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和作用

 

 

文/工人理论学习组

 

【原编者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资本家企业的来往账目都通过银行,使银行成了各资本主义企业的总会计、总出纳和结算中心。它一方面把社会上的闲置资本和居民手中暂时不用的钱收集起来,另一方面把这些钱贷给工商业资本家用于生产和商品买卖。所以,银行原先的主要业务是在支付中起中介作用。但是,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和集中,银行就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这是资本主义转变为帝国主义的基本过程之一。银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银行是这一矛盾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使这一矛盾更加激化。它的产生和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走向死亡的过程。

 

在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和垄断组织产生的过程中,银行起着巨大的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竞争和信用是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信用事业是随同资本主义生产而形成的。“起初,它作为积累的小小的助手不声不响地挤了进来,通过一根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竞争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 银行把社会上闲置的资本和居民手中暂时不用的货币收集起来供给资本家使用,这就形成了对资本和生产资料形式上的“公共分配”。因为,从形式上看,银行把资本和生产资料的分配“当作一种特殊的营业,当作一种社会职能,从资本家私人和高利贷者手里夺去了”。但是、这种“公共分配”只形式上的。因为银行本身就是私人资本家的,它所分配的资本同样是私人资本家的。它对资本的分配也完全是根据资本家的利益和剥削的需要。在这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性质丝毫没有改变。(银行控制了货币资金的分配,实际上也就是控制了生产资料的分配。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没有钱,什么事也办不了。这种分配具有公共分配的形式,因为银行支配的钱是别人的存款,不是自己的,向银行贷款的工商业资本家,也不能说这个钱是他们自己的。这样一来,银行把资本的私有性质给否定了。当然这不是本质上的否定,仅仅是形式上的否定。现代的大银行支配着几十万亿、几百万亿资本,这样巨大的资本,银行不是它的所有者,贷款人也不是它的所有者,从形式上也就是从样子上看更加具有生产资料公共分配的形式。但仅只是形式而已!)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仍然是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并且由于银行的作用(加速资本周转、搜刮更多的资本供资本家使用等等),更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这种资本和生产资形式上的“公共分配”不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反而使这种剥削更加扩大和强化了。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集中,必然会表现为资本的集中。所以,不但生产的集中会引起垄断,资本的集中也同样会引起垄断,而工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又为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创了条件,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一方面,资本的积累使大量的资金集中于银行,特别是大银行集中了为数众多的存款。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使企业所需要的贷款也是大量的,这只有大银行才能提供,从而在客观上也要求银行业的集中。与此同时,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强,在竞争中,小银行受到大银行的排挤,以至倒闭或被大银行吞并,大银行为了增加实力,也进行合并,用更大的银行代替大银行,使银行资本和银行存放款越来越集中到少数最大银行手中。大银行还通过购买或交换股票、债务关系等办法使小银行隶属于自己,成为附属银行。少数大银行各自领导着几十家甚至几百家分行或附属银行,使银行密网扩展到全国,集中了几乎所有的闲置资本和货币收入,银行由集中走向了垄断。(值得一提的是,二战后,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诸如保险公司、金融公司、储蓄和放款协会等等也有了迅速发展,特别是人寿保险公司日益成为垄断资本家集中社会资金的重要工具。人寿保险公司也和银行一样,不断扩大和集中,成为极少数巨大的人寿保险公司垄断组织。

 

银行的集中和垄断,使银行的作用、银行和工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银行的集中和垄断,大银行的密网布满全国各地,这种业务扩展到很大的时候,量变就会引起质变。这时,全国各地的工商业都要和数量有限的几家大银行发生联系,存款、贷款都得找它们。它们控制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商业业务。大银行也有能力发放长期的大量的贷款。因此,银行和工商业之间的联系比以前固定、密切。银行为了保证贷款能够按时如数收回,就要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监督企业的活动。这样一来,银行就有可能和有必要确切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利用信贷手段来控制工商业。哪个企业不听话,当最需要钱的时候,银行就来卡它的脖子。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用扩大或减少、便利或阻难信货的办法来影响他们,最后完全决定他们的命运,决定他们的收入,夺去他们的资本,或者使他们有可能迅速而大量地增加资本等等。”银行垄断使银行变成了工商业的支配者。

 

在银行和工业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的基础上,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逐渐溶合、交织起来。银行垄断资本通过购买工业企业的股票和创办工业企业的办法参加到工业部门中去,工业垄断组织也通过购买银行股票和创办银行的办法,渗入到银行业。同时,银行和工业企业之间还实行了人员结合或交流,即银行和工业企业的经理、董事互任对方的董事或监事。这样,通过金融联系、资本交织和人事结合三种主要形式,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溶合起来,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产生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金融资本的人格化,是一小撮掌握金融资本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资本是处于其他一切资本形态之上的垄断资本。它到处奉行的原则是垄断一切,独霸一切,统治一切。这一特性集中地由金融寡头表现出来。金融寡头控制了巨大的银行和工矿、贸易、交通运输等许多部门的垄断企业。它还通过创办企业、垄断土地和矿产资源、发行有价证券和办理公债并进行投机等等,扩大他们的势力,加强垄断统治,攫取巨额利润和投机暴利,向整个社会征收贡税。以至于金融寡头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方面的最高主宰,无冕之皇。)但正如由于垄断的发展而引起的生产社会化一样,金融资本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银行作用的扩大也丝毫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必须立即剥夺大银行,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为无产阶级新生政权建立可靠的经济基础。否则,无产阶级夺取的政权就有得而复失的危险。恩格斯在总结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丧失政权的教训时指出:“最令人难解的,自然是公社对法兰西银行所表示的那种不敢触犯的敬畏心情。这也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巴黎公社建立后,无产阶级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30多亿法郎以上的财产,结果,变成了大资产阶级用于镇压巴黎公社的反革命军费。这是巴黎公社失败的严重教训之一。

 

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列宁进一步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分析了银行在帝国主义时期的新作用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后,在许多著作中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观点,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银行国有化的计划,并明确指出:“大银行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国家机关’” “没有大银行,社会主义是不能实现的。”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坚决地没收了资产阶级的银行,并建立了苏维埃国家银行,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这是苏维埃国家战胜国内白匪叛乱和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条件。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当时我们党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就提出了银行国有化政策,并建立了自己的银行,发行了自己的货币。毛主席指出:“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1948年底,就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人民币,建立了新中国统一的银行货币制度。全国解放后,立即没收了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国家银行,处理了帝国主义在华的银行,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银行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很短时期内就建成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银行体系。在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物价、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银行通过动员闲置资金,集中信贷管理,组织非现金结算以及调节货币流通等职能,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保证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进行。

 

编辑:红星闪闪

来源:工农兵大道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7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