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论论大学生的“毛泽东”热

文/转轨

 

近几年,在90后、00后中悄然生起了一阵新风潮,那就是——读《毛选》。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迹可循的。2020年年尾有数据表示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借阅榜上,《毛选》的借阅量位居前十;各种自媒体平台上有关毛泽东的文章,原创作者大多是90后,甚至00后。

 

可以说,从南到北,许多大学都出现了“读毛著”和借阅毛泽东相关书籍的现象,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有增无减。尽管还不能以此说是一种全国性的普遍现象,但他毕竟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人们不免要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大学校园里会发生这样一股热潮,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动机是什么?将来会如何发展?

 

有一种观点认为:很多同学寻找毛泽东是为了建立心理平衡,西方的东西不行,可让他们认同现在的又不能完全接受。这时毛泽东就成为一个中介体、替代物。

 

从心理学上来说,我们见证了太多历史性时刻,经历时代的巨大变动之后,人们总要去寻找一种“中介因素”来维持心理平衡。但是,为什么学生们要选择毛泽东作为“中介体”“替代物”呢?在这一现象背后不能不说还有其他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是社会变迁的情谊表,许多社会政治问题都会首先在大学校园这个窗口反射出来。用一个流传广的话就是:

 

“在所有社会中,学生一直是构成最有知识,最有动力,最有生气,最激进和最敏感的一部分。”

 

大学生们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也能动的反映着社会。在我国中美对抗、经济下行和某些政策上的毛病,社会政治领域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贪污腐败、两极分化、社会不公等严重问题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困扰着人们心灵。

 

一些人由于这些现实问题的不满和反感而产生了怀念眷恋“毛泽东时代”的情绪,一些社会现象出现了,读毛选,戴毛章,贴毛像,摆毛尊,唱毛歌,穿毛装,看毛录,跳毛舞,游毛屋……在网络上也能经常听到涉及毛泽东的话题,比如“毛泽东虽然犯了错误,可他主观上还是想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之路”、“毛泽东在艰苦朴素,联系人民群众上堪称楷模”、“毛泽东能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前线”、“毛泽东富有感染力,他甚至能用一句话统一意志,统一步调,统一行动,控制国家的局势”等等。我年轻的时候听到的还是“教员”,现在,“伟人”“领袖”“真神”等称呼也多了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种“毛泽东热”的社会政治心理,一些作者和编辑开始组织和编写的一大批有关毛泽东的书籍,自媒体们也不遗余力制作视频和写文章,这就为大学生了解毛泽东提供了大量素材,而对毛泽东的了解又不能不引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现实的思考,也进一步扩大“毛泽东热”。

 

“毛泽东热”也标志着大学生开始重新审视和寻找自己的精神支柱,青年学生是一个世界观逐渐形成和信仰不稳定的群体,他们会随着社会政治的变迁而不断改变和确立其自身的价值体系。

 

在我们的大学里,他们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和吸收了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他们当中会有人信奉西方的自由和民主,在国际中美对抗的背景下,在国内强势的民族主义舆论里,也要求和迫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进行反思和整理。

 

于是,他们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不适合中国的现实,某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学生说:

 

“萨特等西方学术作品,使我们青年人越学越空虚,只能走向自私和狭隘,马列毛著作充满智慧和能认识主客观世界的真理,学习能让内心充实,认知水平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同我们的民族一样,这一代青年大学生,也在进行着新的自我跨越,他们正在走过的足迹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追求和信仰。我相信他们可以经过探索,不断试错,认清毛泽东,从而拥抱真正的信仰。

 

经过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之后,一种历史的脱序感油然而生,毛泽东为什么能成功?为什么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中国活生生的现实和他们特有的进取精神,迫使他们通过“毛泽东热”来寻找新的自我。

 

大学生的“毛泽东热”并非意味着他们在寻找一位毛泽东似的超凡魅力的领袖,而是在寻找重新走向社会,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道路,表明他们那种解脱迷惘困惑,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强烈愿望。

 

把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一个领袖人物身上可为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政治心理,这种心理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不能说已完全消失,因为它有其存在的土壤。这种政治心理对这一代青年大学生来说也有,我也希望他们在观念上不要把国家希望寄托在某个人身上,而是把制度看得比人重要,为社会主义的理想道路保驾护航。

 

因为无论中国发生什么,中国都会稳定地在自己特色的轨道上前进,所以许多学生更深刻的感到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和了解国情的重要性。作为中国的一个革命者,毛泽东成功了,这与它本身的风格有关,以及时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国情的革命道理。在1930年毛泽东就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社会调查。”希望大学生们是从这个角度或者说至少有这方面的意义。

 

总之,中国社会目前存在两种“毛泽东热”,一种代表着社会中潜在的怀旧情绪,另一种则代表着青年人从理论转化为现实,从自发转向自觉,从模糊到认清,重新走向社会的进取意识。这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编辑:云开

来源:“转轨”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9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