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一站点两名连襟骑手先后猝死,生前3天每日工作超11小时

 

文/茴香豆

 

今天早上,一打开手机,就看到一则快讯:“饿了么”一站点两名连襟骑手先后猝死,生前3天每日工作超11小时。

说是山东枣庄一位外卖员在小区门口倒下,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姓袁,是“饿了么”平台的骑手,5月4日那天,他骑车去门店上班,还没出小区,就再也没能醒来。而就在十多天前,他的妹夫——也是一名外卖员,也是在前往同一家门店的路上,倒下猝死。两个家庭,一前一后,两位青壮年男子死在了送餐途中,死因一模一样:呼吸心跳骤停。

新闻里还提到,袁鹏一天能跑70单,平均工作11个小时以上。他妹夫死后,他只敢请两天假就回去跑单,因为“全勤奖没了,再请假就扣钱”。

看着这些字,我忽然觉得后背发凉,像是有什么沉在身体里多年、忽然涌了上来。

短短几句话,却像一把钝刀子在心头剐着。再往下翻评论区,看到不少人说:

“除了外卖,现在好多行业都是干11小时以上,年轻人的死亡率上升能不快吗😭”

”想起以前一天上十五六个小时的,感觉自己真是牛马天花板”

“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已经成了现在社会常态了”

“唉,我们穷人真凄凉,我也是工作11个小时”

“现在哪个厂里随便加班儿没有十五六个小时”

“上班时间这个算短的了,十三四个小时都很正常的”

……

有人冷静,有人愤懑,但大多数人都不惊讶。好像死亡也变成了一种“正常的代价”,而不是该被质问的悲剧。

我忽然想起三年前在浙江打工时的一个夏天。那会儿我在一家电器厂上班,白班十二小时,晚班也十二小时,轮流倒着。我们二楼装配流水线,一楼是注塑车间。那天中午天气特别闷,我记得机器旁边一整排人都在擦汗。楼下有点骚动,没人当回事,到了第二天一早,才听说一楼有个工人前一天中暑死了,我们是听见家属在厂门口哭喊,才知道出了人命。

事情发生后,厂里一言不发,只是让车间主任通知大家“该干活干活”,别乱说话。

最让我后怕的是,那名死者的妹夫,两年前也死在这个厂里,是在更热的一天倒在仓库里。

那时候的我并没有多想。只是觉得难过、害怕,觉得这样的死法太沉重。但现在看到袁鹏和他妹夫接连倒下的消息,我才明白:这种死亡不是个例,它像是一种模式,一种正在大面积复制的宿命。今天是外卖员,昨天是工厂工人,前天可能是快递员、保安、搬运工。只要是底层,只要是“干不完的活、换不掉的人”,这样的死法就可能随时轮到谁。

他们不是因为“身体不好”倒下的。他们不是在荒野中孤独遇难。他们死在工作途中,死在送餐路上,死在产线上。平台和老板会说“尽力抢救了”“我们非常痛心”,可事实上,没有人为他们真正负责。他们连死,都是“无声的”。

跑70单、工作11小时,评论区说这还不算多。是的,在这个时代,时间被拉长是默认规则,休息被牺牲是行业“特色”,健康被剥夺是个人“选择”。所有的责任都被拆分到了“自由接单”“自愿选择”这些字眼里,仿佛是劳动者“自己愿意这么干”,可真正的选择权在哪里?在房租水电、在孩子学费、在平台设定的满勤奖与超时罚款之间,他们根本没有选择。

更残忍的是,当这些死亡成了“正常现象”,连周围的人都开始学会沉默,学会接受,学会“别多事”。

我曾以为,这样的死亡至少该被记住,但现实是,除了家属的哭喊,外界连记一笔的力气都没有。平台发个“深感痛惜”的通告,老板口头说一句“注意防暑”,大家该干嘛干嘛,然后等着下一个倒下的人。一切都在运行,一切都如常。

我忘不了死者的家属在厂门口哭喊的声音,也忘不了当时我们一边装配一边试图装作没事的样子。

因为我们都知道,一旦多问一句,可能下一个就轮到你被“清退”,轮到你“自主离职”。

那时候我就模糊地感觉到,我们的命,并不值钱;更确切地说,我们的命根本不属于我们自己,而是属于那台不断运转的机器、那套利润至上的规则。

这种恐惧,这种冷漠,不是人的本性,而是系统的安排,是权力与资本共同编织出的沉默机器。它要你累,但不能喊疼;要你死,但不能留下责任书;它用算法、产量、绩效,把人榨成一个数字,然后随时替换掉。

那些外卖员、工厂工人、快递员、保洁阿姨,不是“不努力”,不是“不健康”,他们只是被困在一套吃人又推诿的体系里,被一次次地消耗、抛弃、遗忘。

可命从来不只是“自己的事”。当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不得不在超时工作中耗尽身体、耗尽尊严,说明这个社会早已病入骨髓。

一位外卖员倒下,我们痛心;第二位倒下,我们沉默;当第三位、第四位再倒下时,我们连转发都不会再做了。

我们应该记住这些死者。他们不是“个体的不幸”,他们是一种压迫下的牺牲品,是“沉默的大多数”中被淹没的声音。如果我们不说、不写、不思考、不挣扎,这种“死而无声”的结局终将轮到更多的人。

他们不是死于夏天,也不是倒在街头。他们是被压在平台的算法、工厂的考勤表和资本的铁掌下,一点一点耗干的。

这世界本可以不这样。劳动不该是死亡的前奏,生活不该只是一场绝望的奔跑。如果还有一点希望,那就在于我们不能再假装这都只是“偶然”,不能再默认“命就是这样”。

 

编辑:红日欲出

来源:小小的治愈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3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