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修正主义的羊皮”

文/海带粥

 

有时候我们在网络和课本上,经常会看到“修正主义”这个词。但对许多青年而言,它往往是一个抽象、遥远甚至历史性的概念,似乎只属于上个世纪的苏联或欧洲工人运动。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修正主义不是过时的名词,而是一种在当代依然活跃的思潮。它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渗透与篡改。它往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现代化”“改革”“稳定”为名,逐步侵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让人们渐渐忘记阶级斗争与劳动价值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靠“优化”与“调和”是解决不了的,只能通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化来根本改变。而修正主义则试图用“改良”来解决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否认无产阶级专政,否认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阶级本身。

 

经典的修正主义者,比如伯恩施坦,曾公开主张“目的无所谓,运动即一切”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他不再在乎最终是否实现社会主义,只要过程看起来像似在“改革”;而现代修正主义者则更隐蔽——他们不再批判资产阶级,而是以“发展经济”来掩盖阶级矛盾,用GDP和效率压过工人权益,把社会主义异化为“市场经济的调控者”,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和平过渡”、“全民党”,放弃了阶级立场,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念软化为全民调和。脱离阶级基础的“和平发展论”使苏联逐步脱离了阶级基础,最终使苏联滑向官僚特权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后彻底解体。

如今,仍有些国家打着社会主义旗帜,但部分政策中,确实存在修正主义思潮的回潮。一方面是对资本的放任,一方面是对阶级矛盾的掩盖。虽然他们高举“共同富裕”,但实际中却常常以“效率优先”之名,牺牲社会公平、工人权益。

修正主义从未远去,它只是披上了新的语言外衣。现代的媒体普遍不再使用“剥削”、“阶级”、“斗争”等术语,而用“内卷”、“贫富差距”、“上岸难”来替代本质问题。鼓吹“机会平等”,用“努力就能成功”的话术遮蔽了生产资料占有上的阶级不平等。这使青年难以从根源理解问题,只能陷于个人奋斗与自我归因的陷阱。于是,越来越多青年相信“创业逆袭”“副业自由”,却无法看到资本积累背后的原始不义。这正是资产阶级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土壤中的渗透。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但现实中,修正主义式管理体制强调“效率”“KPI”,忽视劳动尊严与社会公平,导致工人、农民、教师、医护等群体的劳动被贬值,甚至遭遇系统性压榨。不再将人民解放史作为鲜活的现实,而将其博物馆化、节庆化,把阶级斗争的火焰熄灭在纪念碑上。

修正主义不是温和派,而是麻醉剂,最大危害不是“偏差”,而是麻痹人民群众的斗争意识,让劳动者误以为现存体制是可以“优化”的,而不是必须被推翻或根本改造的。它消解了人民的怒火,使一切社会矛盾都被“技术手段”和“市场调节”中和掉。

在这个复杂的时代,我们要学会用“剥削—被剥削”“统治—被统治”来分析身边的现象。深入底层、接触现实青年不应只停留在理论之中,更应走进工厂、乡村、平台工人群体之中。只有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社会矛盾。捍卫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不是“高科技+政府调控”,而在于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在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中获得尊严与幸福。我们要捍卫这一信仰,对任何形式的权贵资本主义应当保持清醒。

修正主义从不是“温和的选择”,而是通向阶级退化与社会异化的慢性毒药。它削弱群众的主体意识,让人对体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使真正的改革变成表面的修补。

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年而言,重要的不是盲从某种宏大叙事,也不是等待“精英”带来变革,而是从现实出发,重新认识社会矛盾的本质,重建团结与行动的能力。

我们要保持对现实的清醒,对权力与资本保持批判意识,扎根群众、关注劳动,推动那些看似微小但意义深远的改变。这不是口号,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重新理解社会主义理想的起点。

 

 

 

编辑:雁回锦书

来源:“海带粥”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9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