》,我们的生活都是被矛盾推动着发展的。不说别的,你一天躺屋里不动,你的肚子最少要和你闹三次矛盾吧?这些矛盾会推动你坐起来或者站起来、动起来去找吃的吧?生活很难,充满矛盾,但如果一直不去解决矛盾,矛盾就会自动消失了吗?肯定不会,前文已经说明,矛盾的发展是永恒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具有压迫性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反抗也就不可能消失。

曾经清朝统治者发明了各种酷刑,阻吓人民反抗,但是,反抗一直没有停止。即使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们个人素质并没有多高,也不一定拥有毛主席和周总理这样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染力,但是两广地区很多挣扎在生存线边缘的光着脚的穷人仍然义无反顾跟着洪秀全杨秀清造反,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不怕酷刑吗?当然怕,但是生存的矛盾驱动着他们起来反抗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峥嵘岁月为什么那么“稠”,那么频繁?因为社会矛盾太多了,人民被压迫得太苦了。矛盾会驱动人们去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有句话叫“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改了一下,变成“矛盾总比困难强”,诚如毛主席和诸位革命导师所言,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诗经.桑柔》说:“惟此圣人,瞻言百里”,意思是古代有学问有知识的“圣人”,他的言行,方圆百里的人们都信服。我想到,掌握了先进理论的群众,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不仅可以瞻言百里,而且可以瞻言宇宙,改造宇宙。《尚书》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执中。”“危”就是主观性和局限性,“微”就是真理的客观性。毛主席在革命的一生中,就是循着实践-认识-实践……无限循环的科学途径,不断克服并改造自身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不断让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与客观真理合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主席在《实践论》说:“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现实的矛盾驱动着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我们大部分人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阶级觉悟。这种觉悟,用佛教的话,就是大悲心,就是菩提心。《华严经》说“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随时巩固我们的阶级觉悟,随时生起我们的“大悲心”。我们应该对那些凌晨3点不到就起来在街上捡废品的拾荒老人,生起无上的大悲心;我们应该对那些被长期拖欠工资、因工受伤却得不到任何赔偿的打工人,生起无上的大悲心;我们应该对那些被996或者007残酷压榨,未老先衰的大厂“牛马”,生起无上的大悲心;我们应该对那些被生活所迫而出卖尊严,不敢公开自己真名的日本女优,生起无上的大悲心;我们应该对那些被残酷压榨,不敢恋爱也不敢社交的日本“宅男”,生起无上的大悲心;我们应该对那些被沉重的大学贷款捆绑着,退休后都在偿还利息的美国蓝领劳动者,生起无上的大悲心……

顺便提一下,有部分不明真相的美国网友经常攻击我们,说中国人被极权统治云云,其实,同病相怜,相嘲何太急啊。绝大部分美国人终身都被资本极权统治着,即使是奥巴马那样的顶级精英人士,也是在2004年,他43岁的时候才彻底还清大学助学贷款。数以亿计条件不如奥巴马的的普通美国老百姓,可想而知。我们中国无产阶级和美国无产阶级是阶级兄弟,不是敌人,为何要互相嘲讽,五十步笑百步呢?

变革社会、变革世界难不难?很难。会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一定会的?那还要不要做这件事?必须做。《吕氏春秋》说“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事物有正反两面,不利和失败,某种程度上会帮助我们找到成功的方法,这是古人对矛盾的辩证分析。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做。古代欧洲曾经长期使用放血、祷告等方法治病,造成很高的临床死亡率,正是这些错误促进了现代微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毛主席说过:“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回到开篇的话头: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有没有资格在人类历史舞台上“扮”代表?历史实践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毛主席的一生,在人类历史长河是极其短暂的,他终其一生也只能认识物质世界的一小部分事物。亚历山大罗夫教授说“我们认识暂时的东西,同时也就在认识永恒的东西。认识有限的东西,同时也就在认识无限的东西;认识单一的东西;同时也就在认识普遍的东西。……真理就是在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事物和现象的正确的、经实践检验过的反映。”宇宙中恐怕未必有完全满足牛顿第一力学定律的物体,但不影响人们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运用牛顿第一力学定律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同理,毛泽东思想也不能涵盖世界的全部客观真理,但历史实践和现今社会的发展状况已经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和普适性,毛泽东思想有资格代表人类思想史的最高成就。

毛主义的道路在未来走不走得通?会越走越宽还是越走越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曾在橘子洲头、湘江之心仰天叹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多年后,经过长时间的革命实践,他找到了答案:“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究竟是英雄创造世界,还是奴隶们创造世界,我是历来主张奴隶们创造世界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结合《矛盾论》和《实践论》,我想说,即使历史发展出现了曲折,人们走了人间邪道。历史的矛盾,也必然会推动人们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答案,并回到人间正道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民群众一定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从自古多艰的“哀哀生民”,到“饥寒交迫的的奴隶”,对“全世界受苦的人”来说,毛主义的道路,必须走得通,也必然走得通。

 

 

主要参考资料:《矛盾论》、《实践论》毛泽东、《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苏联)亚历山大罗夫(著)马哲(译)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八月第一版、《唯物辩证法大纲》李达 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第一版、《自然辩证法》恩格斯、《哲学笔记》列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11页、《(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红楼梦》曹雪芹、《国际歌》中文版

 

编辑:飞舟

来源:作者投稿

收藏

人境简报

发布时间:2024年9月9日

阅读排行

0

最新文章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专题】"纪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专题】"关注孟加拉国局势"

【专题】"关于免费医疗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