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与《宋景诗》——1955年的战争大片

 

 

 

/朱世巍

 

江青对中国战争电影却有极大影响。这要从1955年的《宋景诗》说起。

 

50年代初,毛主席严厉批判了两部“辫子戏”。一部是以光绪为正面人物的《清宫秘史》。而毛主席强烈反对把光绪塑造成正面形象。一部是《武训传》。毛主席讨厌科举文化,当然也讨厌儒学教育的代言人武训。从“革命立场”来说,武训是满清政权褒扬的人物,也是毛主席所讨厌的。

这个时期的江青敏锐地注意到了。她派人对武训展开“乡土史实”调查,以此证明武训几乎是一个恶霸地主。

调查过程中,江青有了意外发现。武训同时期的邻近地区,还有一个扯旗造反的宋景诗,后来参加了捻军。捻军被视为太平天国的北方分支,至少他们接受了太平天国的旗号和王封。

这是再革命不过的形象了,与“满清鹰犬”的武训正好形成鲜美对比。

更有意思的是,宋景诗参加了1865年的曹县大战。这是中国历史最后的骑兵大决战。捻军骑兵歼灭了僧格林沁指挥的满蒙骑兵,杀死了僧格林沁。

这样的骑兵大决战,拍成电影肯定是很有看头的。江青是电影从业人员出身,很清楚相应的画面效果。

把宋景诗故事摆上大银幕的计划,就此产生。

基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无法搞清江青对这部电影的细节介入有多深。但从她对样板戏的指导方式看,她是不愿放弃介入机会的人。无论如何看待江青的政治倾向,但在艺术上,江青的确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做为故事片电影,《宋景诗》的叙事不算是纪录片式的真实还原。对宋景诗这个人物也有些拔高。但基本内容的确是出自罗尔纲等人的历史研究,还有江青自己得来的乡土调查资料。为一部电影展开乡土史实调查,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做法。

在服装、道具以及军事细节方面,《宋景诗》做了当时条件下的尽善尽美。如清军造型,就参考了当时外界所不知道的僧格林沁行猎图。或许,《宋景诗》是中国第一部有真正“历史考证”的电影。这种考证,今天也很少有历史影视可以做到。

特别是《宋景诗》表现了捻军骑兵的“夹枪冲击”和锲形骑兵冲击阵。骑兵冲击步兵空心阵,彼方骑兵由侧翼展开反制等等。在军事专业领域,中国电影至今没有可以超越的作品。

《宋景诗》的缺点也很明显。缺乏对近战的细节描述。对火枪战术的表现有些粗糙。重点表现了捻军骑兵,对清军骑兵战术却没有多少细节。其实到现在来说,史学界对清军骑兵的战术也没什么了解。这是史学研究自身的局限所在。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宋景诗》在很多领域奠定了毛时代战争电影的标杆和特有审美方式。比如崔嵬扮演的“宋景诗”山东大汉形象,就成为“农民起义领袖”的标准像。

影片尾声,宋景诗投奔太平天国尊王赖文光一段,也奠定了毛时代电影“觉悟不高的革命”服从于“觉悟高革命”的“万般细流归大海”的叙事方式。也带有类似于“井冈山会师”的意味。虽然赖文光实际地位没有那么高。但他代表“革命中央”的太平天国,所以必须“更高一些”。

赖文光与宋景诗。采用了“井冈山会师”式的左高右低构图(左侧还不断加高),所要表现的政治含义也是一样的

对民族问题的处理,《宋景诗》的尺度远超现代电影。片中,僧格林沁咒骂宋景诗部是“不够垫马蹄的土耗子”,赤裸裸表现了蒙古人的傲慢。

影片结尾,僧格林沁却掉落马下(史实如此),像耗子一样在草丛里窜来窜去。最后被宋景诗一刀砍掉(史实砍死僧格林沁的是捻童张皮绠)。两处“耗子”的对应,明显是有意为之。江青么,原本就很讨厌李维汉的“民族政策”(参见1968年的内部会议记录),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奇怪。

80年代以来的中国战争电影,对技战术的表现越来越粗糙失真。一味追求港式的浮夸武打效果。僧格林沁这个专吃败仗只善于屠杀抢掠的超级废物点心,也被香港导演的《火烧圆明园》给“强行正面”,以符合新时代的“政治正确”。再也不会有《宋景诗》这么硬核的电影了。

 

 

编辑:飞舟

来源:知乎

0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3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