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民族已经走不下去了

 

文/文王之子

 

 

他们迷惘,他们困顿,他们没有方向,他们举步维艰,他们没有办法,只能推着小车,能推多远推多远。

这个民族已经走不下去了。

通常,一个民族走不下去的时候,各有各的方向。这基于他们各自的文化不同,民族传统不同,思想观念不同,还有这个民族的集体性格,他们的历史文化,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宗教信仰等等。

决定一个民族方向的,有很多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会形成一种“势”,也就是形势,大势,推动这个民族向前走。走的方向未必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荒谬的,可笑的,充满激情却危险的,都可能。但是这个民族会在这种“大势”的驱动下前行,很难改变。

个人无法推动这种“大势”,只能被裹挟。

如果可以举个例子,就是溪流顺着山坡倾泻而下。那种倾泻而下的势头,是很难抗拒的。

人群就好比山坡下面的叶子,当溪流顺势倾泻下来的时候,人们往往是迷茫的,没有选择余地的,顺着这种时代的溪流趋势,顺流而下……

树叶的命运,它只能被河流冲过来的叠浪裹挟,随着叠浪的流向跟着向前,随着叠浪的随着叠浪的甚至可能突然被一个猛子带入深深的漩涡,经过痛苦的挣扎、艰难的回宕,无数的摧折,意外离开漩涡之地,转而漂荡向下,陡然跌落高崖,向着下一站飞速流淌下去了。

在时代文化思潮的强大水流面前,人类,就是这种树叶,没有选择的能力。

并不是没有清醒的人。他们非常清醒,但是,逆流而行,也只能毁灭。

在古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你往哪里逃?

所以,黑格尔说:存在就是合理。并不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是现有的存在,都是这种大势决定的成果,虽然未必合理,却有其不得不的必然性。 

这个民族的今天,就是这样。未必是最好的,但是就是这样,合理的。他们却走不下去了。

面对这种困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解决之道。华夏文明的解决之道,并不在未来,而在原点。

没错,有且只有一种办法:回到原点。

那不是后退吗?

不是后退,是重塑。

以下文字,出自《活在乐府里》:

    

迅猛涨起的江水,一叠一叠,鼓荡向前,浪花飞溅。

用来渡江的舟楫,却已经朽败不堪,令人担忧。

不赶快修葺舟楫,怎能渡过这正在迅猛而起的滔天骇浪?

 

夏朝的贤臣伊尹,面对国家即将到来的忧患形势,忧心不已。

江水和舟楫,这是比喻。

夏朝的民情如同沸腾激荡的浪潮,已经汹涌不可收拾。

夏朝的王政却如破败的舟楫,无人收拾。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家的形势已经越来越危急。

伊尹把这种焦虑告诉给夏桀:“天命要亡我们大夏了。”

夏桀不以为然,哑然失笑:“天上有恒久不变的太阳照耀大地,就好比我作为帝王拥有万民。我的天命和太阳一样永久。”

自从大禹接受禅让称帝,天下已传四百多年,从来没有出现过朝代更替。君臣有序,这是夏桀心目中的“天道”法则。

夏桀认为:自己既然是天命的帝王,自然和天上的太阳一样,世世代代为王者,怎么会灭亡呢?

夏桀自然有他“顽固”的自信。那个时代,“天道”可以统御宇宙万物。王者站在“天道”的高度,认为君权也是神圣不可侵犯。他自信:帝王的豪指轻轻弹拨,排山倒海的浪涛瞬间就会瓦解。

他听不见沸腾的民声,也看不到汹涌的形势。他漫不经心,拒绝了伊尹的劝谏。酒池之大,可以行舟;鼓乐声靡,可以醉人。

伊尹这个时候,心里有一种无以言说的苦痛。

他灵魂的孤独和无奈,超越了前人和后人。

伊尹面对的时代,是一个即将发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大变革的时代。他灵敏地嗅到了这种变革“山雨欲来”的气息,需要作出明智又痛苦的选择。

要么明珠毁弃,和那个自诩为太阳的荒淫君主一起毁灭;要么赶快离开,寻找人生的另一个可能。

这种抉择很痛苦,也很艰难。

街衢之上,百姓饮酒归来,相互搀扶,相和而歌:

“盍归于亳上,亳亦大矣。”

亳,是商国的国都。一个施行仁政正在“如日东升”的国邦,一个百姓向往美政而纷纷准备归附的国度。

“可叹,大禹王的才德彪炳明亮,可是他终止不了夏朝灭亡的天命了。”

伊尹叹了口气,他决定离开了。

“江水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趣归于薄”,江水看上去盛大汹涌,可是上面的舟楫却已经败坏,败坏的舟楫如何能够跨越澎湃的江河啊,这里的危机让人担忧。

我的君主行事荒靡,朝政长久荒芜,百姓已经离心离德,开始准备奔向商王所在的薄都。

商汤王的薄都越来越壮大,百姓在那里都能安居乐业。朝廷卿相奔向薄都的马车很多,驾车的骏马翘足奋蹄,手执的缰绳润泽又鲜明。

夏桀暴虐又贪婪,朝政荒芜,没有善政。夏国已经变成一个没有仁德的地方。离开这个不仁德的地方,寻找更好的乐土,为什么不快乐呢?

一个破敝的舟楫,横在汹涌而起的江水之上。

这幅画面,很有“象征”意味。

一场声势浩大的“鼎革天命”的历史变局正在暗中酝酿。

滔滔暗流在汹涌的民意里奔驰涌动,天下形势面临急转。而那个舟楫的主人,还浑然不觉,毫无作为。

这是诗歌描写的历史背景。隔着几千年,看到“江水沛兮,舟楫败兮”这四句诗歌,还是能够感受到时代汹涌澎湃的严峻形势。可是《夏人歌》只用了八个字。

《夏人歌》产生时代较为古远,相传为伊尹所作。

从《击壤歌》的朴素叙事一路发源过来的古歌,强调直白入心的“直感”,并不强调艺术的创造。

《夏人歌》却惊喜地将“艺术性”带入了诗歌。“四牡蹻兮,六辔沃兮”,骏马奋蹄高昂、迅捷驰骋的精神面貌形象可见,乘坐马车的朝廷贤士奔向亳都时的昂扬姿态,也间接表现出来。

这样的“描写”,别开生面,很有艺术感。所以说,《夏人歌》第一次打开了中国诗歌文学的“艺术之窗”。

这种使用“描写”的艺术手法,对后世的《诗经》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雅·车舝》里“四牡騑騑、六辔如琴”、《卫风·硕人》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千古佳句,都能看到这首诗的影响。

《夏人歌》是一首反映社会鼎革前夕“人心所向”的诗歌。用“薄亦大兮,乐兮乐兮”,表达商汤的美政;

在“去不善而从善”的抉择中,诗歌表达出一种激昂振奋的力量。

说明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命”是靠不住的,“美政”才是真正具有吸引力的人心所向。

这样表达的思想主旨是非常进步的。

我们没有办法看到:一种错误的理念,能够在诗歌文学的传承中被继承下来。事实证明:只有承载了正确理念的诗歌,才会被人代代传袭。

《夏人歌》通过一个“个体”生命的选择,描述了一个宏大的鼎革变迁的历史背景,表达了民众向往“德政”亳都的集体情绪。

一首简短生动的诗歌,表达的却是“朝政得失”、“民心向背”这样的宏大政治事务,我们不得不佩服先民们非凡无比的表现力。

中国诗学最早的传统,正是这样,带着进步的政治价值判断,带着通透的哲学生存意义,来到我们文学中的。

它们具有无可比拟的神奇力量,在至简中表达深邃,在优美中体现理想,在悲喜中确立正义。

 

夏人歌

江水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趣归于薄。

趣(qū):趋,趋向。薄(bó):亳,商王国都。

江水盛大又汹涌,舟楫败坏危重重。帝王荒靡废朝政,百姓离心向光明。

薄亦大兮,乐兮乐兮。四牡蹻兮,六辔沃兮。

蹻(qiāo):翘脚,举足。六辔(pèi),六条缰绳。

商汤仁德多美政,亳都宜居安且腾。四匹骏马齐奋蹄,六辔沃若又鲜明。

去不善而从善,何不乐兮。

夏桀暴虐又贪婪,朝政荒芜缺美善。离开无道奔有道,自有欢乐在心间。

 

编辑:红日欲出

来源:文子国学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9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注孟加拉国局势"

【专题】"新潘晓来信"

  • 四个青年的人生困惑

    本篇汇总了给我们投稿的四个青年人所写的困惑和感悟,他们分别是工人、大专实习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所处的环境和人生经历不同,面临的困境各不相同,但其中也许也有一些相通的东西。

    315 2024-10-24
  • 一位青年文字工作者的彷徨与感悟

    一次次的挫败使我陷入迷茫,我曾独自骑行滇藏线,想借此在自然独处中寻求答案,但失败了,自然中片刻的宁静与禅思不能解答我对社会的迷茫,于是我开始转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教员思想,于是我对社会的迷茫少了很多,但于个人,我的彷徨更甚。

    202 2024-10-17

【专题】"关于免费医疗的讨论"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