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潘晓来信”征稿(第二期)

1980年5月,发行量超过200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并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随即,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潘晓来信”所激发的个人主义浪潮,是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伴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决定当代中国青年精神特质的主要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而是如水银泻地般无处不在的市场力量。

市场经济,及其衍生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和文化价值,成为塑造当代青年的主导性原因。在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放弃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青年人的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抛弃了宏大叙事,转而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小确幸”。

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初,由于社会市场化程度极低,整个国家到处都充满了机会。因而,当时的社会是乐观的,青年人的精神是蓬勃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两首流行于80~90年代的青春歌曲,极其典型地表征了市场经济初期乐观向上的青年气质。

但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社会阶层的固化,市场空间日益逼仄,向上流动的机会日益减少,青年人已经丧失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从“内卷”、“佛系”到“躺平”,近几年网络上流行的词汇充满了无奈和无力感。面对强大又无处不在的市场社会,放弃个人奋斗的信条直至放弃欲望、放弃基本的生活需求成为当代青年可以反抗的一种姿态。

现在,我们离“潘晓来信”的讨论已经过去了40多年。今天的青年人,不也面对和潘晓一样的困惑吗?在潘晓来信所催生的个人主义浪潮中,青年人的路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呢?今天,也许我们需要一场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大讨论,需要一个新的“潘晓来信”。

本公众号欢迎各位青年人向我们投稿,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困惑,一起讨论当代青年人的困境与出路。

 

【投稿邮箱】xiaozhendushuhui@163.com

【本期投稿截止时间】2025年1月30日

 
 

 

0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3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