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革命——读《为了忘却的纪念》和《不能忘却的记念》|人境院写研班学员期中作业选登(7)

文\滕杰



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和刘继明的《不能忘却的记念》都是记叙与作者同时代的进步青年的故事,包括他们与作者的文艺交往、参与进步运动且遭迫害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深切怀念。

革命前辈的言谈、文字、友情,往往成为进步青年的思想火炬,使之不惮前驱,英勇斗争;而由于社会总体的进步力量较弱,进步青年往往在斗争中处于劣势,遭到反动集团的迫害。此时,青年所敬仰的革命前辈做了什么?因环境所迫,鲁迅烧掉了他所珍视的青年朋友的信,刘继明也拒绝在联名信上签字。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怯懦”,不如说是另一层面上的“辩证法的胜利”。

毛泽东曾说,他死后要开庆祝大会,庆祝“辩证法的胜利”:“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他死得好。如果不死人,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伟大领袖的去世,是人民革命的重大损失,固然是极其可悲的,但的确符合客观规律。鲁迅与刘继明一时的“冷漠”“怯懦”,虽然让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但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道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步青年有他们所同情的劳苦民众、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他们为之献身的社会关系。革命前辈自然也同情劳苦民众,并乐意与进步青年交友,但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女人和孩子”,还有“正愁不能将我置于死地的敌人”——有个人生活的温床,或者另外的即文学创作方面的革命战线。因此,一旦他们真的为“进步青年”的社会关系献身了,他们“个人生活”或“文学革命”的社会关系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这代价是承担不起的。相反,社会关系较为纯粹,或者说个人前途本来就窄的进步青年,自然不惮于牺牲个人的一切来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铺得越来越宽。

也因此,我们发现,思想再进步的人,也首先要在这个并不支持进步思想的社会生存下去,才可以进行进步活动;而要生存下去,或者提高生活条件以更好地进行进步活动,他们还是得一定程度上适应现存社会里的、他们所批判的政治经济制度。简单来说,虽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人毕竟还是要吃饭的。例如研修班的同学,有在工厂打工的,虽然都是马列主义者、反对工人过劳加班,但没有因此只干八个小时就自顾自走人的,而是为了拿到工资生存下去,服从工厂劳动规定,连续干十几个小时;有参加工作的,虽然知道研修班的内容更加进步,但遇到单位加班和研修班上课冲突,没有跟单位请假的,也没有不理单位而坚持上课的,而都是跟研修班请假、坚持上班的。在形势低迷、条件极为不成熟时,有哪个进步人士可以作为“职业革命者”来养活自己呢?就连马克思也要靠恩格斯的接济来从事革命写作。换句话说,如果恩格斯在工厂里不当“资产阶级”,而当进步但赤贫的工人,或者专门当个鼓动工人运动的革命家,他哪来的钱接济马克思呢?

然而,一定程度的适应不代表认同、拥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清客观现实是为了否定情绪化的指责与盲动,而不是否认进步运动的正面意义。如果把“现实的无奈”作为借口而心安理得地妥协,就不配称为革命者。两位革命作家也从未这样做,而是都为自己的退缩感到悔恨。鲁迅“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刘继明也“在为自己的得失瞻前顾后。那一刻,我心里掠过一丝不安。甚至还有,愧疚。”这样的自责之情,才体现了革命者的精神底色,才让他们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和《不能忘却的记念》。

死去的“左联五烈士”不会复生, “捌青年”也无法回到正常的生活,但两位前辈作家的悲愤的纪念,却让后来的人知晓、铭记,不再忘却,延续了这些悲剧的价值。他们的事迹,会在作家的笔锋里,成为未来行动的养料。

 

 

 

 

 

 

 

编辑:雁回锦书

来源:人境网

 

0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0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