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换骨!一个桂军士兵眼里的国共两军(上)
文/党人碑
1947年2月23日下午五时,莱芜战役胜利结束。
根据华东人民解放军战报,仅俘虏就抓了五万三千六百人。
消息传到济南,国民党军徐州“绥靖”公署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惊诧之余,大惑不解,慨叹道:
“五万多人,不知不觉在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五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光呀!”
关于这个问题,被俘的七十三军副军长李琰曾做专门解答:
“有人说:把五六万只鸭子散布在这个区域内,捉它也要费一点时间。是人而不是鸭子,为什么比捉鸭子还容易呢?”
根据李琰的说法,国民党军丢掉了本该死守却轻易丢失的阵地,意识到重要性了,却又夺不回来,造成解放军可以用原阵地火力打乱国民党军的集结和运动。从开始到结束,国民党军完全处于纷乱状态。扛不住解放军的围攻,到了溃散阶段,更是一塌糊涂。裹挟大量行李辎重和无数难民的溃军,竟然将还有作战意志的部队冲散,最后大家只好一起举手投降。
“就在这极其纷乱之际,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上来了,官长掌握不了部队,只顾逃命;士兵无人指挥,东奔西突,乱成一团。到末后,解放军不用打,只用喊话,就一批一批地放下武器了。所以在几个钟头内,就宣告国民党军七十三军及整编四十六师在莱芜全部被歼,自李仙洲以下无一漏网。”
问题是人是人,而不是鸭子,或是猪,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关于这点,即便是蒋介石也承认,劣势装备的解放军何以能整师、整旅的歼灭国民党军,主要原因“不在物资方面,而是在士气和精神方面。”庐山军官训练团所做莱芜战斗检讨中,也承认:“官兵战斗精神太差,士兵思想训练(政治教育)不够。”
随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国民党军士气低落呢?
换言之,国民党信心满满并悍然发动的内战,怎么才打了一年不到,就损兵折将如此。更致命的是危机,是国民党军队不仅仅是兵力受了巨大的损折,更大的损折是士气的逐期低落,以至于遇到打击就崩溃瓦解。
“参谋总长”陈诚不是都说了吗?三个月,最多五个月,就能消灭中共势力。蒋介石更乐观,就在莱芜战役前一个月,他还在《对于最近社会经济军事情势之分析》的讲演中说:
“在这种交通和军事情势之下,共产党绝对不能流窜幸存。现在共产党还想把政府拖倒,这无异是一个幻梦,不料某报反而替他们宣传,真是可笑之至!”
可笑之至的并不是“某报”,而是蒋介石和他的反动统治集团。解放战争的胜负天平逐步向人民的一方倾斜,说明了国民党好战分子内战的基本性质,与人民要求、士兵要求完全相背。
我们回顾蒋介石集团的诞生,就能看到这个问题的本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建立的国民党政权,是大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政权,主张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抗日战争,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但这并不是说,国民党就不反动了,只是两个矛盾有主次之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国内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一个焦点:
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还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国民党反动派看似强大,拥有430万军队,接收了在华日军128万人的武装,还获得了美国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了它的50万军队,蒋介石觉得已经是完全现代化的军事力量了,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军队,拿什么跟我斗?
军事之外,政治上蒋介石集团此时也威望正隆。由于汪精卫集团专“美”于前,反衬出蒋介石集团八年抗战中没有脱离抗日阵营的“坚决”,沦陷区很多人对国民党抱有极大幻想,但“想中央,盼中央”之后呢?即便是民族资产阶级,跟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是一笔写出的资产阶级,也得出“中央来了,更遭殃”的结论。短短四年,国民党政权迅速灭亡,人民为什么要摒弃国民党,而选择共产党呢?
首先,国民党是官僚资产阶级的政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不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国民党发动的战争是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反革命战争,这是必然会被人民所反对的。
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是具有爱国的、正义的、革命性质的战争,因此必然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这就是为什么人民摒弃国民党而选择共产党,为什么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画个重点,国民党军队的失败,是败于作战的政治基础。
大道理讲完了,我还想举个最基层的例子,从国民党军被俘士兵的角度,讲讲国共胜负易手背后,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19岁的广西小伙子梅家荣,原在国民党军四十六军一七五师(整编四十六师一七五旅)五六四团一营二连当兵。莱芜战役被解放军“解放”后,战场上就地分配到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师第三十团第二营重机枪连第五班当战士。
请注意,四十六军是桂系部队,桂军是出了名的反动顽固。
红军时期,我们就说桂军是“猛如老虎恶如狼”。
抗战时期,特别是抗战初期,桂军是非常积极努力地抗战,在救亡图存的战斗中,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相较亲美英的蒋介石,亲日的汪精卫,作为地方实力派的桂系有比较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同时还有保存实力的传统,所以桂军在几次大会战中遭受伤亡大了,就不得不考虑,再这样打下去,连老本都要蚀光了!
在没有兵就没有一切的观念支配下,保存实力,自然成了第一要务。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桂军在抗日战场上连遭败迹的同时,在反共战场上却“战果辉煌”,彻底转向为抗战不力、反共卖力。直到抗战胜利以前,桂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新四军的进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抗战时期桂军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既不能只看到桂军对抗战的贡献,而忽视桂军对抗战的危害;也不能用抗战后期桂军所起的消极的作用,来否定抗战前期桂军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其实这跟蒋介石集团一样,不能只讲民族主义,不讲阶级叙事。
不能把桂系桂军看成铁板一块,不去区分作为上层的桂系集团,在政治上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但桂军的绝大部分士兵却来自贫穷的劳动人民家庭。这其中也有人心向背,也有压迫、有血泪,更有解放战争时期,广西人民与全国人民一样,求和平求民主的诉求,与桂系上层积极支持蒋介石政权打内战,积极参加反人民内战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梅家荣的经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1944年4月,日军发动“大陆交通线战役”。从河南打到贵州,9月进犯广西,桂林、柳州、南宁等城市相继沦陷。梅家荣的家乡平南,自不在话下。日军为策应桂北主力方面作战,由广东侵犯平南。
日军还没来,桂系就在当地实施所谓“焦土抗战”。美机一连轰炸县城三天,除美国人的产业天主堂及女修院安然无损外,其余的一概炸成断垣残壁。
为躲兵燹,17岁的杏和堂药店小伙计梅家荣,在老板朱德三的安排下,和店里另一位老雇工一起,挑着贵重药品,准备送到老板在乡下的家里。走到半路,遇到桂柳会战失利后,北撤贵州途中的国民党三十七军九十五师。
这是中央军的部队,熟悉军史的朋友,想必并不陌生,就是解放战争中塔山之战,号称“赵子龙师”,历史上没丢过一挺机枪,敢于整团整营向我发动进攻,团营连长带头冲锋,结果还是折戟沉沙的那支部队。
九十五师的一个班长,强行抓了梅家荣的伕役。还好那位雇工年纪大,才没被连人带货,一并带走,否则梅家荣就说不清了。
当晚,中央军走到一个村子,吃过晚饭继续赶路。班长让梅家荣挑两箱子弹,班里另外几个老兵,也把米袋子放在挑子上,要他一起挑。
为躲避日军,梅家荣所在的部队,向广西西北部急行军,几乎是日夜兼程,走了一个多月,却从未给梅家荣发放过衣服和鞋子,更别说给钱了。当然也没给句话,走到哪是个头,啥时候放他回家。
这么走下去,梅家荣实在坚持不住,于是扔掉挑子,按原路返回,准备自行复员。至于挑费,哪还敢要,活命就不错了!
告别中央军,没走多远,又遇到桂军拦截。
有个军官用粤语白话问梅家荣是不是逃兵,威胁逃兵要枪毙。老实巴交的梅家荣赶紧说,自己是给老板送货途中,被抓来当挑夫的。家里只有老母亲一人,自己是独子,按理也该免除兵役,希望看在老乡份上,放自己回家。
这个军官笑了,说你家平南县,离这里有数百里,沿途不少地方被日军占领,还在打仗。走在路上,会被其他部队,甚至会被日军抓住。不是被抓,就是被抓后弄死,与其这样,还不如跟着桂军,都是老乡也有个照应?
这话倒真不假,日军第一次侵犯广西(1940年)时,曾在宾阳县城抓走两千壮丁当挑夫,到南宁后,有一些被枪杀了,有一些被活埋了,只有聊聊百余人被放归,不过却都被鬼子砍去了右臂。
日寇侵占平南虽然不到一年,但已经给平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但财产损失无可胜计,人口也随之锐减。据国民党县政府1944年3月和1945年12月的两次统计:全县户口减少1.73%,人口减少6.85%。
所以回去又如何?梅家荣虽然不知道这些,但兵荒马乱,也能想到归途不会顺利,横竖一死,不如留在队伍,好歹也是“自己人”。
几个老兵也围过来,嘘笑着起哄:“想回家?能回到家吗?!”
无可奈何,半推半就,梅家荣就跟随他们,成为当时抗日战争中的一兵。
虽说是“桂军”,军官士兵绝大多数都是广西老乡,但官兵关系却完全谈不上融洽团结。梅家荣同志解放后回忆:
“在该部队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感到官兵之间如隔墙隔火,从不见有军官前来相聚,经常看见的是他们对士兵的怒骂甚至毒打,令人触目惊心,所以有不少人逃跑。我目睹逃跑离开部队的就有两人,其中一人是上士班长,不知他做错了什么,被连长勒令趴在地上,当着全连士兵的面,用竹杆狠狠地打他的屁股,打得他‘唷唷’直叫,站起走路时一拐一拐的,当晚便隐逃而去。”
抗战胜利后,梅家荣也想过逃跑回家,但身上既无钱,又不认识返家的路,更害怕在逃跑中被抓回来遭到毒打,所以就没逃跑。
说到“肉刑”,梅家荣所在的桂军还算“仁义”,起码没有活剐逃兵的极端做法。
作为旧军队早期典范令中明文规定的一种处罚方式,新军阀“完美”继承下来。哪怕抗战爆发后,新的典范令删去了这种肉刑处罚方式,但不论是国民党的中央军,还是各地方军阀部队,依然流行着这种野蛮的治军方式。
其实不管新旧军阀,军权私有都要靠“主奴秩序”来结构,靠任意宰割士兵来维持。开小差,不仅违反军纪,破坏既有的“主奴秩序”,更危及带兵长官的既得地位,是死罪。怎么个死法,全凭主官心情嗜好和通行惯例,关键是杀鸡吓猴。
桂军地域色彩极重,又有一套自己的军队政工体系,所以“抱团”观念非常强烈。抗战时期,用来抗日当然是好的,可用在针对人民,特别是解放战争,在广西之外,特别是解放区群众身上,那就可想而知了。
陈毅同志曾经讲过:“两广军队是很顽强的,是蒋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硬不缴枪。真是蛮子蛮打,非打死不缴枪,伤兵还拿枪打你,伙夫挑起担子逃跑还骂‘丢他妈’。你捉他,他放下担子就用扁担打。他们把我们看作异民族,他们封建团结很厉害,他们说‘广西人打败仗就没饭吃,打胜仗了,老蒋还要我们’。他们的战术好,可是纪律很坏,打开每个碉堡都关着三四个老百姓姑娘,他们长官也说:‘只要打胜仗都行。’奸淫烧杀是不管的。我们消灭他一个班打垮一个碉堡,要伤亡二三十人;消灭他一个营,要伤亡四五百人;消灭他一个团,要伤亡近千人,非常吃劲,要付相当的代价。”
那么问题来了,桂军俘虏,要不要“解放”,要解放的话,怎么解放他们呢?
桂系被俘的三个整编旅旅长中,一八八旅旅长海竞强是白崇禧外甥,一七五旅旅长甘成城是夏威的外甥。夏威是白崇禧的桂林陆军小学、武昌陆军中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学,也是桂系骨干,官至集团军司令、省主席。新编十九旅旅长巢威则是桂系的少壮派。
两位“少帅”在内的三位旅长,尚且好吃好喝好招待,送到后方解放军官训练团学习。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国共和谈,为表诚意,我们把他们在内的六名桂系将军全部释放。基本都没再与我为敌,除“外甥”们外,连我军最初以为是“特务”的巢威,都留下来等待解放,参加新中国建设。
特别是甘成城,被俘时还曾拿出金笔,企图贿赂我军战士邓江海,遭到严词拒绝。别看是普通一兵,邓江海同志的政策水平很高,不卑不亢地告诉甘成城:“不问你官大官小,缴枪优待你,新四军、八路军是不搜俘虏的腰包的!”
请注意,不搜俘虏腰包,只是一个开始。
我军从井冈山斗争时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就提到了,真正的时代特征,或曰解放战争特色的俘虏政策,其实是一路走一路探索,逐步发展出来的。从不搜俘虏腰包这个规定起,一直到训练俘虏、争取俘虏,进行诉苦教育,使刚刚缴枪来的俘虏经过训练,经过诉苦,马上就掉转枪口打敌人。
莱芜战役前,1946年1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对俘虏工作指示》,已经是解放战争中修订的第二版了。
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来去自由”,解放战争初期的“基本上不释放”相比,有了很大差异。完全来去自由,不能补充我军的损失,反而是资敌,但基本上不释放,又造成反动派任意歪曲我军俘虏政策,说我们不释放,就是都杀掉了,国民党士兵因此害怕被俘,而顽强抵抗。
那怎么办呢?
毛泽东同志给出的法宝“实事求是”,是分化瓦解,是区别对待。换言之,就是让我们的工作更细致,更有针对性,更关照现实。
“一般俘虏旅级以上者,进行教育,特别优待,争取做宣传号召工作,基本上不释放。团营级以上者,送军区教育训练,争取部分为我使用,选择其中比较进步而又愿回去者,可给以任务,个别先行释放;除极顽固反动或有交换价值者外,一律分期释放。连排级经短期训练后,除可留用者外,给以任务即时释放。对士兵俘虏内之老弱、残废、兵痞及有某些封建关系不易教育者,给以优待,于进行简单教育诉苦运动后,仍给以简单任务释放;其余大部争取补充我军,或选择一部分进行教育后,放回做瓦解工作。”
梅家荣在国民党军,只是一名普通的桂军士兵,但这支部队有其特殊性。
整编四十六师(原四十六军)既是桂系主力部队,装备好,战绩不俗,自称“钢军”,崇拜李宗仁、白崇禧,又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同蒋有矛盾。韩练成这个军长,就是蒋桂矛盾的折衷。虽然是桂系将领,却不是广西人,而且跟蒋介石渊源甚深,中原大战有过“救驾之功”,钦赐黄马褂(黄埔三期),又到陆大深造,在蒋介石的侍从室当过高参。当然在两层皮之外,韩练成还有个内核,此时蒋桂都不知道,这就是与我党的特殊关系。
为了打内战,整四十六师从海南船运北上,一路辗转到达胶东。这支部队既有蒋桂的外部矛盾,也有内部韩练成与海竞强的矛盾,两派各有人马,各有想法,但都有保存实力的浓厚想法。
所以这就需要我军有针对性的,来做这支桂系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以往我们多提到韩练成同志的特殊作用,却很少提到基层桂系士兵的思想转化。其实梅家荣同志就是一个很好的角度,来诠释我军俘虏政策的伟大,与人民军队大熔炉,锤炼成长,百炼成钢,最终造就人民子弟兵,而不再是一省军阀看家护院、镇压人民的家丁私奴,用梅家荣同志自己的话说,就是“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莱芜战役前双方作战企图示意图
万事开头难,刚从“桂军”到解放军,下到连队,还好是重机枪连,不用打冲锋,“当替死鬼挡枪子”。当时不少被俘的国民党军士兵,不论会不会用机枪,刚过来都说自己原来是机枪射手。因为在国民党那里,他们听当官的说,当了俘虏,解放军就把他们身上捆上炸药,逼他们去和地堡一起开花,所以,就争着当机枪兵。
问题是在解放军里,能扛炸药包往前送的,基本都是战斗骨干,是共产党员,是荣誉不是惩罚,新战士下连队,你想去还轮不到你上,这也真奇了怪!
到了重机枪连,没人专门“看押”梅家荣,吃喝穿戴,跟老战士,跟基层干部没什么区别,都是一样待遇。部队里也有此前和解放军作战被俘的国民党军士兵,比如鲁南战役中原蒋整编二十六、五十一师的“解放战士(当时往往叫‘新同志’)”。他们不少人在莱芜战役中,已经成为战斗骨干,立功受奖,甚至入了党。
莱芜战役示意图
解放战士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抗日战争后期,一般指解放战争时期,被人民解放军俘虏而从国民党反动军队中解放出来、经过教育、参加人民解放军的原国民党军士兵。
请注意,这里有个概念史的有趣角度:被俘军官到“解放军官训练团”,称“同学”,被俘士兵下部队,称“解放战士”。这里面其实体现了我党我军的无产阶级人权观,国民党军官兵,只要放下武器,不杀不打,不搜腰包,不侮辱人格,有伤治伤,有病治病,给予革命人道主义待遇,并改造他们的思想,使俘虏转变为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新中国的创建者,使之发展成为一个能够促进正义事业发展,有益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堂堂正正的新人。
换个称谓,意义多大?
夏衍同志曾访问山东军区解放军官训练团,询问高级俘虏:
“战败一方被胜利一方捉去,称为俘虏是天经地义的事,无可非议。但为什么把被俘叫‘解放’,把俘虏称‘同学’呢?是不是共产党在玩什么手段?如果你们有人认为称‘同学’是共产党玩手腕,那么我向领导建议,今后点名不再称‘同学们’,而改称‘俘虏们’,你们意下如何?”
在座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哄堂大笑,这笑中就解开了心结。
自尊是人类生而有之的心理需求,并不是只有高级军官才有,那些基层士兵就不配有!在旧社会他们是被侮辱和损害的“下等人”,在家不配姓赵,在军队被军官和老兵各种折磨,更是家常便饭。所以解放战士不需要怜悯和同情,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
梅家荣同志回忆说:“开始我仍有点焦虑之感,但到班里后大家都叫我为‘同志’,使我心神安定。”
什么是同志?简单说就是自己人。
没有任何歧视,也没有“高看一眼”的虚伪,主打一个一视同仁,绝不矫情。
部队开赴潍坊休整时,教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词中有“不虐待俘虏,不搜俘虏腰包”。班排长和老同志会讲传统,说“毛主席”还是m”“毛委员”的时候,在井冈山上,就要求红军战士这么做,“陈老总”就是井冈山的老战士。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再到现在的解放军,人民军队一直坚持这个原则。我们是新同志的时候,老同志交给我们这么做,将来你成为老同志了,也要这样对新同志传帮带,把咱人民军队的老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这就彻底打消了梅家荣心里的焦虑,并不是在“那边”的时候,长官们说的,刚来是“糊弄”,不久就“露馅”,解放军是真的对咱好!
更让梅家荣舒心的,是每周一次的民主生活会。
大家都畅所欲言,既开展自我批评,也可以向战友和排、连干部提出建议和批评。每次排、连领导到班里来,都是满脸笑容听取意见,从不见有怒骂声,更不见有打人的现象。
在我党我军,这叫政治民主,是人民军队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民主”之一。
政治民主主要是评党员,评干部。我军讲究官兵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之间只有职务和分工的不同,没有人格的高低贵贱之分。军队干部和士兵都是军队的主人,都有关心军队建设、关心国家大事的权利。干部尊重战士的民主权利,发扬民主作风,实行群众路线。战士参加连队管理,并有权批评和监督干部。一句话,就是军人在政治上享有自由发表意见,参与军队管理的权利。
这让梅家荣这样的解放战士既感到开心,又感到疑惑,因为这是国民党军队里没有,而且想都不敢想的。国民党怕民主,见官大一等,兵见了官,一言不合,皮鞭棍棒,军法从事。当兵的对领导评头论足,还怎么服从管理?
恰恰相反,经过评党员评干部,党的威信提高了,部队中要求入党的战士数量大增,有的人并提出在战场上考验自己,要求如果在战场上牺牲了,也希望追认他为共产党员。
特别是解放战士下连队,经过评论党员,原先对我党有错误认识的,根据切身经验,与在国民党军队时的情况两相对照,认识到共产党是光明正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经过评干部,这些新同志无不心悦诚服,觉得意见提出来了,领导一条条记下来,也不恼火,反而高兴我们提意见,认真做自我批评,不对的进行解释,对的马上改正,还要请同志们监督,随时批评,心里也就安了,干工作也有劲。对干部也更加爱戴和尊重,加强了官兵之间的团结。
编辑:悠悠我心
来源:党人碑公众号
-
我们为信仰而来——“五一”相遇阳和平
넶214 2025-05-04 -
劳动节专辑⒁|牛肥马壮举办明天不上班——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网络文艺晚会
넶183 2025-05-03 -
预告|人境讲坛:《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目的——《共产党宣言》导读之一
넶93 2025-05-02 -
-
戈邓对话透视
넶14462 2024-08-07 -
邓小平80年代在中央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
넶11374 2024-09-13 -
【钩沉】关于“一生干了两件大事”的说法
他们不明白,如果不在上层建筑包括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继续进行斗私批修的社会主义革命,任由资产阶级思想泛滥,党内一小部分领导人会蜕化变质,形成特殊利益集团,成为新的资产阶级。
넶8549 2024-06-21 -
-
魏巍:论毛泽东晚年
넶4503 2024-08-27 -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넶3986 2025-01-07 -
刘继明:漫谈“革命文化”
넶3640 2024-08-21 -
评《望子成龙》:梦想在前,悬崖在后:谁为工人们“重头再来”埋单?
넶3340 2024-11-15 -
红贝访谈|纪念魏巍:反对修正主义民族主义
넶3306 2024-08-24 -
李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一条彻底回归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넶2441 2024-08-04
-
赤脚医生与董小姐|人境院写研班学员期中作业选登(8)
넶11 2025-05-10 -
无产阶级革命和所谓“左圈”人士(四)
넶26 2025-05-10 -
高尔基:《母亲》第八章〖巴威尔被抓〗
넶3 2025-05-10 -
-
-
-
-
-
人境讲坛(17)|”人性自私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넶117 2025-03-31 -
人境讲坛(16)|马克思恩格斯对亚当·斯密人性论的批判
넶73 2025-03-11
-
-
对《抨击南街村,既不道德,也缺乏理性》一文的回应
넶336 2024-11-16 -
南街村是“共产主义社区”吗?(下)
넶220 2024-11-16 -
南街村实地考察探析
本次参与讨论争鸣的包括左轮、雷骏和该文作者在内,都是向往真社的群众。因此本号希望对南街村的讨论不要简单贴标签对立为所谓的“抨击”或悍卫,而是应回归到对客观现实和未来方向的准确把握与思考上来。
넶214 2024-11-12
-
-
【理论与争鸣回顾】一场精彩的辩论:“纯左”VS“民左”
日前,在某微信群发生了一场颇为激烈的争论,主要围绕近期在泛左翼阵容引起关注的“民左”之争展开,双方针锋相对,火药味甚浓,但除个别涉嫌人身攻击外,总体是理性的,充分表达了各自的立场。现整理出来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넶417 2024-11-14 -
-
【理论与争鸣回顾】刘继明:“民左之争”与左翼的困境——答滠水农夫和赤浪青年
文|刘继明
【刘继明按:因忙于长篇写作,近期很少上网。狂飚网的同志来微信说,“关于民左的争论已...넶510 2024-11-14
-
“司马南事件”透视——人境院第二届写作研修班第三次讨论课纪要
넶933 2025-04-17 -
司马南的教训是一记警钟
넶948 2025-04-08 -
【争鸣】把坏事变好事:从司马南事件看左翼和话语空间的困局
넶807 2025-04-06 -
司马南为何左右不逢源?
넶1787 2025-03-30
-
【新潘晓来信】血脉并不会像火一样灼灼燃烧,只有信仰可以燃烧
넶129 2025-01-17 -
【新潘晓来信】一位教培从业青年:无奈的人生啊,怎么越走越窄
넶110 2025-01-15 -
【新潘晓来信】一名失业青年的牢骚
넶174 2025-01-10 -
“新潘晓来信”征稿(第二期)
넶145 2024-12-23
-
完整准确地理解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 与李陀先生商榷
넶231 2024-08-06 -
李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一条彻底回归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넶2441 2024-08-04 -
-
躲在唯心主义历史观小楼里的李陀
李陀先生应该感同身受。大概“不完整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复杂性”在李陀那里也发挥着“二重性的直观”的作用,这些概念游戏可以帮助李陀继续躲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小楼里,让他感到安全、自在、和谐。
넶1051 2024-07-24
-
劳动节专辑②|在资本的统治下,劳动光荣吗?
넶167 2025-05-01 -
劳动节专辑①|今天是我们的节日(节选)
넶119 2025-05-01 -
劳动节专辑③|有感于“五一国际劳动节”
넶98 2025-0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