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设计案例看阶级社会与阶级斗争的发展

文/郑铁一中星火社

 

编者按1:历史上的各种设计成果是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所产生,往往可以体现出一些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不能将其看为纯粹的设计,只关注它的艺术价值。以阶级的视角观察历史,才能看出历史的普遍规律性,才明白整个人类史是阶级斗争史。同样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这一点更不容忽视,无产阶级要时刻在文艺领域占据高地,建立并巩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抵御各种资产阶级的反击,这样才消灭剥削和一切剥削人的制度,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推动社会主义事业。

编者按2:历朝历代,各种“稀世珍宝”“文明的璀璨明珠”层出不穷,但其中的阶级属性以及其背后的压迫与斗争却有意无意的被人所忽视了。这些文物或工艺品不应该只体现其艺术价值,而应该以阶级叙事的角度先进行观察再作出评判,并从其中体味到当时被压迫阶级、大众的真实遭遇,这样才能有效的摆脱艺术创作中无形的阶级“锁链”;摆脱这些隐藏在所谓“艺术”虚华皮囊里的阶级压迫;摆脱特权阶级的意志影响。从而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正应了那句:“一把锤头好不好使,只有工人才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设计为劳动者所用、艺术为人民服务。

从历代朝代也能看出原始的巫术祭祀权力被“政治共同体”的最高统治者垄断,宗教祭祀阶层在中国上古时代就被世俗统治者通过文化改革手段边缘化。而此时的商朝才应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王朝”:“封邦建国,以藩屏周:。一定时期的设计受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制约,而不同文明以及不同时期的设计最终包容并蓄共同发展。在中西方的对比学习中,我们可见当时以及未来的设计思路和发展的要求。

一.商妇好青铜鸮尊: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物质化批判

 

1. 血汗铸就的技术假象

鸮尊的复合范铸造法需30余块陶范精密对接,器身雷纹密度达每平方厘米4条,此类“工艺巅峰”实为奴隶主暴力统治的产物。安阳苗圃北地铸铜遗址出土的奴隶遗骸显示,多数死者手臂骨骼因长期搬运铜料而变形,耳骨因持续高温噪音导致穿孔——所谓“青铜文明”,本质是奴隶主通过皮鞭与镣铐榨取超额劳动的物质化表征。

2. 功能设计的阶级暴力

鸮尊流口倾斜角度精确至15度,确保祭祀时酒液呈抛物线注入火堆,这种“神圣仪式”的设计本质是垄断人神对话权的政治表演。铭文“妇好”与器腹鸮形浮雕构成双重权威符号:前者宣告军事贵族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妇好墓陪葬青铜器总重达1.6吨),后者通过神化鸱鸮(商族战神象征)将阶级压迫美化为“天命意志”。

3. 纹饰体系的意识形态牢笼   

饕餮纹双目凸起2.3毫米,在祭祀篝火中投射出长达30厘米的阴影,这种视觉威慑使跪拜奴隶产生“神目如电”的心理压迫。器足部的蝉纹(象征永生)与颈部的火纹(象征王权)组合,构建出“现世服从-来世升格”的虚假承诺,其设计逻辑完全服务于奴隶制国家机器的精神操控需求。

二、蒂格柯达相机:工业资本驱动下的功能主义转型

 

1. 材料革新与生产民主化

1928年大众相机采用冲压钢板外壳,相比传统黄铜材质降低成本80%,使相机价格从25美元降至3美元。可折叠皮腔与旋钮式对焦设计,将操作步骤简化至三步,实现“万人摄影”的技术民主承诺——这种设计变革本质是资本开拓大众市场的必然选择。

2. 消费依赖的系统性控制

柯达相机采用封闭式胶卷系统,用户无法自行更换或重复使用胶卷,必须购买柯达专供产品并送回工厂冲洗。表面上“便捷服务”的设计,实为资本对劳动成果的全链条垄断:劳动者拍摄的影像被柯达技术官僚完全掌控,用户既无法决定底片处理方式,亦无权保留原始胶片。摄影从创造性活动异化为资本增值的中间环节。

3. 设计异化的隐蔽剥削

相机顶部的红色“Kodak”标识与黄黑配色形成强烈视觉符号,通过品牌标识的重复强化消费认同。劳动者误以为“按下快门即完成创作”,实则将影像的解释权、存储权与传播权让渡给资本。这种设计策略掩盖了剩余价值剥削的本质——用户不仅是消费者,更成为免费提供影像数据的“数字劳工”。

三、设计经典著作《考工记》:封建手工业的技术异化与阶级固化

 

1. 劳动过程的工具化

《考工记》规定“陶人为甗,实二鬴,厚半寸”,对陶器尺寸、厚度的严苛规范看似技术标准,实为封建领主对劳动过程的绝对控制。陶工需按固定流程制作礼器,其个人技艺被简化为重复性操作,劳动创造性被“礼制需求”彻底剥夺。  工匠不再具有生产上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对人的异化。

2. 劳动成果的异化表征

玉工制作“六瑞”(镇圭、桓圭等)时,需严格遵循“天子用纯玉,诸侯用瓒”的等级规定。工匠虽精雕细琢,但成品仅作为封建主权力象征陈列于宗庙,劳动者既无法决定器物用途,亦无权享有其文化价值。玉器的“神圣性”实为劳动成果与劳动者本质割裂的异化符号。  

3. 技术知识的等级枷锁

《考工记》中“筑氏为削,长尺博寸”等记载,仅提供结果性描述而隐去工艺细节(如淬火温度、锻打节奏)。工匠必须依附于封建行会师徒制,通过口传心授掌握技术,其知识传承被固化为维护阶级特权的工具。劳动者终身困于“工”的身份,技术能力沦为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链条。

四.结语:设计的阶级性本质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重构

从商代青铜器的神权威慑到柯达相机的资本异化,从《考工记》的礼制规训到现代工业设计的消费操控,人类设计史的本质是一部阶级统治工具与阶级斗争的演进史。奴隶主的青铜铸造、封建领主的礼器规范、资本家的技术垄断,无不印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断:在阶级社会中,设计活动本质上反映特定生产关系的物质表达。  

青铜器的饕餮纹以毫米级精度构建视觉压迫,柯达的封闭胶卷系统以技术民主之名行数据垄断之实,《考工记》的“六齐”配方以模糊术语固化知识特权——这些设计细节绝非偶然,而是统治阶级将暴力、规训与异化编码为物质形式的必然选择。设计的“功能性”与“审美性”,根本上服务于巩固生产资料所有制与意识形态霸权的双重需求。  

历史经验昭示:唯有打破“设计为少数人服务”的阶级逻辑,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建立无产阶级主导的设计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语)。这要求我们既批判性继承传统工艺的技术智慧,又彻底否定其依附的剥削制度,让设计从异化劳动的枷锁中解放,成为无产阶级创造新世界的物质武器。  

设计的未来,必属于挣脱锁链的劳动者。

 

 

 

编辑:提笔惊鸿

来源:“郑铁一中星火社”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5年2月12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