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潘晓来信】血脉并不会像火一样灼灼燃烧,只有信仰可以燃烧
【原编按】1980年5月,发行量超过200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并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随即,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现在,我们离“潘晓来信”的讨论已经过去了40多年。今天的青年人,不也面对和潘晓一样的困惑吗?在潘晓来信所催生的个人主义浪潮中,青年人的路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呢?今天,也许我们需要一场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大讨论,需要一个新的“潘晓来信”。
我是今年新毕业的本科生,现入职于老家——中部某三线城市的半导体厂,朝八晚八。其实报到前和我们毕业生说的是每周上两天到八点的晚班,分岗以后就宣布把原来的工时给“调整”了。
只是这样,作为技术员的工友(大多都是孩子们正在上小学的女工)还是挺羡慕我们这些一入职就能当工程师的大学生。我也解释过,其实我们中间,没一个专业对口的,他们还是觉得大学生就应该有潜力,所以应该给予发展空间(这不是反向承认,技术员就是该被吃干抹净么),我不是很喜欢听这话。人,不论任何岁数,更不论他在教育系统中取得的地位,都存在发展的可能性;但即使不发展,技术员的那种上六休一、朝八晚八,然后才有全勤奖的时制也是我不敢忍受的。
空闲的时间不仅要用来“自我提升”,更重要的是用来“浪费”“虚度”
做很多不知所谓的事情。我大学、高中、初中的同学,有点应试耐性的这会儿估计都在读研、考公吧;我没有,而直接去上班了,父母劝过几次我们家其实不差钱,应该在更能上升的地方多深造深造,但我去上班更多是出于一种对生存方式的选择:面对一个迫近的考试日期,你每一刻的浪费都是不该的、“无价值的”,虽然我可以偷偷或者大胆地虚度光阴,但是没有经济来源还是欠点底气的。
权啊利啊我也不上道,我觉得他们,嗯,不像“真东西”,没有实感。如果有什么使生活具有实感的事物,那便是“好奇”吧。我至少得知道那些不为上升空间所注目的人是如何生活的,那种普遍的生活。十几年来,学校告诉我们的是,要拿出十分、至少九分的意志力加入竞争,我不承认所有人都会按那一套来活:他们可能在认知上认为,竞争是对的,但是他们的身体、他们的潜意识、他们的“懒惰”都会反对他在这条窄路上专心致志——
——可这又将其引入另一道早已预备好了的坑,承认自己的失败,老实地承受上六休一、早八晚八,认同工程师是因为学历高所以、理应享有更好的待遇:一个月后我便得到了“何为‘教育的终点’”的答案,一切再生产服务于生产,而这也终究是量产。
无论女工还是大学生,都生活在某种可怕的匮乏中,即使休息日来了,也只有:吃、逛、买、睡,只有这几件事可干,然后假期又过去了。他们从来没有时间培养一门兴趣爱好,更别说打理什么精神世界了(但是大学生们的领地意识比较好,我们对行政可以随便进门查卫生的规矩一直不满意)。这位女工说:“养家、干活,好像世世代代都是这么过来的。现在在厂里就和以前在田里一样。要说无聊,也无聊,好像没有头。”“可能中间有点插曲算得有趣,但总体来看是这样。”我这么接,我想起之前坐飞机从夜空飞过一座座城镇,灯亮起来后都是差不多的,中国好像也是一个又一个工厂反复地在土地上Ctrl C + V,尽管许多人生活着就像一个人,但大家毕竟就这么活着。
母亲希望我马上找到一个本地的女朋友,她说这样她就“放心了”,她放不下的是什么心呢?用长辈们的眼光看这里离家近、伙食又好;可我是图这里加班少(一开始)、中午可以回宿舍躲一会儿,我猫在宿舍里的时候总是愉快的,哪怕我什么都没有做我也为时间如绞索松开而感到愉快;我可以把自我扩张到一个房间大小,就与外面的风啊雨啊很近;妈妈是觉得到我哪天都有可能像泥鳅一样飞走吧(组团养老√),要是有一个家就跑不掉了。“其他人可不会像你一样谈理想、谈‘什么都尝试一下’,他们从大学出来就要承担起家庭责任”——一位当领导的亲戚以倾佩的语气谈论他们,可为什么经过七十年奋斗我们还要步入这样窘迫的境地?我们如何才能“相忘于江湖”?
……是我们为了家庭而上班,还是为了我们上班而家庭?
我不知道使一代又一代人乐此不疲的,是因为传承还是乐趣。长辈们说生了的话你就不会孤独地等死,你会感觉你的生命有一部分留存了下来,我觉着有些恶心,我是否真的算从属于什么,而不是自无有乡来的过客,我承认有薪尽火传,但血脉并不会像火一样灼灼燃烧:只有信仰可以燃烧。
那些与我同龄的大学生,一旦他们感到孤独(作为现代人的孤独,而不是前现代人的孤单),他们便会在不经意间做出选择,像他们十几年来一样稳妥的选择——打游戏、看剧,消磨时间。只是我也不觉得这是稳妥,我总感觉这样生活的人像是在等待着什么,一次长假?一场狂欢?仿佛我们都觉得这样的日子只是暂时的,总有改变的一天。可是我想要的又是如何的改变?我是否能为那点改变,在现在做一点点准备?我是准备把把今天当成未来的千千万万天来过的,所以我总会分点时间写作、写代码,想办法把这些同龄人撮合在一起……
编辑:提笔惊鸿
来源:“小镇读书会”公众号
-
-
《黑&白》英文版问世
넶149 2025-04-22 -
预告|人境讲坛(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改变世界
넶115 2025-04-19 -
预告|人境讲坛(18):“《人呀人你到底是什么东西》究竟是什么货色?”
넶172 2025-03-26
-
戈邓对话透视
넶14151 2024-08-07 -
邓小平80年代在中央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
넶11305 2024-09-13 -
【钩沉】关于“一生干了两件大事”的说法
他们不明白,如果不在上层建筑包括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继续进行斗私批修的社会主义革命,任由资产阶级思想泛滥,党内一小部分领导人会蜕化变质,形成特殊利益集团,成为新的资产阶级。
넶8502 2024-06-21 -
-
魏巍:论毛泽东晚年
넶4471 2024-08-27 -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넶3965 2025-01-07 -
刘继明:漫谈“革命文化”
넶3611 2024-08-21 -
评《望子成龙》:梦想在前,悬崖在后:谁为工人们“重头再来”埋单?
넶3294 2024-11-15 -
红贝访谈|纪念魏巍:反对修正主义民族主义
넶3259 2024-08-24 -
【人境论坛】刘继明|思想简史:一个时代的蜕变(2001-2021)
本文不是一篇学术论文,而是笔者以个人和亲历者视角,对近二十年,特别是互联网兴起以来,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思潮,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蜕变过程,做出的一份有別于主流的观察记录。
넶2429 2024-05-29
-
读《两个朋友》与《回家的路究竟有多远》——比较两篇小说中人物刻画的艺术手法的不同
넶27 2025-04-30 -
-
无产阶级革命和所谓“左圈”人士
넶57 2025-04-30 -
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
넶26 2025-04-30 -
那年,我被学校“卖”到了酒店
实习工资一个月1600块,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年,同工不同酬,美其名曰“产教融合”。我发现是被“卖”掉了,学校卡毕业证,酒店卡实习鉴定表,学校、酒店吃人不吐骨头。涉世未深的学生还没毕业就有这么大的教训,让我着实难忘。
넶91 2025-04-30 -
革命者是这样炼成的——作为红色文学经典的《黑与白》|征文选登⑨
넶24 2025-04-30
-
-
-
人境讲坛(17)|”人性自私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넶101 2025-03-31 -
人境讲坛(16)|马克思恩格斯对亚当·斯密人性论的批判
넶70 2025-03-11
-
-
对《抨击南街村,既不道德,也缺乏理性》一文的回应
넶322 2024-11-16 -
南街村是“共产主义社区”吗?(下)
넶197 2024-11-16 -
南街村实地考察探析
本次参与讨论争鸣的包括左轮、雷骏和该文作者在内,都是向往真社的群众。因此本号希望对南街村的讨论不要简单贴标签对立为所谓的“抨击”或悍卫,而是应回归到对客观现实和未来方向的准确把握与思考上来。
넶207 2024-11-12
-
-
【理论与争鸣回顾】一场精彩的辩论:“纯左”VS“民左”
日前,在某微信群发生了一场颇为激烈的争论,主要围绕近期在泛左翼阵容引起关注的“民左”之争展开,双方针锋相对,火药味甚浓,但除个别涉嫌人身攻击外,总体是理性的,充分表达了各自的立场。现整理出来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넶409 2024-11-14 -
-
【理论与争鸣回顾】刘继明:“民左之争”与左翼的困境——答滠水农夫和赤浪青年
文|刘继明
【刘继明按:因忙于长篇写作,近期很少上网。狂飚网的同志来微信说,“关于民左的争论已...넶491 2024-11-14
-
“司马南事件”透视——人境院第二届写作研修班第三次讨论课纪要
넶875 2025-04-17 -
司马南的教训是一记警钟
넶915 2025-04-08 -
【争鸣】把坏事变好事:从司马南事件看左翼和话语空间的困局
넶782 2025-04-06 -
司马南为何左右不逢源?
넶1727 2025-03-30
-
【新潘晓来信】血脉并不会像火一样灼灼燃烧,只有信仰可以燃烧
넶116 2025-01-17 -
【新潘晓来信】一位教培从业青年:无奈的人生啊,怎么越走越窄
넶99 2025-01-15 -
【新潘晓来信】一名失业青年的牢骚
넶159 2025-01-10 -
“新潘晓来信”征稿(第二期)
넶143 2024-12-23
-
完整准确地理解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 与李陀先生商榷
넶222 2024-08-06 -
李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一条彻底回归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넶2417 2024-08-04 -
-
躲在唯心主义历史观小楼里的李陀
李陀先生应该感同身受。大概“不完整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复杂性”在李陀那里也发挥着“二重性的直观”的作用,这些概念游戏可以帮助李陀继续躲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小楼里,让他感到安全、自在、和谐。
넶1048 202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