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的年轻人开始义无反顾地拥抱马列

原编者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与之相应的是他们那一代人独有的集体意识。不同时代的人,思想是很不一样的。如果没有认真的交流,就不会有真正的理解。三位00后大学生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与其他年代的青年人的痛苦与挣扎,反思与觉醒。这对我们深化对社会的认识是极有帮助的。

 

文/姜波

 

迅速觉醒的留学生

再过一个多月,我就要参加高考了。其实前几年,我读完高中去美国留学了两年,因为个人原因选择了回国,重新在国内考大学。

我的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去美国留学花了不少他们几十年省吃俭用存下来的钱,贷款也贷了不少。我父母一直以来也是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对我的学习和成绩极其重视,从小一直跟我这么讲: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将来能找好工作,进好单位,待遇高,条件好。有时我成绩不理想,还会用“学不好,将来你想去工地搬砖,去扫大街吗?”之类的话来恐吓我。

可以说,我之前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对体力劳动的恐惧与不屑和对个人素质与财富提升的价值追求,学习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至少比所谓“靠苦力”吃饭的人强。

但我从美国回来以后,开始接触并学习马列毛主义到现在这两年,我的思想在逐步地转变,毫不客气地说,是飞速地有了一个质的转变。 

之前一直困扰我学业的个人提升的压力变得不是那么头痛了。我认识到我一直以来承受的痛苦和压迫的根源是阶级压迫,我再怎么努力学习奋斗都无法摆脱我所处的阶级的束缚,都无法改变我将要成为在劳力市场上任人买卖的现实,我就是一个商品,供资本家肆意消费的商品。 

那我现在学习的动力是什么呢? 当然还是我的个人利益。不过,那是与我的阶级利益结合起来的个人利益。这不光是我学习的动力,它就是我活着的动力了。 为了这个利益,我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是要和自己的阶级息息相关的,为它服务的。在干中学,学了再干,就不怕没有动力,看不到希望,浑浑噩噩的状态应该至少也能克服。

我有时候情绪低落,烦躁时会上天台大声朗读《沁园春·长沙》, 喊完看着傍晚的夕阳发呆。 给自己找个发泄的仪式,浪漫一点儿,对我来说也算是暂时缓解的办法吧。 

 

靠文艺续命的红女孩

我还在上学,学校也是学费特贵的私立本科,还有一堆莫名其妙的规矩。课很多,还强制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怎么说呢?我的动力蛮抽象的,不完全的概括就是, 一方面是走出学校后过上独立的生活,然后做个品行好些的人,另一方面就是想为群众做点什么。因为想成为独立的人,所以我在不断从生活中学习应该怎样面对和解决各种生活上的事情,观察自己和别人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然后认真思考。

学业的事情就是为了搞学业而搞学业,弄个文凭什么的。我读了一个我没有兴趣的专业,很长一段时间都对它很排斥,但这个毕竟可以拿来作为生存的基础,所以我还是硬着头皮学。我在去年比现在还迷茫痛苦,整天就想着我们是砧板上的鱼,我们该怎么办?很长一段时间不敢碰社会话题,就算学习也只剩形式上的学习,为学而学。

我一直想搞文艺,但不知道应该如何创作,后来我看了一些作品,像电影《新巴比伦》,小说《青春之歌》, 还有《列宁回忆录》, 感受到里面的人物在面对社会的压迫时,他们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斗争,我感到这昏天黑地的思绪有了一点光亮。

我看电影《只要我活着》里面,李卜克内西在资产阶级到处宣传战争、党内各种机会主义者背叛革命的情况下,无论多么孤立无援,依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看《雷锋日记》,看到了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将个人利益和阶级利益结合起来的精神,还有他认真学习并将所学应用于实践,这给我很大感触。我也想这样。

其实我在不久前还是深受右派思想影响的。

一翻开书本,就仿佛有个小人在我耳边尖声说“你看的东西是洗脑的!”这让我感到非常难受,但我也从这种意识里发现我自己的问题:立场不坚定。别人说啥我就信啥,对他们说的内容没有思考,没有批判,后来我和朋友聊天,认真想了想那些观点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群脑袋空空的人的呓语。

总之,坚持立场、不断思考、不断学习、改造自己也改造世界,不单只为了自己利益而奋斗,也为了解放阶级而奋斗。生活特虚无的话,可以先从小事做起,养成些好的习惯,对时间有所安排什么的,然后还有多观察身边的事物。

 

在迷茫中摆烂

从昨天下午上完课到现在,我感觉人已经烂了。今天没有课,半夜醒了几次,早上7点反而起不来了。醒来的那一刻,我感觉直接就陷入虚无了。我不知道起来要干什么,好像也没有什么意思,然后我就又睡了,然后就一直睡一直睡,睡到难受了,起来走走,接着睡。 

我不知道上大学有什么球用。感觉活着就和畜生一样,学费是家里给掏着,生活费也是半个月给一次,到点就发。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我的,是觉得我在学校能有所作为吗?其实基本上在学校就是浑浑噩噩的,他们总是算计着日子,说到了哪个节日我就能回来了,能呆几天,然后吃什么给做什么。

其实我很想告诉他们,每天我都很闲,甚至大学里的课每天只有一节,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从早到晚都有课。我每次上午九点多或者下午两三点打电话,他们都会觉得怎么没上课呢?其实就没有课。

这种慵懒、腐烂的日子并不会让我觉得很快乐,其实大多数人也已经感受到了,刚来的时候,我们在一起拍照。现在我看到他们面色浮白,有很多很多的白头发,当然也长胖了不少,也变得更加好吃懒做了。

早上我把电影《欢快的小凉河》看完了,里面那个讲合同契约的情节给我的感触很大,我感觉上大学就和签的那个契约一样,交学费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后边有更多的钱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学校。我也能看出来,其实大多数的家庭是一下子交不全这个钱的,我们班里绝大多数都是贷款,美其名曰攒着几年利息再交。

我在想,当一个人考上大学,他却交不起学费的时候,这时候有校园贷(正规的上学贷款),他会贷不贷?如果贷上,这就意味着一张卖身契又达成了。当然,国家会把这种行为说成是助学计划政策。另外,这种高投入真的能有高收益吗?我不想这么功利,但确实也得这样想,比如我班上的同学为了考上大学报机构花了10万块钱,然后大学4年好吃懒做,又能得到什么?

再说,你大学学费都是贷的,那你的经济条件也不会好。有些人选择在食堂勤工俭学,一个月300块钱,中午晚上都待在那里,管两顿饭,看起来好像有用,但这不是非常廉价的劳动力吗?怎么感觉就和以前的卖身契一样,待着几年做工,这几年之内只管饭,不给钱。

或许还有第二种情况,学费是贷的,但是平常的消费都是小额,一样可以过得很潇洒。我有个舍友,贷款了一万多,他妈也给了他一万多,贷的钱没法花,直接就交上去了。但是妈妈给的钱,七天就花完了。我很难想象他毕业后怎么还这十来万的贷款。

我想表达什么?我想表达的是那有什么动力可以前进呢?我看不到,我也感受不到。这种日子过得日夜颠倒,没有什么理想,也没有什么目标。我说的不止是我 ,我们班已经有很多人退学了,不是有什么别的目标,其实就是心理有问题了。

我们班现在就有一个,小半个月不来上课。其实我还是很能理解他的,我上大二的时候,身体状况就不好,已经不能见阳光了,也特别畏惧人群。我记得很清楚,那年上马哲课,一学期我上了都不到1/3的课 ,那时候班里只有我这么一个怪人,如今现在看来,好多人的生活和心理也都出问题了。

考研在我看来就没什么用,我也不爱上学,人要面对现实,但我也不知道怎么面对,我想我还是要主动做些什么?真的等到那天鞭子抽到身上的时候,我可能会后悔。我不想后悔,最起码不想绝对的后悔。电影里边的人斗志昂扬,现实中的我和狗一样,已经爬不起来了。爬起来做什么呢?要不再趴下吧。 

似乎是想得太远了,逃避了现实。我看历史书上的旧事,总是看到好牌被打烂了,烂牌被打出来了。看的时间长了,并不会激起我的反抗欲望,反而人会陷入虚无 ,做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我看书就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一说到学习就感觉有一种难度,反而看书比较简单。看书的时候,主要矛盾分析得好的很,一到现实中,我连北都找不到。

 

编辑:红日欲出

来源:薛离幻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7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