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夜秉烛到春山可望——《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三重境界与时间坐标》
文/子曰诗云马说
调查研究的楷模——毛泽东同志
在井冈山的竹林深处,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在湖南乡间的田埂上,总有一个身影风尘仆仆、躬身求索——那便是毛泽东同志。他用一生践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信条,以脚为尺丈量中国大地,用笔为犁深耕社会现实,为中国共产党人树起了一座调查研究的丰碑。
一,泥巴裹腿的“田野教授”。1927年初春,毛泽东穿着草鞋踏入湖南五县的村庄。当党内有人坐在书斋里批评农民运动“过火”时,他用32天走访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醴陵的祠堂里,他听农妇哭诉地主欺压;在衡山的田埂上,他与佃农核算收成。一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道破了阶级斗争的残酷真相;一声“好得很”,为农民运动正了名、定了调。这双脚板丈量的700里乡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从群众中来”的第一块路标。
二,算盘珠里的“微观革命”。1930年的寻乌城,毛泽东化身“中国革命的账房先生”。他蹲在商铺里拨算盘、查账簿,将153家商号的油盐生意写成7万字的《寻乌调查》。当教条主义者捧着马列原著高谈阔论时,他却从豆腐坊的利润、水货商的货单中,发现了中国城乡经济的“毛细血管”。他告诫全党:“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这份沾着市井烟火气的报告,让“解剖麻雀”从此成为共产党人的方法论基因。
三,油灯下的“思想淬火”。延安窑洞的深夜,毛泽东伏案重读《兴国调查》。8户农民的收支簿上,他画满圈点批注:“富农问题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中心问题之一。”面对党内主观主义歪风,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挥毫定义“实事求是”:“‘实事’是黄土地上的庄稼,‘是’是庄稼生长的规律,‘求’就是挽起裤腿下地。”这些带着泥土味的比喻,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书斋走向田野。
四,母鸡孵蛋的“蹲点哲学”。1961年杭州茶山,68岁的毛泽东对干部们说:“蹲点调查要像母鸡孵蛋,真正蹲出热气来。”彼时新中国建设遭遇挫折,他重提调查研究,推动中央领导带队进驻208个公社。在《关于农村调查》中,他写下九字真言:“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这份嘱托,成为共产党人穿越风浪的“航海图”。
毛泽东同志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智慧不在高楼广厦中,而在群众的心窝里;伟大的真理不在书本典籍里,而在田间的脚印中。今天,当翻开《寻乌调查》,当重读《反对本本主义》,那些泛黄的纸页依然在诉说:调查研究不是一阵风的“走过场”,而是一辈子的“基本功”;不是书斋里的“清谈会”,而是躬身入局的“实践课”。这,正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第一境:望尽天涯路(1925-1927)——寒夜里的思想烛光
时间坐标:1925年广州农民讲习所
场景特写:珠江畔潮湿的夏夜,竹棚里油灯摇曳。29岁的毛泽东蘸着砚台里半干的墨汁,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划出惊雷:"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历史现场:当陈独秀执着于上海工人运动时,他已在湘潭农舍发现真理:"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当国民党右派诋毁农运时,他预言:"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时间坐标:1927年湖南五县乡野
场景特写:醴陵农会的松油火把映着毛泽东满是泥泞的布鞋,32天跋涉化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春雷:"农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事业,农民做了国民革命的重要工作。"
田野注脚:在衡山祠堂记录农妇控诉:"每个土豪劣绅的判词,都是农民的生死簿"。面对质疑声掷地有声:"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第二境:求索终不悔(1930-1941)——苏区竹楼里的算盘声
时间坐标:1930年江西寻乌马蹄岗
场景特写:土楼里算盘珠子噼啪作响,毛泽东与商会老掌柜对坐三日,将153家商铺的油盐账化作《寻乌调查》中的醒世恒言:"富农带着资本的特性,既剥削劳动又参加劳动。"
微观革命:解剖麻雀法:"看清寻乌城的九行十八栈,就读懂了中国城乡关系的密码"。方法论宣言:"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时间坐标:1931年瑞金沙洲坝
场景特写:春耕时节的稻田边,毛泽东修改《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将土地革命细化为118项指标:"算清每户的谷担数,才能算清革命的账。"
制度创新:设计"阶级成分调查表":细到耕牛数量、谷租比例。建立"苏区统计体系":用算盘珠子丈量红色政权
时间坐标:1941年延安杨家岭
场景特写:整风运动的晨光中,毛泽东用陕北方言阐释《改造我们的学习》:"'实事'就是崖畔上的酸枣树,'是'就是枣树啥时候开花结果,'求'就是咱们拿竹竿打枣。"
哲学淬炼:痛斥教条主义:"闭塞眼睛捉麻雀的作风,害了革命"。定义思想路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三境:灯火阑珊处(1942-1961)——黄土地上的真理年轮
时间坐标:1942年中共中央党校
场景特写:窑洞前的石碾旁,毛泽东举着泛黄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告诫干部:"这本小册子,是用脚板走出32天的真理。"
方法传承:提出"下马看花":要求干部每年蹲点三个月。创新"典型调查":每个政策出台前解剖五个案例
时间坐标:1961年杭州汪庄
场景特写:龙井茶香氤氲中,68岁的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上批注:"蹲点要像母鸡孵蛋,真正蹲出热气来。"
时代回响:重启"百日大调研":中央领导带队进驻208个公社。确立"九字方针":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
永不褪色的精神地图
从珠江竹棚到延安窑洞,从赣南土楼到西湖茶山,毛泽东用36年光阴绘制出一幅特殊的精神地图:
刻度在脚底:700里湖南乡路走出农民革命论
智慧在田间:153家商铺账簿破解城乡关系密码
真理在民间:8户农民账本校准土地革命政策
当翻开《寻乌调查》,当重读《反对本本主义》,那些泛黄纸页上的墨迹仍在说话:调查研究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带着体温的实践,是"把论文写在泥土里"的躬行,是穿越时空的初心传承——因为真正的灯火阑珊处,永远在人民群众的心窝里。
附1:选集时间轴
毛泽东调查研究主要著作思想发展时间轴和思想脉络
1925年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背景:国共合作危机四伏,党内否定农民革命性
逻辑:以阶级分析法破局,确立革命领导权与同盟军
金句:
1. "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是革命的敌人"
2. "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
3. "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
1927年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背景:北伐时期农民运动遭污名化
逻辑:用田野调查回应质疑,构建农民革命主体论
金句:
1.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2. "农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事业"
3.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
1930年 《反对本本主义》
背景:红军内部教条主义盛行
逻辑:破除唯书唯上思想,确立实践第一方法论
金句:
1.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2.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3. "共产党的正确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产生的"
1930年 《寻乌调查》
背景:土地革命遭遇商业政策困境
逻辑:解剖麻雀式调查,破解中间阶级难题
金句:
1.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2. "富农带着资本的特性,既剥削劳动又参加劳动"
3. "寻乌城的水货生意,藏着中国城乡关系的密码"
1931年 《兴国调查》
背景:土地分配激化阶级矛盾
逻辑:微观追踪农户经济变动,校准土地革命政策
金句:
1. "八个农民家庭的账本,胜过十本政治经济学"
2. "富农问题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中心问题之一"
3. "算清每户的谷担数,才能算清革命的账"
1937年 《实践论》《矛盾论》
背景:总结十年内战经验教训
逻辑:哲学升华调查研究,构建认识论体系
金句:
1.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吃一吃"
2.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1941年 《改造我们的学习》
背景:整风运动破除主观主义
逻辑:定义"实事求是",确立思想路线
金句:
1. "'实事'是客观存在,'是'是规律,'求'是研究"
2.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这种作风,害了革命"
3. "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都是极坏的作风"
1961年 《关于农村调查》
背景:纠"大跃进"之偏
逻辑:重提蹲点调查,重建经济治理逻辑
金句:
1. "蹲点要像母鸡孵蛋,真正蹲下去"
2. "情况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情况不明,政策必错"
3. "走马观花也要,下马看花更要"
从1925年阶级分析的"望远镜",到1961年蹲点调查的"显微镜",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呈现三重跃升:
1.方法论突破:从"望尽天涯"的视野开拓,到"解剖麻雀"的精细操作
2.哲学升华:从具体经验总结,升华为"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体系
3.实践传承:从革命年代的"传家宝",转化为建设时期的"校准器"
每部著作都是时代问题的回声:
当农运遭非议时,《湖南报告》以脚力破除偏见;
当教条盛行时,《反对本本主义》用事实打破迷信;
当思想迷茫时,《实践论》《矛盾论》用哲理廓清迷雾。这些嵌在历史年轮里的金句,至今仍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回响。
附2:更上一层楼,读原著,学原文
1925年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背景:国共合作初期,党内对于革命的依靠力量和斗争对象认识模糊,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被忽视,而国共合作内部潜藏的危机逐渐浮现。
逻辑: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进行剖析,旨在明确革命的领导力量、同盟军和敌人,为革命找准方向。
金句:
1."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是革命的敌人":这些反动势力紧密依附于帝国主义,凭借政治特权和经济垄断,残酷压榨广大劳动人民,严重束缚中国社会进步,是革命的首要打击目标。
2."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工业无产阶级集中在大城市的现代企业中,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组织性和纪律性强,受压迫最深,反抗性最坚决,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3."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贫农占农村人口的大多数,生活极度贫困,深受封建地主剥削,他们有着强烈的革命愿望,是革命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4.“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清晰指出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敌友,只有准确划分敌友,才能凝聚革命力量,避免盲目行动。
5.“中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着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深刻剖析中产阶级在革命中的矛盾心态,为革命策略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1927年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背景:北伐战争期间,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但遭到国民党右派和部分党内人士的诋毁与质疑,农民运动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受到挑战。
逻辑:通过实地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用大量事实和数据回应质疑,论证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主体地位和巨大作用。
金句:
1."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在农民运动中,面对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只有采取激进的手段,打破旧秩序,才能实现彻底的变革。
2."农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事业":农民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对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造成了巨大冲击,完成了以往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3."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将农民运动的成果与孙中山长期革命未竟之事对比,突出农民运动的伟大力量和历史功绩。
4.“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生动描绘农民运动兴起的磅礴气势,预示封建势力的必然灭亡和革命胜利的不可阻挡。
5.“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这个攻击的形势,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明确农民运动的斗争对象和激烈程度,展现农民革命的坚决态度。
1930年 《反对本本主义》
背景:红军队伍中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一些人盲目照搬苏联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个别词句,不考虑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给革命带来严重危害。
逻辑:批判教条主义,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调查研究是制定正确政策和策略的基础,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关键。
金句:
1."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突出调查研究对于获取正确认识和决策的重要性,没有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就无法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和决策。
2."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形象说明调查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充分准备的过程,只有做好调查,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3."共产党的正确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产生的":强调正确策略来源于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群众的实践经验,而非主观臆想。
4.“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深刻批判教条主义的思想根源,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5.“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揭示脱离实际调查的严重危害,从反面论证调查研究的关键作用。
1930年 《寻乌调查》
背景: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制定商业政策和处理中间阶级问题上缺乏准确依据,影响了根据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逻辑:通过对寻乌城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详细分析当地的商业、土地、税收等情况,为解决土地革命中的经济政策和中间阶级问题提供依据。
金句:
1."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直接阐述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调查与解决问题紧密相连。
2."富农带着资本的特性,既剥削劳动又参加劳动":精准剖析富农的经济特征和阶级属性,为制定合理的富农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寻乌城的水货生意,藏着中国城乡关系的密码":以小见大,从寻乌城的商业现象揭示中国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4.“我们的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阐述调查工作的方法和目的,为解决复杂的革命问题提供思路。
5.“我们从前的调查还有一个极大的缺点,就是偏于农村而不注意城市,以致许多同志对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这二者的策略始终模糊。”反思过往调查的不足,强调全面关注城乡各阶级的重要性。
1931年 《兴国调查》
背景:土地分配过程中,因对各阶级经济状况和土地需求了解不足,导致政策执行出现偏差,阶级矛盾有所激化。
逻辑:通过对兴国县多个农户的详细调查,追踪农户经济变动情况,为调整和完善土地革命政策提供依据。
金句:
1."八个农民家庭的账本,胜过十本政治经济学":突出实际调查中获取的一手资料对于认识经济规律和制定政策的重要价值。
2."富农问题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中心问题之一":明确富农问题在土地革命中的关键地位,提醒重视对富农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3."算清每户的谷担数,才能算清革命的账":形象说明深入了解农民经济状况对于推动土地革命、实现革命目标的重要意义。
4.“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强调制定政策必须基于对具体实际情况的精准把握,避免主观臆断。
5.“我们的口号是: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进一步深化对调查研究的要求,不仅要开展调查,还要确保调查的正确性。
1934年《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背景:第五次反“围剿”期间,面临战争与民生双重压力,部分干部忽视群众利益,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发群众不满,影响革命动员与根据地建设。
逻辑:强调革命胜利离不开群众支持,必须关心群众生活、改进工作方法,才能激发群众积极性,凝聚革命力量。
金句:
1.“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具体列举群众生活问题,强调干部要将群众的切身需求放在心上,落到实处,展现对群众生活细致入微的关怀。
2.“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以连续的反问,阐述赢得群众拥护与支持的关键,突出关心群众利益对革命事业的重要性,点明群众工作的核心要点。
3.“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运用形象比喻,将任务与工作方法的关系比作过河与桥、船的关系,强调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完成革命任务的必要条件,生动阐释二者紧密联系。
4.“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指出工作方法不当对任务落实的阻碍,批判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倡导实际具体、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为干部改进工作提供方向。
5.“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高度评价群众力量,将群众比作革命的铜墙铁壁,突出群众在革命中的决定性作用,坚定依靠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信念 。
1937年 《实践论》《矛盾论》
背景:中国革命经历了多次挫折,党内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迫切需要从哲学高度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认识。
逻辑:《实践论》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出发,阐述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和检验标准;《矛盾论》深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提供哲学方法。
金句:
1."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吃一吃"(《实践论》):生动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真切认识。
2."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论》):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强调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注重把握事物的内部矛盾。
3."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实践论》):明确指出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4.“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实践论》)系统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强调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5.“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矛盾论》)深入剖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供哲学基础。
1941年 《改造我们的学习》
背景:整风运动前夕,党内存在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不良学风,严重影响党的思想统一和革命事业发展。
逻辑:深刻批判主观主义学风,重新阐释“实事求是”的内涵,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金句:
1."'实事'是客观存在,'是'是规律,'求'是研究":对“实事求是”作出科学定义,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坚实基础。
2."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这种作风,害了革命":形象批判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
3."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都是极坏的作风":明确指出主观主义的具体表现,警醒党员干部摒弃不良作风。
4.“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批评党内脱离实际、崇洋媚外的错误倾向,强调立足中国实际。
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引用经典作家论述,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42年 《反对党八股》
背景:党内文风存在严重问题,党八股盛行,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严重影响了思想交流和工作开展,阻碍了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传达与执行。
逻辑:批判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倡导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使党的宣传和思想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革命事业。
金句:
1."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 用形象的比喻,尖锐地批评了那些冗长却毫无实质内容的文章,指出这是脱离群众、不注重实际效果的表现。
2."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 深刻揭露了党八股通过虚张声势来掩盖内容空洞的本质,强调这种文风的恶劣影响。
3."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个标语的意思并不坏,可是那工人的工字第二笔不是写的一直,而是转了两个弯子,写成了‘互’字。人字呢?在右边一笔加了三撇,写成了‘ 人’字。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通过具体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不考虑受众、不结合实际情况的宣传毫无意义,强调宣传工作要有的放矢。
4."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将党八股的语言枯燥问题比作瘪三的形象,呼吁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增强宣传效果。
5."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你们去看一看中药铺,那里的药柜子上有许多抽屉格子,每个格子上面贴着药名,当归、熟地、大黄、芒硝,应有尽有。这个方法,也被我们的同志学到了。写文章,做演说,著书,写报告,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寅卯,还有大ABCD,小abcd,还有阿拉伯数字,多得很!幸亏古人和外国人替我们造好了这许多符号,使我们开起中药铺来毫不费力。一篇文章充满了这些符号,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 批判形式主义的写作方式,只注重罗列现象和堆砌材料,而不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文章要有实质内容和明确观点 。
1956年 《论十大关系》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如何借鉴苏联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
逻辑: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的教训,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十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金句:
1."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强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的重要性。
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表明要以苏联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避免重蹈覆辙。
3."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我们对于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当地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 通过对比,总结我国在处理农轻重关系上的经验,强调协调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4."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了。哪有这个事?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 体现辩证看待事物的观点,强调各民族和社会主义建设都有优缺点,要客观认识。
5."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提出学习外国经验的正确态度,既要积极学习长处,又要批判吸收,避免盲目照搬。
(编者注:这篇应该是原号主通过精准投喂梳理出来的AI写作,作为理解学习教员调查研究思想专题颇值得借鉴)
编辑:悠悠我心
来源:潮汐文创研习坊公众号
-
-
《黑&白》英文版问世
넶149 2025-04-22 -
预告|人境讲坛(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改变世界
넶115 2025-04-19 -
预告|人境讲坛(18):“《人呀人你到底是什么东西》究竟是什么货色?”
넶172 2025-03-26
-
戈邓对话透视
넶14150 2024-08-07 -
邓小平80年代在中央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
넶11302 2024-09-13 -
【钩沉】关于“一生干了两件大事”的说法
他们不明白,如果不在上层建筑包括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继续进行斗私批修的社会主义革命,任由资产阶级思想泛滥,党内一小部分领导人会蜕化变质,形成特殊利益集团,成为新的资产阶级。
넶8502 2024-06-21 -
-
魏巍:论毛泽东晚年
넶4470 2024-08-27 -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넶3965 2025-01-07 -
刘继明:漫谈“革命文化”
넶3611 2024-08-21 -
评《望子成龙》:梦想在前,悬崖在后:谁为工人们“重头再来”埋单?
넶3294 2024-11-15 -
红贝访谈|纪念魏巍:反对修正主义民族主义
넶3259 2024-08-24 -
【人境论坛】刘继明|思想简史:一个时代的蜕变(2001-2021)
本文不是一篇学术论文,而是笔者以个人和亲历者视角,对近二十年,特别是互联网兴起以来,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思潮,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蜕变过程,做出的一份有別于主流的观察记录。
넶2429 2024-05-29
-
读《两个朋友》与《回家的路究竟有多远》——比较两篇小说中人物刻画的艺术手法的不同
넶17 2025-04-30 -
-
无产阶级革命和所谓“左圈”人士
넶35 2025-04-30 -
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
넶20 2025-04-30 -
那年,我被学校“卖”到了酒店
实习工资一个月1600块,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年,同工不同酬,美其名曰“产教融合”。我发现是被“卖”掉了,学校卡毕业证,酒店卡实习鉴定表,学校、酒店吃人不吐骨头。涉世未深的学生还没毕业就有这么大的教训,让我着实难忘。
넶5 2025-04-30 -
革命者是这样炼成的——作为红色文学经典的《黑与白》|征文选登⑨
넶15 2025-04-30
-
-
-
人境讲坛(17)|”人性自私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넶101 2025-03-31 -
人境讲坛(16)|马克思恩格斯对亚当·斯密人性论的批判
넶70 2025-03-11
-
-
对《抨击南街村,既不道德,也缺乏理性》一文的回应
넶322 2024-11-16 -
南街村是“共产主义社区”吗?(下)
넶197 2024-11-16 -
南街村实地考察探析
本次参与讨论争鸣的包括左轮、雷骏和该文作者在内,都是向往真社的群众。因此本号希望对南街村的讨论不要简单贴标签对立为所谓的“抨击”或悍卫,而是应回归到对客观现实和未来方向的准确把握与思考上来。
넶207 2024-11-12
-
-
【理论与争鸣回顾】一场精彩的辩论:“纯左”VS“民左”
日前,在某微信群发生了一场颇为激烈的争论,主要围绕近期在泛左翼阵容引起关注的“民左”之争展开,双方针锋相对,火药味甚浓,但除个别涉嫌人身攻击外,总体是理性的,充分表达了各自的立场。现整理出来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넶408 2024-11-14 -
-
【理论与争鸣回顾】刘继明:“民左之争”与左翼的困境——答滠水农夫和赤浪青年
文|刘继明
【刘继明按:因忙于长篇写作,近期很少上网。狂飚网的同志来微信说,“关于民左的争论已...넶491 2024-11-14
-
“司马南事件”透视——人境院第二届写作研修班第三次讨论课纪要
넶875 2025-04-17 -
司马南的教训是一记警钟
넶914 2025-04-08 -
【争鸣】把坏事变好事:从司马南事件看左翼和话语空间的困局
넶780 2025-04-06 -
司马南为何左右不逢源?
넶1726 2025-03-30
-
【新潘晓来信】血脉并不会像火一样灼灼燃烧,只有信仰可以燃烧
넶116 2025-01-17 -
【新潘晓来信】一位教培从业青年:无奈的人生啊,怎么越走越窄
넶99 2025-01-15 -
【新潘晓来信】一名失业青年的牢骚
넶159 2025-01-10 -
“新潘晓来信”征稿(第二期)
넶143 2024-12-23
-
完整准确地理解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 与李陀先生商榷
넶222 2024-08-06 -
李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一条彻底回归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넶2416 2024-08-04 -
-
躲在唯心主义历史观小楼里的李陀
李陀先生应该感同身受。大概“不完整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复杂性”在李陀那里也发挥着“二重性的直观”的作用,这些概念游戏可以帮助李陀继续躲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小楼里,让他感到安全、自在、和谐。
넶1048 202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