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非对称性——时隔多日对于《折射》的一个思路

文/名持

 

 

 

 

           

在人的认识中,这里我采取了“棱镜”借以比喻认识中的普遍现象,然而折射其实已经告诉我们了一个问题,就是非对称,就是必然的原物在其折射后的象的非一致性。

           

否定性与肯定性,作为镜像的非对称性。

           

这里我先采取一部分的“苏东教科书式体系”,也就是“对立统一”,作为同一的物,在人的认识后,认识的结果会与物的实在产生必然性差异,也就是说认识像平面镜一样,然而,这种镜像关系绝对不是绝对对称性的,而是绝对非对称性的,正如我曾在《折射》里提过的“理性把握世界,必然由理性的在场所决定。”这也就表明了,物与“事物”的必然性差异(这里我换了个提法,也就是把物的二重性,也就是两种物质的区分换成了物与“事物”),为何采用镜像来形容?

               

因为这种“统一性”,理性如果无法从感性出发,理性就会成为作为没有内容的空洞形式,作为直观的感性在生成我们所认识出的感性时就必然存在着理性的在场。举个例子,我们在电脑上看见一个苹果,实际上在物理层面上,我们看到的只是屏幕上的发光区域而已,苹果之所以作为“苹果”,正是在感性的直观中由理性中介而产生了“苹果”,也就是物向事物的必然转变,而非对称性也在其中得到表现了,因为我们很清楚地发现,屏幕上的发光区域变成了“苹果”,也就是一个过去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也就是“苹果”的事物形成过程),变成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也就是其得以成为“苹果”的过程),对立正是这种非对称性产生的。

           

然后回到“肯定”与“否定”上,肯定性与否定性就像是物自身存在的二重性一样,这种必然的自身镜像关系,就是物自身运动之所在的必然性。也就是物自身内在的同自身的差异性,也就是物自身的矛盾性在其否定性与肯定性的自我纠缠中所前进。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矛盾论》

           

同时,我们要认识一个问题,也就是总体必然性问题,这是个长久问题,过去的主体哲学把个人主体的主体性作为主体必然性,这是非常错误的,同时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不过只是把前进的主体置换了,换成了一种抽象的自在必然性的主体(结构),而实际上,如果继续拥抱一种偶然性,并将其置于这种总体性当中视为前进的主体,同样是偏颇的,因为单一性就代表了目的性,也就是说历史不是一种目的性的绝对性物,是自在的非主体,也就是这种主体既不是一个再其存在时便立刻抵达终点的列车,而是一种自我矛盾的,必然与偶然的交织性,也就是既不存在结果又存在结果的交织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主体就是一种否定性与自我否定性,它的结果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作为纯粹结果而发生的,也就是一个历史的主体就必然是它可以自己完成自己的否定性,自己完成自己的必然性的东西,也就是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所产生的英雄,这同样也表面,主体性自身的非主体性,也就是人民群众的总体性与社会结构的塑造性,这种就是在拒绝个体主体性的同时承认了个体主体性,人的本质的存在就是非存在,也就是开放的可塑性,就是在讲这种本质是主体的实践结果(人民群众),同时这样来讲的本质就不再是一种不变了,而是将其必然的变化作为了不变。    

 

           

历史书写的镜像非对称性

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既定的一切),在面临书写时就作为了一种物,这时书写者的理性也就在此刻参与了他的书写,这就是为什么会存在同一段历史不同的立场产生不同的书写结果。

           

·改写过去——书写的必然性

我们可以发现在美国教材中对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书写(这里是指其评价)和中国教材中的结果是不同的,这就是本质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性,这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历史在书写时,是可以被改写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说,史观反而要比史料重要,这同样可以举例,为什么读《资本论》的差异会很大,B站上有王德峰的视频,也有好多小up的视频,当然这里是类比,德国有新马克思阅读,中国也有MEGA2研究可是结果却是差异性明显的,这就是一种必然的镜像非对称性。

           

·一些批评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喜欢把这些差异说成是阶级差异,这种明显的想要把帽子扣在异见者头上,试图将其一棒子打死,抹杀这种民主性,这种行径是完全错误的,这是不讲辩证法的表现。

               

一样的阶级立场,阶级身份,不同的实践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见解,这种宗派主义作风是必须克服的。

           

在当代左派那的镜像非对称性

·内斗(短评)

双方同时都认为是左派,可是他们所自认为左派,在和历史上的左派对比时的结果是,他们不过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玩弄字句与符码游戏的幼稚小资产阶级而已,这种态度完全就不是左派,而是形左实右的腐化分子,内斗不过只是将我上文所提及的差异性贯彻到底,并自我认为代表了无产阶级,进行和同志的阶级斗争,这是完全不妥的,这是敌人想看到的。

           

·现实问题与“现实问题”

当我们看到现实所发生的一切时,在进行我们的实践时,现实被中介了,我们看到的现实问题就会引向已有的理论问题,并试图以旧的解决方案完全套上去,这是非常不妥的,我们目睹了大大小小的问题,这就是由具体到抽象的一次结果,也是必然的行径,这种现实问题与“现实问题”的镜像非对称性也就显现出来。

           

同时,对于我们来说,当下的任务是“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还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个道理不仅要讲,而且要反复向群众讲。

 

 

 

 

 

编辑:雁回锦书

来源:“十月回声”

 

0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7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