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裂》——毛主席谈教育革命的必要性

 

 

文/烈驹

 

 

原编者按: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后,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把它打碎,而代以自己的无产阶级国家,建立让劳动者在经济与政治地位上得到解放的新型专政机关。同理,资产阶级通过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的资产阶级教育路线束缚了劳动者的思想与自由,无产阶级也理应在夺取政权后,与旧的教育路线做出决裂的选择,建立以无产阶级利益为核心的政治教育路线,达到进一步消灭滋生剥削阶级因素的土壤的目的。

     

《决裂》是一部文革时期出品的教育革命主题电影,剧情讲述在大跃进时期,主角龙国正接受党派的任务去担任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嵩山分校的校长,但他发现,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方针与一些鼓吹资产阶级教育理念的人产生思想路线的冲突,遭到他们暗中的阻挠与破坏;经过这样长期的团结学生群众与鼓励学生群众斗争的过程,最终揭开了这群党员干部的资产阶级面目,并得到毛主席回信支持,获得了办学教育革命的胜利。一九五八年,毛主席对教育革命做出了重要批示,也是本片的主题,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电影处处体现这样的思想,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该片对资产阶级教育体制进行无情的批判,看过的人都会觉得,跨越了五十年仍能一针见血指出如今的教育问题本质,这更像是一部历久弥新的纪录片。为了以便促进大家对该影片的研究,笔者来深入解析影片内容阐述“决裂”的意义。

电影开头,引出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龙国正。其中需要提电影的一个细节,龙校长在担任校长之前,他并非教育专业出身,影片透露了他是一个贫农出身的老革命,在延安抗大接受过毛主席教育的熏陶,作为本片的正面人物,在与唐宁书记的对话中直白表达对资产阶级教育的批判,而且不用唐宁书记做思想工作,自己主动提出为什么不立即改造资产阶级把持的大学的问题,从这一点他是当之无愧的毛主席所说的“先锋分子”。两个人的简短谈话中透露出了当时面临极其严峻的教育问题:当时有一部分大学生知识分子出现了鄙视贫下中农群众的思想倾向,个人上仍然有着“城里条件就是比农村好”的优越感,不愿意与群众打交道,不愿去农村扎根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使得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浅,教育建筑上出现了阶级分化的危险预兆。

在这里列宁早有预见性的指出,一切资产阶级国家的教育同政治机构的联系都非常密切。这表明了,当时我国虽然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夺的是原来的旧国家机器,还没有彻底改造成属于我们的国家机器,让当时的教育体制已经滋生了剥削阶级因素,使得这批大学生知识分子接受这样的教育成为“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如果不重视这一严重的问题,剥削阶级必会重新在教育体制上复活,找到反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机会。所以在当时,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出口号,从德智体三大方面发展,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对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要求。

作为龙校长的反面对立人物,曹仲和的身份就不同了,不仅是一名出身于教育世家的高级知识分子,同龙校长一样也是一名老革命。但他追求形式上的行政事务而不愿去接触群众生活,反对让高等教育基层普及化,坚持以分数论学历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例如这样“考试分数越高越好,越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错误论调,单纯追求高度文化知识而忽略政治路线的领导,必是脱离了无产阶级政治教育路线,让知识分子脱离群众而成为养尊处优的学术权贵。以学历与分数为标准,以此来筛掉大部分当时缺乏教育资源的劳动群众,毛主席批判道,“这是对付敌人的方法,不是对待人民的方法”;“害死人,要改变”。这样的考试无非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片面的标准判断,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攀比分数学问的现象,本质上是造成教育权利上不平等的元凶,是纵容滋生小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教育特权。龙校长与曹仲和的思想势必走向对立,实则代表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两条路线斗争的结局不可能会有和解,因为阶级利益性质是不相容的,到最后便只有决裂。与资产阶级路线的决裂,便是迈向进步的无产阶级路线。这部影片主题深刻体现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理念,这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一、抛弃唯分数论的错误思想。一开始,老教师孙子清也是持以和曹仲和同样的思想观点,作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孙子清在新学校招生中坚持按照教学传统为纲来制定招生标准。所谓招生标准,依旧是看文化水平高低的,首先新生入学需要有一定资格的学历,其次还要参与招生考试,达到及格分数线,于是让不少贫下中农子弟都无法符合这样的招生标准。这也客观反映了一个现实,建国后不久,尽管党中央大力推广教育扫盲事业,但文化教育事业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农村子弟的普遍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农村子弟普遍都从小参与过生产劳动的第一线,虽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却有较高的生产经验,这让他们比一般的知识分子更容易掌握起生产知识。龙校长的到来始终坚持站在贫下中农学生这一方,报名入学的人一律问出身问觉悟,全放他们通过,让孙子清接受不了,直嚷“乱套了”。面对大面积虫害情况,李金凤号召贫下中农的学生们为了防治虫害而放弃了明天的考试,事后遭到了曹仲和等人的报复,逼他们勒令退学。对于那群守旧的权威而言是“乱套了”,但对于党的先锋分子而言,没有打破原先旧的体制的决心,就不能进行最彻底的革命来解放广大工农学子的被束缚的自由与发展。“学历论”“分数论”与马列毛主义原则相违背的,不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需求,是支持复辟资产阶级权利的思想论调。

二、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结合。影片最能体现教育革命的特色的一点是,龙校长发动广大师生群众去办半工半读的学校,自己学校自己来建设,在劳动中学习,边学习边劳动,既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也改变了原先的课堂学习旧形式,让师生都在其中得到了锻炼。毛主席积极提倡要打破学校课堂的旧形式,老师们要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便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影片其中有个有意思的情节,孙子清在课堂谈马尾巴的功课,被农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多谈谈当地的猪与牛,非要谈离他们遥不可及的马,孙子清与赵副专员颁布的教育大纲回答不上这个问题,只能动用教师的权威把学生赶出教室,龙校长得知后更是发出质疑,农业课上春耕的季节讲收割,收割农作物的季节讲春耕,岂不严重的耽误了农时,阻碍了当地生产的发展?当今的教育也正在让理论与实际相背离,毛主席不止批判过这一点“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这是荒诞的资产阶级教育的结果,他们的原则是违背唯物辩证法的,酝酿一个又一个的恶果。

三、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搞斗争。影片里笔者认为最出色的地方在于舞台不是几个人的独角戏,其他群众角色的形象写照也表现的有血有肉,很好展现了群众敢于质疑敢于斗争的一面。像之前马尾巴的场面,被赶出来的农民学生并没有就此妥协,专门贴了个大字报来批判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现象,这张大字报直接轰动了学校师生的讨论,龙校长不仅是支持这个做法,还鼓励全校师生积极搞大字报来献言献策;面对赵副专员等人开集体大会鼓吹三自一包的好处,也是李金凤站出来揭开了赵副专员等人的歪门邪理,遭到了赵副专员等人的软禁。但斗争不会就此停止,赵副专员等人本来要开个批判大会来表面批判李金凤,但结果出乎他们意料,龙校长的到来鼓励全体师生的批判,转而变成了对他们的批判,他们只能落荒而逃,扬言要利用特权开除龙校长等人的党员身份。在斗争的真理面前,反动派的嘴脸是彻底藏不住了,资产阶级教育路线面临的结局只有宣告破产,现实里随着一个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成立,也意味着资产阶级分子的阵地一步步瓦解,这样成就是一切离不开阶级斗争的,只有斗争才能争取权利,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四、教育以政治挂帅为原则。毛主席在大跃进期间作出政治挂帅的解释:“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教育路线上的政治挂帅一定是要无产阶级先锋队来领导这一路线,让马列毛主义作为指导方针,政治与教育统一,形成辩证的关系。往往政治在教育里占据主导地位,指挥着教育路线上的大方向是走正道还是走向邪路,对于社会有没有推动的作用,取决于政治的阶级性质是什么,有什么样的阶级立场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便有什么样的教育。  

影片后面龙校长与曹仲和的思想矛盾已经公开化了,曹仲和为了掩盖资产阶级教育理念的反动性,胡说什么1+1=2有什么阶级性的反动论调,这套说法模糊了人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否定政治领导教育,还顽固的坚持单纯追求文化知识比让政治领导教育更重要这样错误的思想。真理的确没有阶级性,因为真理是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破除了原先的旧认识而得出的符合自然或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但是,阶级性是人类社会中的根本属性,追求真理的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条件而独立存在,阶级立场常常会影响人接受真理的程度,并且掌握真理的人往往对真理的解释带有自己的世界观看法,对真理的宣传也便有阶级性。这是修正主义者一贯的说法,用龙校长的话来讲,抽掉了无产阶级政治,单纯追求高度文化知识,就会迷失方向。没有方向的学习必定会走上邪路。

龙校长与曹仲和的思想冲突作为全片的主线,从冲突到决裂,明示无产阶级教育在取代资产阶级教育的过程中双方必然走向决裂,也是本片主要想告诉我们的内容。不过本片是个群像电影,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人物与他们之前所坚持的思想发生决裂,这也是本片主题思想的先进性体现。例如孙子清老教师,由于多年的教学经验,他相信自己所坚持的理念是符合培养人才的真理,为此一度站在曹仲和的立场上,后来在龙校长的劝说与引导下,也重新认识到自己之前所坚持的理念是错误的,从那以后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产生决裂;不光是孙子清,还有曹小妹与她的父亲曹仲和的决裂,徐发根与他的父亲投机小农的决裂,在龙校长的鼓励引导下,与他们家庭灌输的脑中旧观念产生决裂,去积极接受了新思想的培育。从旧事物的火坑中跳出来,去拥抱新事物的进步,这离不开先进思想的领导,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为了追求平等自由的斗争。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整部影片,那以标题来概括,便是“决裂”。可以说,决裂是全片的革命色彩,既是旧事物与新事物的斗争必然结局,也是一个先进的革命者在新旧事物的过渡中所持有的态度。有一个决裂的态度,意味着革命的彻底性,若革命的态度不能坚持彻底,就必会遭到旧事物的反攻。

 

编辑:红日欲出

来源:浅烽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5年4月27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