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太平天国》——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

文/南暖喂鸽人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在b站上认真地看完了台版的《太平天国》(连每一条弹幕和每一条评论都没有错过),比起央视版的来说比较全面,删改的内容也比较少(每集平均有1个小时左右),周二傍晚才看完。不过,最为全面的版本还是CCTV1在1999年立项通过、2000年暑期首播的那一部剧,也只播了那一次,之后再无此版,原因文末会有写下文就称它为原版,以区别之后的央视删改版。

(我看的是这一版)

在看台版的时候,我把豆瓣、小红书、网易云音乐和微信读书上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评论大致浏览了一遍,发现最近几年对太平天国运动持指责的否定看法的比前些年多了不少:有称赞曾国藩道德高尚甚至出现了“咸丰很励精图治要不是太平天国捣乱大清不会那么早亡”、“太平天国的存在消耗了大清的有生力量不能很好抵御外侮”、“咸丰还算有点魄力”、、“x教覆灭记”、“不过是另一个满清罢了”、“说到底只是农民起义”、“我感到恶心”、“就是近代史的一场浩※劫”之类的评论……
我就想借写台版《太平天国》的剧评也来写一下我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的一点认识吧。
如何看待太平天国运动,我认为一定要区分太平天国起义纲领与后期变质的关系和太平天国起义军广大基层士兵与太平天国高层领导的关系。如果将两个关系中的二者混淆甚至划上等号,绝不会得出来正确的结论。作为一个马列毛主义的信仰者,我们应该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同时批判高层领导后期的腐朽性。
一、

洪秀全对太平天国灭亡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从剧中来看,洪秀全在占领南京之后就开始腐化了,杨秀清看在眼里未加劝止而是通过借献美妾程岭南表现出来自己的“顺从”,在心底也生出了争权之心。真像洪宣娇所说,冯云山战死后连个调停高层领导之间矛盾的人都找不到了。

洪秀全对苏三娘讲出的这句话就能看出在建都天京领导层面的腐化和这种根深蒂固的“人上人”思想是分不开的。

之后洪秀全通过安插在东王府的眼线侯谦芳知道了程岭南是杨秀清的人又通过程岭南之口借杨秀清之手让杨杀掉对杨忠心耿耿更是自己救命恩人的曾水源,这是剧中对桌面下内斗的一个表现。洪秀全对杨秀清则是一直放任他做大故意让杨惹众怒。
而在第一次伐除江南江北大营之后,太平天国迎来了全盛时期,可此时正如傅善祥所言,祸起萧墙的隐患之感也开始压到身处其中的人。
杨秀清以“天父临凡”为名当众杖打了洪秀全40大板和逼封万岁,洪秀全口头答应背地里却找韦昌辉和石达开给他们下了密诏让他们诛杀杨秀清,石达开为人圆滑手上不想沾血就由韦昌辉带着秦日纲、陈承瑢血洗了东王府,石达开见杨秀清被害才劝韦昌辉少杀一些,韦昌辉恼怒在心就又带着秦日纲、陈承瑢屠了翼王府,之后洪秀全又借石达开、秦日纲、陈承瑢的力杀掉了韦昌辉,这就是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之后,洪秀全公开为杨秀清平反昭雪并立了幼东王来安抚杨秀清旧部,之后洪秀全本想用秦日纲、陈承瑢制衡石达开,但石达开趁热打铁逼洪秀全处死了二人,洪秀全又把自己的两个没有脑子的亲哥哥洪仁发、洪仁达都封了王觉得这样自己就能大权独揽了,结果在各种君臣猜忌中逼走了石达开让石达开选择了公开分裂。后来洪秀全先说“永不封王”但又册封了自己的族弟洪仁玕为干王,为让众人服气又封了后起之秀陈玉成为英王、亲信蒙得恩为赞王,在试探一番之后封同样是后起之秀的李秀成为忠王。后面又怕陈玉成、李秀成像杨秀清一样势大就封他们的部下为王来分权,到后面滥封王数量达到了2700多个。
甚至到了死前,他还在把罪过一味推给杨秀清、石达开等人,怪杨秀清和他“争来争去”,怪石达开没能理解他的错误,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真反思自己的过错。
有这样一个天王,这样的太平天国又怎能不亡呢?

二、

想给剧中主要人物和事件做个点评。

洪秀全:人菜瘾大、权力欲重、疑心颇重的乱世枭雄。论才智、眼光、胸怀都远逊于杨秀清、论远见、胆略、眼界又不及冯云山,论忠厚、实在、志气仍不如萧朝贵。天京事变杀害台柱子杨秀清已是自毁长城,重用亲信和亲兄弟并逼走石达开又是在加快灭亡速度。末期更是越来越昏庸、无道、无能、疯狂。剧中还能允许傅善祥在他身边“说三道四”进行规劝,但历史上末期的他身边连“允许说三道四”的人都没有 。太平天国从里面烂空与后期的洪秀全等高层领导人骄奢淫逸、任人唯亲、刚愎自用是分不开的。

剧中饰演洪秀全的是高兰村,演技真的是一流中的一流啊,多次演技爆棚。

 

杨秀清:他是太平天国早期八王甚至是首义六王中真正能够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的农民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称号的一位高层领导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剧中他都是早期八王中我最为欣赏的一位了。他为人情义兼顾、性格骄傲张扬、权谋认知浅薄,但他的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都非常出众,也具备了一个领导人应有的能力、才干、眼光、胆略、智慧、胸怀。作为太平天国的台柱子,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基本都是他一肩挑(文化、思想方面的建设早期是归冯云山主管,冯战死之后杨接管了)。

教员对杨秀清的评价也比较高:

“太平天国的时候,洪秀全回了一趟广西,杨秀清说他回到天国了。洪秀全回来时,将领们都是拥护杨秀清的。其实那时杨秀清更年轻有为些,洪秀全应该服从杨秀清的领导。但洪秀全是创教者,是领袖。两权对立,所以失败了。”

剧中张志忠可以说把杨秀清这个悲情英雄演活了,演的是“虎虎有生气”。

 

石达开:“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虽非帅才但也是个将才。为人性格谦和温润、老成持重不似杨秀清一般张扬让人感觉他有君子之风,但又处事圆滑看重名声,看问题的眼光不够深远。也算是一位末路英雄了。
韦昌辉:性格隐忍,能忍辱负重,执行能力很强。定都南京之后,杨秀清总领全局所做的多项决策都是由他很好的执行到位的。但他的私心私欲太重了,重到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到了整个太平天国的政权利益之上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最终落得如此下场也是活该。
傅善祥:才貌双全、德才兼备、重情重义、忠烈并重、善良勇敢的传奇佳人。

有评论说杨秀清虽然很宠她但她是杨秀清的玩物,我想说不是的,他们之间是有真感情的。剧中她第一次出场是杨秀清带队入城,她在夹道欢迎的百姓中望着骑在马上的杨秀清含笑招了手,杨秀清惊讶于她的美貌回过头看了她,那是她和杨的第一次初见,杨应该是对她的貌美如花留下了印象,而她应该是仰慕英雄一样的仰慕杨。后来她成为了女状元之后到东王府谢恩杨秀清亲自点将留下了她做东王府的簿书,并没让她再去天王府谢恩(有弹幕说是杨不把洪秀全放在眼里,但我觉得应该是杨怕洪秀全像当初看上程岭南一样抢走傅),杨应该是在这时对这样一个美人能拥有冠绝众人的才气而又惊又喜。后面在日常工作相处中他开始了把重任给她,而她也开始佩服杨的能力、才干,到杨处死曾水源时她为曾向杨求情杨没有答应,晚上杨敲了她的房门谈完了公事,杨说口渴了要喝茶,她嘴上说着去重新烧水倒一壶却没动,杨拿起桌子上她喝过的残茶笑着看了她一眼就喝下了,还说“这样才香”,镜头给到了她,她含羞带笑地看了杨一眼就低下了头。其实这就是杨秀清在不清楚她心意的试探之举了,如果她对自己无意那就会制止自己喝她的残茶甚至表现出恼怒,而她的害羞之笑就是对自己心意的最好回应,这里也可见杨对她的尊重之意,杨从一开始就在乎她的心意和想法(而不是像对程岭南一样只有不在意的利用)。所以她后面问杨执意要处死曾水源的原因杨就向她表白了而她也接受了杨。之后,杨对她如珠似宝更加倚重(洪秀全多次暗示明示杨让她到天王府任职,实际上是想像占有程岭南一样占有她,都被杨严词拒绝了,这和杨对程岭南的利用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杨真的对傅动心、上心、用心了),她也更加用心辅助杨处理政务,尽力匡正杨出现的过失劝说杨保护文化(她的不少政治理念也都通过杨实现了)。杨为她在东王府大过生日她当然开心,但比起开心她更多的是害怕杨又为此得罪了别人;在生日宴上她抚养的曾水源之子曾宪刺杨失败,有人怀疑是受她的指使她病倒了杨选择相信她看望照顾她;杨说要正式迎娶她,她也跟谭绍光说自己要嫁给杨;到后面杨秀清当众杖责洪秀全40大板后为了不离京就逼封万岁,她还在苦劝他,给了他上策是向洪秀全公开低头说自己不要封万岁并且表示要交权但洪秀全肯定不会准就算准了也可以让嫡系出面反对最后实权在握就行了别图万岁的虚名,下策是实在不行就干掉洪秀全他都没有接受,后面傅善祥劝不了他就执意离开说不忍看他覆灭,他就打了她一巴掌,她临别含泪劝他保重(虽然我觉得她说的下策干掉洪秀全直接反了反而是上策,不出走分裂的出城带兵是中策,下策则是她说的上策)。离开东王府到谭绍光处避祸时她得知韦昌辉、秦日纲等人已经开始派兵了她依然要写信告诉杨不然就回东王府亲口告诉杨,而杨在她离开以后很伤心地在她的屋子里徘徊思念她,还准备在自己册封万岁的生日那天立她为王娘(杨应该是觉得她就是闹脾气走了还会回来的)。

可见他们之间是真的有真感情的,也是真心相爱的,并非是有宠无爱的玩物。所以在杨秀清被杀害砍头示众之后她深夜提着杨秀清被砍下来的头去了尸积如山的东王府要把它缝到杨的尸体上让杨有个全尸之后准备和杨同死。

这样交过心的感情,又岂是韦昌辉之流用一个王侯就能买到的?天京事变中,她被谭绍光、洪宣娇、韦玉娟等人救下一命,在经历种种离乱之后她和谭绍光成婚了,婚后生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但感情到底没有她和杨秀清那般深重了,而是平淡了些。

到最后,天京城破之时,她解开了婚后挽起的长发亦如她初次出场的模样,深夜服毒并埋葬了太平天国曾经的印件痕迹之后独自一人在天王府的长廊中独自走向死亡。

我想,她对太平天国的忠贞自然和首倡男女平等的太平天国让她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分不开的,但又何尝没有包含着她对杨秀清的感情的一种折射表达方式呢?

他们的相爱绝非世俗中的“英雄美人”,和政见一致、信仰坚定、理想高远等因素都是相关的,互爱彼此更爱共同的事业。

洪宣娇:直爽勇烈、忠正仗义、乐于助人、热情洋溢、富有智慧,剧中很完美的一个女性了。她爱林凤祥却为太平天国的事业听从兄长之命嫁给了萧朝贵,林凤祥被俘之后她到法场上带着棺材为林送行差点把自己活埋了。同时,她作为诸王之间调和关系的润滑油取到了一定的作用。

最后也是和太平天国一起共命运,与女兵们集体自焚了。

她们与太平天国同寿,忠勇刚烈。

不止傅善祥、洪宣娇,剧中每一个女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太平之花”,她们的一生轰轰烈烈、敢爱敢恨,勇敢地爱了自己心仪的男子(不论是傅善祥与杨秀清的刻骨铭心之恋还是洪宣娇与林凤祥的大局为重之恋还是苏三娘与罗大刚的生死相随之恋还是陈宗阳与谢满妹的担当牺牲之恋还是曾晚妹与陈玉成的相伴殉国之恋还是石益阳与李秀成的细水长流之恋都是如此)、刚烈地殉了自己忠诚的信仰。能造就和拥有这样的“太平之花”,是太平天国的荣耀。她们永远是太平天国的骄傲。

天京事变:它对太平天国的实力打击非常大,首先表现在军政力量上。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精神和思想层面的损失才是最严重的,天京事变的最严重的恶果不是军事兵力的锐减和战斗力的下降,也不是土地的丧失,而是神话宗教体系的崩溃(杨秀清被害之后,天父附体临凡就被直接捅破说是假的谎言,这时太平天国的宗教精神信仰也坍塌了)。洪秀全是否向诸王颁发诛杨密诏,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但从诛杀杨秀清一事事发突然且进展顺利来看,可见诛杀杨秀清是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分工的,洪秀全在事前也绝不会不知道此事。因此诛杀杨秀清,至少是经过洪秀全默许的。
“相忍为国”这四个字在高层领导人中要做到是真不容易啊,洪秀全、韦昌辉等人为一己私权没有顾及到诛杀杨秀清对太平天国造成的打击和最严重的精神信仰崩塌的后果,不顾太平天国整个政权的发展,真是……
柳亚子有诗《题太平天国战史》:

“楚歌声里霸图空,

血染胡天烂漫红。

煮豆燃萁谁管得,

莫将成败论英雄。”

天京事变之后,石达开出走天京,公开分裂的单打独斗本就缺少后勤保障和全局视野同时失了人心,加上后期的他没有当年杨秀清的胆略和胸怀,屡战屡败是必然的。后期的天国双星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是早期的杨秀清从普通士兵里开始提拔培养起来的,也确实是英才、干才,他们二人和陈得才、赖文光、谭绍光等人都算是杨秀清为后期太平天国留下的仅有的人才储备了。剧中陈玉成和曾晚妹这对眷侣在刑场上举行了婚礼携手共赴黄泉很是感人。但李秀成在被俘后亲笔写下了《李秀成自述》,曾国藩对其进行了修改涂抹,他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万古忠义”这四个字可能各有各的看法,但不论如何李秀成在保住革命晚节上比早期的林凤祥、黄懿端、罗大刚、苏三娘和后期的陈玉成、谭绍光、赖文光都差了很多,难怪教员评他“忠王不终”。我想用影视剧和小说等各种形式来洗白还有打着“历史研究”的旗号来赞扬他的《自述书》其意恐怕不在他身上而是有别的意思吧。

 

三、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我认为如果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去分析太平天国运动,那么得出的结论就是所有的起义都是瞎胡搞,最后都是王朝更替。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是革命,为了反抗压迫。虽然有阶级局限性、历史局限性,但它主流是革命的进步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这也说明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为什么是为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群众服务的。
而那些指责太平天国运动是x教的也是对农民革命的一种无耻污蔑。归根结底还是站在什么立场去看待这场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是革命,但也有落后的因素,哪个是主流哪个是支流,如何辩证地看待,这才是唯物辩证法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如果因为一个落后的支流去否定革命的主流,这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起义的农民军是不管什么神权皇权的,压迫到无法生存了,就起来造饭,与神权皇权无关。不能只看到太平天国高层领导的神权,而看不到劳苦大众要求平等、自由反对压迫的革命性。起义并不是简单几个高层领导的所谓想法。如果是这样,那就是精英创造历史了,我们要看到劳苦大众的想法。并不是说把太平天国的腐化高层领导人和太平天国运动剥离开来做评价而是说他们不能和太平天国运动划上等号,太平天国不是洪秀全的私产,也不是洪秀全、韦昌辉。秦日纲等腐化高层领导人的太平天国。

 
“封建社会的农民是小私有者,他们存在着小私有者的缺点,例如狭隘、散漫、保守等等,这就是我们大家所常说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不赞成用无产阶级的面貌来改铸他们,那样,不但不符合历史的事实,而且也否认了无产阶级对农民领导作用的重要意义。但是正如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里所分析的,农民在封建社会里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阶级。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对地主的反抗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奇怪的是,这样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穷得只剩下一把锄头、两个肩膀的小私有者,现在在一些历史学家的笔下,怎么竟然变成了同膏腴万顷、屋宇千间的封建贵族一样的私有者了呢?你看,农民造反是为了升官发财,当新贵族、新皇帝,他们的斗争纲领又是封建主义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还存在着什么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和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呢?我们怎么可以设想,千千万万饥寒交迫、辗转沟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农奴,当他们被迫起来同剥削、压迫他们的封建地主作生死斗争的时候,他们每个人所想的却是怎么让自己去变成那些正被大伙所反对的老爷们?存在决定意识。每个阶级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着他们自己的思想意识。农民,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它所处的被剥削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必然产生反抗地主的思想,而处于剥削地位的地主阶级,则只能产生压迫农民的思想。当然,封建社会的农民在某些方面会受到统治阶级的思想影响,所以在他们的斗争纲领里,常常有一些反映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东西;而在农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也常常有革命领导成员向封建主义转化,或者革命领导权被地主阶级分子篡夺,以致使农民革命变成封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这种历史事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分析的,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的缘故。至于农民革命斗争纲领里的一些反映封建思想的东西,同他们“均贫富”、“等贵贱”,“有田同耕”、“有饭同吃”的革命口号相比,毕竟不是主要的东西。所谓农民造反是为了升官发财等等,完全是对农民革命运动的歪曲。”

“历代都有大小规模不同的众多的农民革命斗争,其性质当然与现在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根本不相同。但有相同的一点,就是极端贫穷农民广大阶层梦想平等、自由,摆脱贫困,丰衣足食。在这一方面,带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的性质。另一方面,则带有原始社会主义性质,表现在相互关系上。第三方面,带有封建性质,表现在小农的私有制、上层建筑的封建制——从天公将军张角到天王洪秀全。宋朝的摩尼教,杨幺,钟相,元末的明教,红军,明朝的徐鸿儒,唐赛儿,李自成,清朝的白莲教,上帝教(太平天国),义和团,乃其最著者。”

“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是中国逐步丧失独立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历史,同时,又是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历史。一方面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残暴,中国民族中败类自西太后、袁世凯、北洋军阀、不抵抗主义者、直到汪精卫等等卖国求荣的无耻,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的觉醒,反抗与解放斗争,自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红军运动直至现在的民族大抗战。一方面是荒淫与无耻,一方面是庄严的斗争。”

而且太平天国运动比李自成起义等之前所有的农民运动都难很多,因为它面对的不只是满清王朝还有外部的帝国主义,而且自杨秀清主政开始就定下的独立自主、平等交往的外交思想一直延续到太平天国灭亡为止,相当于是在内外敌人联合夹击绞杀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了。
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于史上历次农民起义的地方在于:
1.土地政策,实行了农民直接纳粮给政府,不再通过地主收租,也就是没有了二手盘剥。地主原来收租,租子要高于农民交给政府的粮,多于的粮食就是剥削所得。现在农民直接纳粮,地主没有了剥削所得。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次带有民主革命性质的土地革命,相当于是直接分田到户。自此之后它成为了土地革命的一种追求,直到在我党手上才彻底实现,这也是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革命的巅峰所在。
2.除了农民直接纳粮外,还有一部分地区实行农民继续交租,但是农民抗租,太平天国不再出兵镇压农民,而是站在农民立场,劝说农民而已,导致地主无法收租。这表明,太平天国建立的不是地主政权,而是农民政权。
3.外交上,不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尤其在天京事变之后,1861年太平天国形势急转直下之际,英帝国与洪秀全接触,提出帮助太平天国消灭满清政府,然后与太平天国分治天下,被洪秀全严词拒绝。这直接导致英军与清政府联手镇压太平军。在对外交往上,太平天国与各国做生意,秉承“四海内外皆兄弟”,平等交往。
4.禁烟,尤其严禁鸦片。

5.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3000年来第一次妇女解放的先河,妇女可以和男子一样平等分田、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满清政府又迫使解放了的妇女回归到封建压迫状态。

其他还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土地制度的革命和开启妇女解放先河,这是历次农民起义中所没有的。

 

至于那些张口邪教、闭口神权的指责之说,要不要先看一下1840年满清的高知还认为洋人比中国人少一个肺,还认为洋人没有茶叶就活不下去,怎么不去说满清的统治落后呢?上千年的“君权神授”、“天命所归”同样是一种神权,怎么统治阶级用得说得却不被指责呢?这未免也太双标了吧。不过,我们都知道,“双标的本质是单标”。
而且,在当时,利用教会组织劳苦大众,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比如在嘉庆年间的白莲教,就是利用了秘密教会的组织形式发展力量。这时,教会还是被清廷严厉禁止的,正是有了白莲教起义,在镇压白莲教起义后,清廷被迫承认教会的合法性,允许民间成立教会。嘉庆年间后来的天理会起义也是通过教会形式发展组织的(天理会算是白莲教的延续)。教会组织形式的好处是组织组织牢固,在各地都会有分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后期的捻军起义也是利用教会——捻教组织的。可以说,在当时还没有革命的政治概念之时,没有教会的组织形式,就不会有成功的起义军组织。有了革命的政治概念后,后来的同盟会等才采用了政党的形式。因此,太平天国的教会形式也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这也是历史局限性。看待当时的历史不能脱离当时的条件,这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脱离了社会存在去探讨历史,肯定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同样,宗教在产生之初是反映劳苦大众的苦难,是现实世界对精神世界的反映,宗教在这个时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当宗教变成了统治阶级束缚、控制、奴役人民的工具,宗教在这个时期就主要是消极的。
这也就提到了现代政党的意义。在当时,还没有一个足够成熟的组织形式,只能以宗教形式或行业互助形式组成会门。会门发展一百多年,到20世纪前后发展出革命党,再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是太平天国运动提出的政治口号非常厉害,这也说明了太平天国的农民是为了活命、平等、自由而参加革命运动的。这是将地主手里的土地分给农民,是有着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这也是太平天国运动革命的进步性之一。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我党的“打土豪分田地”也是这样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口号。

这样直截了当不加修饰的表现对立阶级在思想上的深刻交锋是很难得的。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写道:

秦汉以下整个封建时代,推倒腐朽皇朝的,总是农民大起义;大起义胜利后,总是出现盛大的新皇朝;起义失败后,总是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消灭割据局面,重归统一的总是一个较强的割据者或乘机侵入的外族,而推倒腐朽了的统一皇朝和外族统治的又总是农民大起义。归根说来,保持全国统一,扫除腐朽皇朝,驱逐外族统治,推动社会逐步前进的根本力量,总是农民阶级的阶级斗争。

张绍良等编著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 》写道: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切反封建反理学的思想和行为,都要遭到禁止和迫害,千万参与或支持太平天国的军民被杀戮、流放或监禁,湘淮军所到之处,刑场林立,监狱遍布,囚徒塞路,中国人民的反抗力量和革命精神遭到严重摧折。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直到现在,不少学者十分迷信那些"胜利者"写出的历史,曾国藩的形象在一度贬责之后,逐渐高大起来。我们觉得,曾国藩首先是用屠刀维护旧秩序的传统势力代表,他不会也不可能给中国带来新生。他的罪恶不仅在于镇压农民反抗,更重要的是把封建枷锁重新牢固地套在中国人民的身上,从而扼杀了一切自下而上的变革精神,中国社会深隐的层次奔突的岩浆逐渐冷凝,人民被迫重新接受反动和腐败的现存制度,只得按照传统的观念形态去思维和行动。

另外,关于曾国藩,张绍良等编著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中也写道:

我们在评估曾国藩的历史地位时,应当严谨求实,既不丑化,也不神化。他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积极有为的变革者,而是旧秩序的重建者,他倡导了洋务运动,推动了生产力的近代变革,但同时又强化封建体制,宣扬传统观念,严重阻碍了变革的演进和深化,堵塞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道路。

 

 

看到这里,我想各位应该猜到了原版为何只播了一次,在那个时间点,这样的文风已是不易,再结合10年前发生的feng波和“three大耻辱”来看也就能理解了,而且这部剧首播的时候赶上了轮子和大下岗,以及上面某位大领导发话说“美化了农民起义”。

原版的最后一集后面被删掉了,其实这一集的信息量非常大,除了李秀成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前途不看好而写下的自述中“软骨头”话语借石益阳口中说出教员对他的评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值得认真揣摩。尤其是对满清统治集团内部各人的展现,可以说通过剧中角色的几句话就表现了作为没落地主阶级的统治集团内部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猜忌倾轧进而讲出了晚清最后的结局。

这部剧的三首片尾曲(《大英雄》《太平歌》《风中泪》不但和太平天国的兴起、强盛、败亡密切贴合了,而且也将这些过程背后的原因用歌词唱了出来。

不过,这部剧还是有借美化洪秀全、丑化杨秀清、弱化冯云山和萧朝贵、美化曾左李来提倡忠君的封建思想在里面的,通过把杨秀清的不少功劳(如解除男女不能通婚的禁令等)安在了洪秀全的头上和把一些存在争议的事也当黑帽子扣给了杨秀清(比如剧中作为他一大罪状的逼封万岁就存在争议,事实上韦昌辉在杀害他之后列举他的罪名其中之一就是“自居万岁”,可见他可能真的没干“逼封万岁”的事,否则这么重要的一条罪状不可能不列举出来,“逼封”和“自居”的性质明显是前者更严重,在《天父圣旨》中虽然记载了“逼封万岁”的事但事后洪秀全却删掉了他在天京事变前夕和杨秀清的具体对话内容),以及虚构了洪宣娇是洪秀全妹妹的事实(实际上她是以萧朝贵妻子的身份认了杨秀清为兄长还改了名为杨宣娇后又赐名为洪宣娇,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关系也较剧中亲厚)。

 

最后,就以片尾的总结做本文的结尾吧:

“伟大的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将永远彪炳青史,万古流芳!”

 
 

 

编辑:云开

来源:“北山一碗汤”公众号,在原文基础上略有删改

 

 

0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5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