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岩》有感

文/卢卡爱思议

 

【原编按】

文章整体唯心主义比较严重,请同志们批判性阅读。红岩作为一部文艺作品,虽然其中蕴含着马列毛主义的理论,但并不能替代理论学习,更不能代替革命实践以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或是瓦解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不是自发的产生的,也不是从书本中学来的,毛主席教导我们,不仅不但要读有字的书,更是要读无字的书,这种阶级政治意识的培养,这种政治斗争经验是在哪本书里学不到的,只有在革命组织的领导下,通过广泛的政治揭露和革命纪律的约束改造我们的世界观,才能培养我们的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锻炼革命的自觉性为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而努力。

 

 

文章虽然一再强调组织对革命者个人的作用,但是仍不免陷入个人主义,把组织和个人的关系颠倒掉了,读者需要批判性阅读。

 

 

如文中首先强调“在正确的路线下组织起来的共产主义者们,拥有了组织赋予的纪律性和统一斗争的能力。” ,但是随后又把它变成“这样路线正确,目标明确,党纪严明的组织,恰好由拥有同样品质的,信任组织的同志组成。”。但这样的“恰好”实在不是“恰好”,这是依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革命组织在长期实践中必然形成的结果。这个不是偶然的。

 

一九四八年的中华大地上,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革命人民和以国民党代表的反革命势力间激烈的阶级斗争正在进行着。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从反动军队的猖狂进攻中保卫了革命成果。现在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着自由民主的新中国进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如愚公一般领导中国人民移走压弯脊梁的“三座大山”——这次没有神仙皇帝,全靠人民的双手完成。《红岩》的情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共产党的组织工作正在山城紧锣密鼓地进行,在武装斗争,文艺战线上团结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迎接人民解放这个伟大的日子。而国民党自然不会轻易放弃政权,美帝豢养的特务部门,国民党的专政机器把束缚压迫人民的枷锁越束越紧,通过大规模印钱贬值货币剥削人民,再以白色恐怖阻挡革命洪流。如此形式下的中国共产党员,在斗争中历练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一次次同反对派的交锋让读者热血沸腾。学习他们的斗争方式和共产主义品德,能够让我们这样的共产主义者深感共鸣,为即将到来的斗争做好准备。

 

《红岩》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无耻行径。包括不仅限于纵火焚烧工人宿舍,残酷迫害中国共产党员,破坏革命工作。严厉镇压学生运动,民主运动,在自己不可避免的末日来临前还妄图炸毁山城重庆……种种作为,是过去反动派犯下的罪行,国民党反动派压迫革命人民的方式如出一辙。用一党专制代替民主政府;用延长工时,破坏罢工压制剥削无产阶级;用各种卑鄙无耻的手段分化破坏革命组织;在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时把弹雨倾泻在人民身上。历史前进了数十年,资产阶级镇压革命的方式换汤不换药,这是由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的。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马列毛主义却在同各类反动派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革命组织,必将从青春走向成熟。伟大的革命人民,能够再一次砸烂把人变成鬼的旧民国,昂首阔步走在铺满敌人尸体的共产主义康庄大道上。反动派的灭亡,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灭亡一样,是历史的必然!

 

在《红岩》里的每一次成功的斗争中,都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参与。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党组织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在正确的路线下组织起来的共产主义者们,拥有了组织赋予的纪律性和统一斗争的能力。不再进行个人自发的斗争而是组织领导的更有效率的斗争。我们看到,在反动特务迫害死革命战士龙光华后,渣滓洞的党,组织了绝食抗议,逼迫反动派接受条件,争取被关押同志的生命权力。从刘思扬的话“看见同志们都坚持着,并不害怕。我就觉得,在绝食斗争中,想到饿,甚至感觉到饿,都是可耻的事。”看到,共产党的组织,把一个个个体团结起来,在联合的斗争中增进了彼此的阶级觉悟和阶级感情。在敌人妄图改善伙食破坏绝食斗争的时候,渣滓洞的同志们把阶级利益放在口腹欲望之上,捍卫党的纪律,最终迫使敌人妥协,为龙光华烈士开了追悼会。国民党的提前分批密裁,也没能够动摇监狱里的组织。在关键的时候,党组织领导了越狱斗争,让尽可能多的同志逃出了魔窟。这样路线正确,目标明确,党纪严明的组织,恰好由拥有同样品质的,信任组织的同志组成。组织无处不在,在工厂,在华蓥山游击区,甚至在戒备森严的中美合作所。“少了几个共产党员,对伟大的革命运动,毫无影响!没了我们,共产主义的红旗,照样在全世界插遍”!这样的组织,是许云峰同志在被捕后坚持斗争的最大底气,是共产党员在被捕后面对毒刑拷打而不松口的信念来源。

 

 

 

阅读《红岩》,能够坚定共产主义者克服资产阶级法权,防修反修的目的。在成岗批评妹妹过于盲动时,江姐劝道:“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和旧社会的影响,不是短时能清除的,我们能说自己已经完全无产阶级化了吗?”而如今相当数量的同志目前还是学生,更应该在学习中坚定思想,在斗争中磨练意志。在一个路线正确的组织下团结起来参与融工,克服自身的小资产阶级性。否则,就请看一个反面教材:甫志高也是中国共产党员,他负责党的经济工作。经济工作脱离群众运动,理应尽力克服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但他大概是没有这样做。总之,在接到组织要求领导备用联络站——沙坪书店时,被全国胜利形势冲昏了头脑的甫志高丢掉了残酷的斗争经验,用个人主义代替了组织纪律。打着群众需要,扩大革命力量的旗号,谎称党支持他的工作。扩大书店,发行进步刊物,完全和余新江交代的党组织的指示:“联络站必须和群众工作分开。”背道而驰。他甚至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不对发展对象进行仔细考察,反而“相信自己的眼力很准,不会看不透那青年人”。他就是这样用唯心主义经验论领导革命工作的,最后把特务抬进了联络站。当许云峰指出他严重的错误,通知他转移时,甫志高非但不服从纪律,还用资产阶级眼光审视革命战士:认为许云峰通知转移是妒忌他,交通员成岗和年轻同志只顾眼前工作,缺少抱负远见。书店工作天生我材必有用,游击队工作安知混不到个游击队司令员……最后得出结论“在这种领导下,不能盲目服从“。作者生动地展示了他的心理活动,暴露出甫志高机会主义,自由主义的实质。就这样他自己的侥幸心理也让敌人同样侥幸地抓捕了他,给革命工作造成了巨大损害。并且他在被捕后毫不意外地迅速出卖同志换取高官厚禄,堕落成大叛徒。叛徒的甫志高,是从革命的甫志高长期不限制法权,不主动向组织汇报讨论自己的思想问题而发展到的。革命者如果不在革命中努力克服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依靠党组织解决各类问题,那么经验主义,个人主页,盲动主义,机会主义,自由主义将马上占领上风,吹歪无产阶级的革命路线,给人民解放事业增添阻碍。

 

革命纪律性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立场的武器,也是识破叛徒的利器。被释放的刘思扬,谨记监狱里同志“就是遇到化作美女的毒蛇,我们也要把他识破。”的叮嘱。又结合李敬原“勿轻率找党”的指示,识破了叛徒的罪恶活动。渣滓洞集中营里,化名高邦晋的特务郑克昌,在打水的时候怂恿学生用啦啦词骂特务。这种很明显的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让监狱党对他的共产党员身份产生了怀疑,并且用行动迅速揭穿他的假面孔。特务郑克昌的三次活动,一次成功两次失败。甫志高的缺乏纪律给了郑克昌可乘之机,所以成功。而刘思扬同志和共产党组织不可动摇的纪律性,则给了他两棍子,所以失败。《红岩》向读者鲜明地展示革命纪律在斗争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做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员,对待革命同志热情似火,对待革命工作严谨认真,面对反动迫害从容不迫。他们是每一个共产主义者应当学习的榜样。危急的形势下,成岗没有被来势汹汹的特务吓倒,而是牺牲自己,保护其他同志。在与反动头子徐鹏飞的周旋里,许云峰尽力吸引敌人注意,减轻叛徒对组织的迫害。江姐面对敌人的逼供,坚守党的秘密,绝不出卖组织。敌人的屠杀已经迫近,烈士们却唱起了国际歌。以他们为代表的革命烈士和成千上万的革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今天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派,就是要继承烈士的遗志,推翻资产阶级专政,捍卫无产阶级专政,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红岩》是一本处处宣传着毛泽东思想的文艺作品,书中人物个性鲜明,阶级立场非常明显。情节发展扣人心弦。是一本值得同志阅读的好书。曾经红岩是资产阶级教育要求的必读书目,我也是这样接触到这本书的。但现在再读一遍,比以往有了更大的收获。

 

对于自己的牺牲,许云峰同志说到:“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我个人的理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我感到无穷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是无上的光荣。”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在此刻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使在牺牲的前头,也要对反动派做最后的审判:“你们看看人民的力量,看看人民的胜利,你敢说不害怕?不发抖?不感到空虚和绝望?你们的前途,只有一片漆黑!”

 

是的!一个共产党员死了,又有千万个共产党员站起来。领导着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祖国。资产阶级的屠刀,砍不动共产主义党。因为这个党依靠着,联系着被你们压迫的无产阶级革命群众,这个党有充足的勇气和信心来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复辟的资产阶级,就像历史车轮前的螳螂,伸出双爪拼命挥舞,企图阻挡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的到来。但历史不会因为这些小丑改变方向,你们的命运就是被碾碎!而无产阶级的舵手们——马恩列斯毛,将要引领着全世界的革命人民,发动继续革命永不停转的车轮,向着共产主义的曙光奔去。

 

 

 

 

编辑:雁回锦书

来源:“湘想事成”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5年4月18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