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拒用海归”争议的实质为资本逻辑与劳动力控制的博弈

 

文/屠富全

 

董明珠在格力股东大会上的“拒用海归”言论引发了一场超越企业人才策略的广泛社会辩论。这场争议表面上围绕人才选拔标准展开,实则深刻揭示了全球化退潮背景下东大资本集团的内部分化与合流,以及劳动力商品化进程中的新动向。本文将从经济环境变迁、资本策略分化、劳动力控制机制和意识形态包装四个维度,剖析这场争议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最终揭示不同资本派系在劳动力压榨本质上的一致性,为劳动者认清自身处境提供批判性视角。

 

一、民族主义的“安全”叙事与劳动力市场现实

 

2025年4月22日,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71岁的董明珠在成功连任董事长后发表了一番引发轩然大波的言论:“格力不招海归,怕有间谍”,“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她明确表示格力将坚持在国内高校自主培养人才,因为“忠诚是格力最核心的要求”。这番言论迅速分裂了舆论场:一方以《新京报》等官媒体为代表,批评其“背离常识”、“涉嫌就业歧视”;另一方则赞赏其“维护国家技术安全”的立场,甚至将之上升为“民族工业的底线守卫者”角色。

 

争议的表面是人才策略的分歧,但深层折射出的是东大经济下行时期的劳动力价值重估。2024年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海归求职人数同比增长20%,达2018年的两倍,其中79.3%为硕士以上学历,但平均求职周期延长至6.8个月,15%的北京海归年薪不足12万,与动辄百万的留学投入形成尖锐对比。与此同时,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在2025年再创新高,预计达到1222万,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质变。在这种背景下,格力等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人才选择权”,而董明珠的言论实质是资本对劳动力买方市场的强势宣言。

 

格力的人才战略具有典型的民族资本特征:一方面,它通过“格力班”等校企合作项目,每年投入2亿元培养“嫡系”技术骨干,形成封闭的人才供应链;另一方面,它强调“忠诚高于能力”的价值观,2022年解雇涉嫌受贿的技术骨干事件,就展示了其对员工道德审查的严苛标准。这种策略在经济上行期可能被视为保守,但在全球化退潮时期、民族主义抬头的今天,却获得了“维护产业安全”的道德正当性。

 

反对者认为美的集团销售额已达格力的2倍多,且大量使用海归人才;华为更是以“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的开放姿态广纳全球英才。这种对比揭示了资本策略的谱系分化——跨国资本倾向于利用海归的跨国网络实现全球化布局,而民族资本则通过本土化培养强化控制力。但无论哪种策略,其根本目的都是最大化压榨劳动力,差异仅在于风险偏好和成本结构。

 

二、经济下行期资本策略的分化与合流

 

东大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下行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迫使不同性质的资本集团调整其劳动力管理策略。2024年东大GDP增速降至5%,制造业PMI连续6个月处于荣枯线下方,这种宏观经济环境极大增强了企业对劳动力成本敏感性。格力电器2023年财报显示,其研发人员离职率上升8%,但人力成本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反映了“减员增效”的明确导向。在这种背景下,董明珠排斥海归的言论,本质上是对“高成本、难管控”劳动力的排斥——海归平均期望薪资15440元/月,比本土毕业生高出37%,且更可能挑战企业的管理模式。

 

民族资本的防御性策略在格力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分析格力2015年以来的“造芯”运动可以发现,其自主研发的1.2万名技术人员全部来自国内高校,形成了从芯片设计到空调组装的闭环生产体系。这种垂直整合模式降低了对国际人才网络的依赖,但也创造了特色劳动力控制机制:格力工厂实行“技术保密终身追责制”,员工离职后仍需遵守保密协议;其“董明珠学院”通过军事化管理培养“服从性”,学员需背诵《董明珠语录》并参加晨誓。这种体系下,海归带来的多元文化反而被视为管理成本,而本土培养的“标准化”人才更符合生产纪律要求。

 

与格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跨国资本(其中大部分为买办资本)的适应性策略。美的集团在东南亚设立研发中心,雇佣当地海归攻克文化壁垒;华为则通过“天才少年计划”以年薪200万吸纳全球顶尖毕业生。这些企业看中的是海归的“制度转译”能力——他们既理解东大企业的运营逻辑,又能对接国际规则。但这种策略同样服务于资本增值:华为的“奋斗者协议”要求员工放弃带薪年假,字节跳动的“大小周”制度都证明,国际化不等于劳动条件改善。两类资本的根本目的惊人地一致:最大化剩余价值攫取,差异仅在于路径选择。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为资本策略提供了实施条件。202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24岁青年失业率仍高达14.3%,而海归与本土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典型案例是:某新加坡本科、香港硕士的海归,花费百万留学后仅获6000元月薪offer,被迫接受薪资“腰斩”。这种供需关系逆转使企业能够推行更为苛刻的用人标准——格力在2025校招中明确要求候选人接受“价值观测试”,而某国企甚至规定QS前100名校海归需董事长特批方可入职。董明珠的“间谍论”不过是将这种买方市场优势推向了极端表述。

 

三、劳动力控制的隐蔽机制与意识形态包装

 

董明珠“拒用海归”争议不仅揭示了资本对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控制,更展现了意识形态如何被巧妙运用来合法化这种控制。格力长期打造的“自主培养”话语体系,将经济决策转化为道德要求——“忠诚”被塑造为比技术能力更重要的员工品质。这种话语的运作机制在于:通过将企业利益与国家技术安全捆绑,使控制劳动力获得超越市场的正当性。2024年格力获得珠海市政府20亿元“芯片自主研发补贴”,恰印证了这种“安全叙事”的政策变现能力。

 

技术恐惧的操纵是另一重隐蔽机制。董明珠声称“无法辨别海归中的间谍”,将多个间谍案例(如某军工集团留学人员泄密事件)扩大为群体标签。这种论述故意忽略了两点事实:一是格力主营家用空调,技术敏感度远低于华为的5G设备;二是其使用的日本发那科机器人、德国西门子PLC系统同样存在“后门风险”,却未被排斥。选择性恐惧的实质是排斥成本更高的劳动力——海归通常更了解国际薪酬标准,且倾向于援引《劳动法》维护权益。数据显示,海归员工提起劳动仲裁的比例是本土员工的2.3倍。

 

争议中的民族主义包装尤其值得警惕。支持者将格力与华为并列为东大技术自立的标杆,却刻意淡化二者本质差异:华为2024年研发投入1412亿,47%用于全球人才网络;格力研发投入仅72亿,且集中于本土。这种叙事将资本策略差异简化为“爱国”与“卖国”的对立,掩盖了格力渠道改革不力、多元化失败等实际问题。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制造劳动者内部对立——本土员工被鼓励视海归为“特权竞争者”,而非薪酬同盟军,有效瓦解了集体议价可能。

 

政策工具的争夺反映了不同资本派系的博弈。格力积极呼应“中国制造2025”政策,通过“董明珠健康家”品牌重塑获取税收优惠;而美的则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布局时享受投资补贴。两类资本都在策略性使用国家话语:民族资本强调“国产替代”,跨国资本突出“国际循环”,实则共同目标是政策红利。这种分化在特朗普重启对华关税战后加剧——董明珠的言论恰发表于美国限制东大获取AI芯片的背景下,时机选择绝非偶然。

 

劳动力商品化的新阶段表现为从身体控制到思想规训的深化。格力要求新员工学习“奉献精神”,定期提交“忠诚度报告”;其“黑灯工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员工动线全程监控。这些措施与“拒用海归”构成完整逻辑链:打造高度同质化、去个体化的劳动队伍。相比之下,华为的“蒙哥马利计划”允许科学家不打卡、不写周报,看似开明,实则更高效地榨取创造性劳动。资本控制艺术的进化,始终围绕如何更低成本地获取更高质量的劳动力。

 

四、资本的同质性与劳动者的出路

 

将董明珠“拒用海归”争议置于马克思主义下审视,表面对立的资本策略显露出本质的统一性。无论是格力排斥海归的“封闭模式”,还是华为拥抱国际人才的“开放模式”,都是资本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对劳动力商品的最优采购策略。格力2023年研发人员人均成本为21.4万元,低于行业平均的34万元;而华为虽然支付更高薪资,但通过“全员持股”将劳动强度提升至每周72小时。这两种模式恰如马克思所揭示的“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榨取,路径相异却本质相同。

 

劳动者的真正困境在于被资本建构的虚假对立所蒙蔽。海归与本土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内卷”,实质是资本刻意维持的分而治之策略。数据显示,2024年格力本土工程师平均月薪1.2万,美的海归工程师2.3万,但二者劳动生产率比值为1:2.5。这种差异反映的不是价值创造能力的差距,而是资本通过制造身份区隔阻止薪酬标准趋同。更严峻的是,国家政策在这种分化中扮演了保护角色——一方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保障海归权益,另一方面允许企业包括国企在招聘中设置学历壁垒。

 

打破这一困局需要跨国界、跨身份的劳动者联合。德国IG Metall工会的经验表明,当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统一谈判时,薪资差距可缩小至15%以内。东大劳动者可资借鉴的路径包括:推动全国性劳动者协会建立,打破企业间“保密协议”壁垒;利用《劳动法》第3条提起集体诉讼,反对基于留学背景的歧视性条款;在知识产权诉讼中主张研发人员的集体权益。2024年深圳发生的“海归-本土程序员联合抗议996事件”证明,这种联合具有现实基础。

 

对“技术安全”话语的祛魅也很重要。格力“造芯”七年投入超200亿,但其碳化硅芯片仅用于空调变频模块,与英特尔、台积电存在代际差距。劳动者应当质疑:当董明珠以“安全”为由拒绝海归时,为何格力仍使用日本安川电机?这种批判性质询可瓦解资本构建的虚假二元对立。同样地,对跨国资本的“全球化”叙事也需保持警惕——华为的“狼性文化”证明,跨国资本同样奉行高强度榨取劳动力。

 

当前争议预示着全球劳动力价值重估的转折。随着东大制造业升级,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格力案例的启示在于:民族资本试图通过强化控制维持竞争力,但这终将遭遇人才瓶颈——其2025校招签约率已降至54%,低于行业平均的72%。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应是:劳动者通过技能认证体系(如IEEE标准)摆脱企业绑定;利用“数字游民”身份突破地理限制;推动行业薪酬标准透明化。这些举措虽不能一蹴而就,但为瓦解资本的绝对支配权提供了可能。

 

回到董明珠“拒用海归”事件本身,其真正价值在于暴露了全球化退潮时代资本策略的适应性困境。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资本始终在探寻最高效的劳动力榨取方式。而劳动者的觉醒,正始于识破这种“安全”与“国际”的标签把戏,认识到海归与本土劳动者被同一套逻辑商品化为“人力资源”。唯有跨越资本设下的身份鸿沟,才能实现马克思所言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算法监控普及的今天,这一召唤比任何时候都更具现实意义。

 

 

 

 

 

编辑:雁回锦书

来源:“平民角”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5年4月28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