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两个朋友》与《回家的路究竟有多远》——比较两篇小说中人物刻画的艺术手法的不同

         

 

文/万红

   

刘继明老师的短篇小说《两个朋友》写于2005年,《回家的路究竟有多远》写于2008年(见《刘继明文集》第1卷),这两篇小说都是描写底层劳动者的悲惨遭遇。读完《两个朋友》,有读《阿Q正传》的感觉,怜悯中有些讥愤,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读完《回家的路究竟有多远》,特别无力感,仿佛永远走不向光明。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两篇小说中的立场和感情的变化,《两个朋友》中作者是旁观者,是批评者,用上帝视角来看待、评述其中的人和事,而在《回家的路究竟有多远》中作者就是“我”,讲述自己的切身之痛,一个普通人向往美好而不得的深刻绝望。

《两个朋友》读起来有看话剧的味道,通俗简单的对话,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语气、语态的变化的细致入微描写,配上旁白交待场景和背景,很有艺术性,出场的人物不多,但每个人都活灵活现,老黄的虚掩、羸弱和不经意的显摆,老张的农民式算计、死要面子活受罪,驼背茶倌的狡黠和势利,都深深留在读者脑海里。

其中有两个点睛之笔的片段,一是当两个朋友聊起共同的“死对头”曹立本,小说中这样描写“老黄深有感触地点点头,像总结课文中心思想那样说:‘雷锋讲对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要像冬天一样残酷无情,可实际上呢,曹立本对我们这些阶级兄弟,总是像对敌人那样残酷无情。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老黄,你不愧是知识分子,水平比曹立本高得多咧!’老张一只眼睛熠熠放光,上身前倾着,竖起大拇指头,五体投地地说。”,两人越说越投机的画面感立刻出现,文中“一只眼睛熠熠放光,上身前倾着”既刻画出老张对老黄本能的亲近,也刻画出他因和旧日好友共同批判死对头的那股舒展,也很自然地抖出他俩深入骨髓的阶级斗争意识。此刻,两个朋友的话语都是愤慨讨伐,但画风较之前刚碰面时明显轻松许多,回忆年轻时让他俩兴奋,充分说明那时的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充满了激情和希望,过去俩人的关系既单纯又亲近。

还有一个片段,文中这样写道:“老黄的那张瘦此时长脸仿佛被烙铁烙过一样,要爆出火星子来了,‘你这是骂我咧,老张!’他重复了一遍,那只抓着茶杯的手抖个不停,使杯盖儿也发出叮叮的响声,看那架势,好像要摔杯子。‘好哇,岩头,你这是穷凶极恶,竟、竟敢侮辱我!‘‘我羡慕你还来不及咧,哪敢骂、骂你?’老张似乎有点害怕了,支支吾吾地说,‘我只怪自己命不好,生了个流打鬼儿子。我巴不得他把牢底坐穿,这辈子莫回来了!’老张不停地贬损着自己,似乎想以此抵消刚才刺伤老黄的那些话。”老张一句不恰当的奉承再次将两个朋友间划出鸿沟,老黄因猜忌和脆弱恼羞成怒,这些文字准确地表现出老黄害怕被人说三道四和努力遮掩的心理,同时也把老张为了生存习惯性的委曲求全的个性生动表现出来,这份唯唯诺诺来自于常年在城市漂泊的底层生活,与旁白中介绍的那个年年拿奖状的优秀青年农民判若两人。这段相谈甚欢与前面刚见面时的疏离和客套,后面老黄爆发的恼怒和憎恨,一起形成了两个朋友见面所发生的戏剧性变化。整篇小说并没有过多描述他们现在的生活,但两个人的不如意都尽显无疑。老张从曾经“优秀的人民公社社员”到穷困潦倒四处躲债,今天的身心俱残与年轻时的健硕、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对比;老黄年轻时聪明好学还有点心高气傲,曾为了民办转公办教师低三下四求村支书,其女儿为了衣食无忧委身半老头子做二奶,这也几乎彻底摧毁了他的自傲自尊。

小说中也描写两个朋友老张、老黄的关系,通过穿插那段交代老张、老黄过往的旁白,俩人那几句关于村书记更迭的对话内容,简简单单就向读者交待了造成这两个朋友的关系疏离和个人命运强烈反差的背后原因,既有其个人性格原因,更多的更深刻的是近三十年生产关系、政治环境和时代变迁的社会原因。

《两个朋友》是讲的别人的故事,而《回家的路究竟有多远》讲的是自己的故事。

第一次读《回家的路究竟有多远》时,我几乎读不下去了,整篇小说都是“我”大段大段的述说,让人喘不过气来,如同有一个灰暗的影子,在耳朵边絮絮叨叨,想挥手赶走他,可他低沉的声音总在,压抑中透着希望,而希望又总飘在远处看不见的前方。

小说开头,“我”为了挣钱养家而离开家,碰到的老板黑心,被打成重伤,不明所以地被公安送到医院草草包扎,描写主治医生“他摊开一双像女人那样白皙的手,像电影里的外国人那样很有风度地耸耸肩,做了一个表示遗憾的手势,转过脸和那个漂亮的女护士交换了一下眼色,便快步走出了病房。”,一个优雅和无情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完全丧失了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精神。“我意识到了自己眼下的处境,但我六神无主,脑子里像塞着一团乱麻。我不但身无分文、举目无亲,连胳膊和腿都断了,除了躺在床上发呆,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作者没有描写“我”的眼神,但他知道医生不会治疗时,一双无助又迷茫的双眼仿佛就在读者眼前。

被抛弃在医院的马路上,“我”从寄希望于警方帮助伸冤雪耻到一再被警察漠视,“一个警察摇下车窗,探出半个脑袋朝我这儿望了一眼,可当他看清楚我的模样后,却缩回脑袋,摇上车窗,警车便又一阵风地开走了。”在被恶势力碾压的过程中,“我”曾想过抗争与呐喊,但受到的是被社会无情抛弃,最后只能逆来顺受,只能选择如猪狗般活着。

当再次被黑心老板扔到荒地,“我万念俱灰,脑子里一片空白。我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想家的。是的,我想起了我的老婆、想起了我还没满周岁的儿子金锁,自然,也想起了我爹,金锁这个名字是我爹给他孙子取的,我爹叫铜锁,他给我取名叫银锁,我爹是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哩。”,万念俱灰的时候,生命都有危险的时刻,“我”依然惦记着一代更比一代强,依然幻想能过上好日子。

事情的转机随着“钉子户老头”而出现了,这个老人不仅给“我”吃饱了饭,还送了一个旧滑板车,更送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是奔着家的方向往前走,再慢也有到家的那一天哩。”正是这份希望,让“我”坐着滑板车用手一掌一掌地滑过春夏秋冬,滑过大大小小八十多个城镇,让“我”撑过了所有的困难,甚至两次差点死去和快要冻死在路上,所有的苦难都抵不过回家后的美好,也让“我”快忘了黑心老板孙占军的恶毒和残忍。“唉,苦就苦了我那两只手,虽然裹着早已经分不清颜色了的绷带,还是经不住滚烫的沥青一遍又一遍的炙烤,没过几天,两只手就不像手了,就变成一对在油锅里卤过的酱猪蹄了。”苦,在“我”的口中如此轻描淡写,“我”作为劳动者是多么吃苦耐劳啊。“每到夜晚我停下来歇息时,我就翻来覆去地数这些石子儿,每数一遍,我就会更有信心,心里更踏实一点,仿佛那不是石子儿,而是一粒粒闪光的金币。”,乐,在“我”的心里却如此欢快明亮。“我”是如此勤奋、朴实、积极、热爱生活啊。

在回家的路上,“我”受到了两个知识分子模样的人的戏弄,为了得到一袋吃的,“我咬紧牙关,总算勉勉强强站立起来了,身体像筛糠一样抖动着。”,最后体力不支昏死过去,当得到那袋残羹时“老天啊,多么美妙的香味!我不顾一切地伸出手去,将塑料袋紧紧抱在怀中,像捞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作者短短两句话把逆来顺受、卑微麻木地活着的“我”生动刻画出来。这是现实社会中,中国大多数劳动者的真实写照,为了活着,为了挣钱养家,甘愿放弃健康、尊严、自由、斗争,如蝼蚁般卑微地挣扎,无怨无悔地付出最大的努力乃至生命,默默吞下所有的不公不平,以此换取一点点残羹冷炙。

“我”一直梦想回家后一切就都能好起来,其实这是个循环死结,如果家这么好,那当初为什么还要背井离乡去谋生呢?所以作者给了一个加速器,在第335天回家的路上,让“我”碰到了同乡罗新文,扒上了“两天就能回家的火车”,当一梦醒来,“我”回到了曾经噩梦开始的起点“汞城”。

《回家的路究竟有多远》中“回家”代表着一个普通人的追求和希望,好心的老人相信“只要是奔着家的方向往前走,再慢也有到家的那一天哩。”,那是他曾经生活的时代给到他的真理,但在如今这个时代却是个悖论,因为今天生存的社会,不论曾经付出多少努力,不论目标有多坚定,最终都被现实的残酷粉碎,哪怕曾经以为坐上了快车,哪怕踩上了“猪都会飞”的风口,哪怕遇上了“贵人”,都会最终回到残酷的起点,一切最原始最笨拙地努力终将白费,永远实现不了目标,无法获得幸福,这是普通劳动者的宿命。普通劳动者如同在高速运转的洗衣机中,官僚和资本势力不断混沌着普通人的方向,遮住了普通人的光明,榨干了普通人的水分。

作者通过第一人称讲述自己悲惨的经历,在絮絮叨叨地倾述里,是泪流尽了的麻木,是没有选择的生存,“我”那份努力奔向美好而不得的深刻绝望震撼了每个读者,让人忍不住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小说结尾“或者说,这一年来颠沛流离的经历,只不过是我做的一个漫长的梦?”,在小说中是一年,而在现实中可能是一辈子。与《两个朋友》中不同,没有旁观者看“我”,人物不再是被点评、被审视、被讥讽的对象,读者和“我”都成了研究、思考、觉悟的对象。

《两个朋友》中的人物描写都是通过观众的眼睛和耳朵,在看到的一举一动和听到的声音语气的变化中,刻画出老张和老黄等人物的特点,小说的主人翁是两个朋友,名字是《两个朋友》,而实际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却隔着十万八千里;在《回家的路究竟有多远》中的人物描写全都是“我”看到的,“我”听到的,“我”的悲欢离合,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孤独前行,其实透过“我”的眼睛和耳朵,却呈现了整个社会,黑恶资本家、普通劳动者、盼儿子归来的父亲、钉子户、无情的精致利己者、漠然的政府公职人员、无良的知识分子、服务员、环卫工、混社会的乞丐、悲催的小生意人……

《回家的路究竟有多远》中有一段描写“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回家,回家,回家!就像《解放军进行曲》唱的那样:‘向前,向前,向前!’我想起小时候学过的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着,身上就增添了一股力量,再大的困难也不怕了。”,原来是这份来自小时候无产阶级革命教育的力量支撑着“我”回家。

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况是如此残酷,但争取幸福的权利必须属于普通劳动者,不论路有多远,困难有多大,哪怕倒退重来,劳动者追求的幸福一定能实现。要团结起来,要积极斗争,要掀翻这罪恶的世界,回到“劳动最光荣、劳动者当家做主、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社会主义的家,如“我”一样心中怀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份信念和坚持一定会支撑千千万万无产阶级回家。

 

 

编辑:红日欲出

来源:人境网

0
发布时间:2025年4月30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