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离别諏訪》

文/张承志

 

雨中去太平洋,是由于感动,需要一个相应的地点。

离开馆山的旅馆,到了第一处安房神社时,雨下大了。我每一步都确认,不走错一步路,准确地上了开往野岛崎、也就是太平洋南端的公交车。

前几天在诹防,已经94岁高龄的先生居然车站迎送,我竭力写信阻止,写得连六七年没说的日语都恢复了。而且从宾馆到餐厅,不允许我们花一文钱,同时,既然我使用了“諏訪聴講”一语,先生就正式案前对面,为我们讲述了他对天下大局的看法。

他们夫妇从不吃药,日程全满,讲演旅行,全然不像九十多岁人的所为。甚至沿着诹防湖散步,我们紧追慢赶,居然跟老者不上。

由于出门前重温了电影《啊,野麦岭》,曾是明治以来日本产业首位的诹訪湖沿岸制丝业,以及围绕对它的评价争议,就成了后来的话题。我饱听了对电影表示异议的议论,它们都说的有理:因为女工再苦也还是挣上了钱、不仅见了世面甚至学会了读写打算盘——就和我在北京的小朋友,西海固的打工娃一样:团灵儿独善儿都是一人打工养活着一家,还写着微信提高了文化。

我同意产业革命中各项的发展,包括人的进步——但我心里还是喜欢那电影。没法子,这就是真挚艺术的力量。从导演山本萨夫立足穷苦大众的立场和多角度甚至学术的描写,到女优大竹忍一群的难忘银幕形象,都有一种强韧的说服力。

题外的话是:真正的淋漓红色,是要受到孤立围剿的,就连我也体会多多。我信任那个电影,因为我写过:真挚的语言本身,未来会为作品辩护。

 

 

2012年上海双年展的亚洲论坛安排我和他对谈。主持者不知我和这位老人早已商定,要作一次巴勒斯坦宣传。因为我喜欢站着说话,那一年81岁的他也一直站在讲台上。

2022年在编辑英文的巴勒斯坦友人一书时由于英国编辑擅改我的文章,他愤怒地连自己的稿件也一把撤下。我担心老人生气伤了健康,冒昧去信劝他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希望他无视不愉快的事。我想他受过的伤害一定很多,只不过这一次被我遇上。

他显然觉得我虽“年轻”但能够对话,二十多年的通信,多少次的“听讲”,若整理会是一本厚书。我不打算在这篇短记中过多写他,因为那是一件大工作。连已有腹稿的从论及从井筒俊彦到他的中东学术一文,都没有动笔。

只是久而久之,理解深化了,他为我的日文版《敬重与惜别》(题为《把批判之刃对向自己》)写的“解说”,是我一生获得的最好评论。

自然,这次在诹訪,没心多说燕雀的事。

我们留意到,老夫妇两人事事自理并无助手,一生著作也未见弟子帮忙整理。我问,先生一生的事迹,有人做些整理么?先生指着夫人:她作了一些。

多说无益,我们也就没有太流露心中感慨。

告别诹訪时,我们都不提心里的一念:关于永别的念头。

 

 

特急あずさ20号疾行向南,我与我自寻的导师——这位率领着学界与民间数十年一日地声援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著名教授,我虽也遍遇名师但真正引导了我人生的是他——与我一生一度的相识相交结束了。

人在如此心境下,会想踏入激烈的风景。正巧大雨横扫,于是有了千葉南端,叫做野岛崎的海角之旅。

伞被风撕扯,衣服几乎湿透。我们站在太平洋边,轰鸣的海涛,呼啸击岸,久久不已。

2025-4-28,风水稿难后疾就

 

 

 

 

 

 

 

编辑:雁回锦书

来源:“张承志旧集新作”

 

0
发布时间:2025年4月30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