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革命和所谓“左圈”人士(二)

 

文/刘逸


 参阅:无产阶级革命和所谓“左圈”人士

 

一、“左右划分法”能正确评价某个派别吗?

近年来,一切正在积极在网络上联络其他革命者,并参与相关讨论学习的同志们也许都听说过一个新名词,叫“左圈”,更有甚者,用谐音恶搞这个新词,叫“佐圈”。这个新名词可不是我们所发明的,正是“左圈”里面的人,发明了“左圈”这个词。

所以,“左圈”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群人呢?他们的立场和马克思主义者是否一致?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解决一个原则性问题,那就是:用“左”和“右”来划分政治派别是否足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才能有结果。诚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者必然是“左派”,而一切坚决捍卫资本主义社会的派系都必然划归“右派”,因为前者要求推翻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取而代之的是无产阶级专政及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根本上来说是进步的,革命的;后者则要求保留资产阶级民主制,宣扬所谓普世价值,把私有制看作是神圣的、永恒的东西,尽可能阻止甚至是扼杀一切威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力量,根本上来说是保守的,反动的。

但若果有人以为“左派”即等同于马克思主义者,“右派”即等同于一切反动力量,那么,这种观点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也只有这种情况,才能证明“左”“右”划分法是完全够用的: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已经极端地尖锐,从形式到内容完全简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且两大阶级的观点和立场都是统一、鲜明、彻底、清晰且强烈地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已完全彻底地掌握群众,两大阶级的所有人都积极行动起来进行为各自阶级利益斗争。

理想归理想,现实却是复杂且活动变化着的。事实上由于资本主义的分工,及其不平衡发展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和利益的阶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帝国主义的形成,甚至现在到处都存在的封建残留,左右划分法是明显不够用的。首先,左与右并没有完全揭示每一个派别的阶级立场到底如何,因为划分左与右的标准,不是阶级立场,而是作为阶级立场的派生物存在的对现存制度所采取的观点和态度,以及对社会财富分配的看法(这种看法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而没有完全触碰所有制本身,甚至不谈阶级斗争)。其次,左与右是个相对的历史的概念,每个时代,或者说每个时期的制度之间都是有所区别的,而且由于这种划分方法的历史性,在不同时代,根据不同的政治形势和任务,根据不同的阶级利益,左右划分的内涵是多变和复杂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贵族和地主是保守的,他们的代表派别可以划为右派,与此相反,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他们的代表派别自然可以划入左派(见法国大革命,左右划分法在历史上最早的应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情况完全不同了,资产阶级作为保守力量变成了右派,而封建残余势力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但依然还是划入右派的一方,尽管存在着标榜自己是社会主义的旧贵族旧地主势力,但他们本质上是要恢复旧贵族旧地主的统治而反对资本主义,也属于反动的派别。资产阶级内部同样存在保守派和改良派,一般称为“右翼”或“左翼”。

由此可见,“左右划分法”它存在着致命的局限性,那就是无法解释各派别对现存制度的保守或批判的程度差别,更加无法解释这种那种批判到底是改良主义的还是革命的,亦或是倒退的,这种那种革命观是无政府主义的还是采取过渡时期的专政,革命派和反动派之间是否存在辩证关系,这些问题,是单纯用左右划分法所不能解决的。简单的左右划分并没有涉及对于产生它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那些根本条件的分析,因而是不完全和不确切的,是无助于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现实情况的科学把握的。这样的分析只能用阶级分析来达到。

无产阶级内部也一样存在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和小资产阶级幼稚性,这些因素一直危害着无产阶级的事业,如伯恩斯坦、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孟什维克分子、托洛茨基等人,他们哪一个不自称在“左”的范畴中,其中托洛茨基派的“不断革命论”甚至被标志为“极左”。然而,即使是被标榜为“极左”的托洛茨基主义分子,本质上也是充满着小资产阶级革命冲动和盲动激进的,可以说是“随便革命”的,在中国早期革命斗争时,托洛茨基主义从极左路线转化为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正是陈独秀等人出于这种小资产阶级天真而错误地分析时势,采取的盲目的妥协,以祈求借用国民政府的力量继续完成革命,看不清官僚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才让托洛茨基主义在当时的中国从“极左”转化成“右倾投降主义”。今天,托派第四国际的主要帮派代表又沦为各式新奇“社会民权运动”的俱乐部,放弃了运动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质。而这最明显的事实,单用左右划分法是解释不了这种转化,更看不出左与右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同样具有危险性。

我和一位大学同班同学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左派,却有人真正走上革命的道路,而有人则完全倒向反动的一边?我当时的回答是:你觉得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他们的智慧难道不能得出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正确结论吗?其实他们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的,但为什么他们做不到呢?正是因为在日益复杂的运动中日益放弃了对于斗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阶级观点,以策略和“灵活应变”为由自觉或不自觉地滋生了机会主义的情绪,为了当前而牺牲未来,为了所谓“合乎逻辑的现实”牺牲了运动的原则,充当了资产阶级制度潜在的同盟,所以最后他们的立场倾向了资产阶级的一边,变成了小资产阶级的立场,才让他们出卖和背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和根本利益,对历史的必然性即无产阶级必然战胜资产阶级并采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最高阶段进行各种否定,把现实中的种种确确实实的联系种种实实在在的变化加以掩盖,完全倒向了反动的一边。

特色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治的神圣支柱,特色派对于自由派来说却可以划入“左”的范畴,在自由派严厉的自由资本主义政治分析眼光看来,似乎XX和它的跟班特色派表面残存着的某些“社会主义”的因素,仍然是左的化身。特色派在不同政治集团和立场的人们那里的形象的分裂,这个矛盾的事实,再次提醒了我们政治左右划分的复杂性和限度。但无产阶级对于这样替官僚资本主义卖命的“左派”是嗤之以鼻的。而且正是左右划分法的滥用,才让人民对“左派”中的各派别存在误解,以为都是统一阵线的,让当权者有机会绑架马克思主义,制造革命者革命理论和群众的分裂。这样一来,“右派”和小资产阶级便可以趁机愚弄人民,宣称自己才是“真正的人民之友”,让人民为他们的政治投机政治阴谋服务。

综上所述,左右划分法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某一派别真正的立场是完全不够的,必须看到这个派别它所持有的阶级立场,它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阶级运动方向,从而评价它的策略它的行动对它所代表的阶级在历史中的作用,我们才能获得对这个派别的全面正确的认识,也就知道这个派别为什么会采取了这样的观点,这样的策略,进行这样的行动,知道各个派别的根本的区别。所以说,屁股决定脑袋。

在今天我们不少同志依然喜欢以“左派”自称,但这只有在与特色派、自由派、复古派等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敌对政治力量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才有着有限的合理性。但“左派”这一称呼始终是不完全和暂缺的。在它表面宣告的同一性之下,它的内容和构成却是充满着差异和矛盾的。左派自身的这种含糊,也成为了它饱受诟病的原因。自称“左派”固然没错,但殊不知“左派”之中也会存在“非左派”的人,这些人平时也喜好以“左派”,“真正的左派”自居,更有玩世不恭者自称为“左圈”,亦或是用“佐圈”这一网络暴力化恶俗化的词来标榜自我或者攻击他人,为什么我们必须认为这类人是“非左派”,是“左派”中的有害部分呢?这就是下文要解决的任务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无产阶级斗争史上,马克思列宁等人很多时候并不以“左派”自称,而是用“共产主义者”、“共产党人”、“布尔什维克”和“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立场鲜明的名词自称,相反,更多时候“左派”这一名词是他们对无产阶级运动中的不成熟的、自发的、幼稚的、小资产阶级性的甚至是机会主义修正主义派系进行批判时所用到的,这和今天我们用“左圈”这一词来区别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左派组织尤其是在网络上活动的左派是完全一致的。

 未完,待续……

 

编辑:红日欲出

来源:共联力量 

0
发布时间:2025年5月7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