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沉默史》
文|林贤治
【编者按】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与国民党政府的专制制度相抗争,在经历被动沉默的时候,鲁迅的沉默依然具有反抗性。鲁迅既善守沉默,又不甘于沉默,直至发出战叫为止。
本文以自由主义的立场从“沉默”的角度阐释鲁迅的思想力量。鲁迅的无声也是一种声音。作为思想资源,这种抗争范式对当代社会中被压迫阶级的主体性觉醒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但与此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仍需保持批判性视角,警惕将其思想本质化,而应置于特定历史场域中辩证审视其阶级立场的复杂性。
沉默不只是声音的缺失。
——[法]阿兰·科尔班
沉默有史。
法国表征史学家阿兰·科尔班就著有一部《沉默史》。不同于传统史家的是,科尔班唯从现实中摄取某个象征性物象,比如钟声、海水、树木、身体等,敷以博杂的知识、引文,此即他搜集到的“史料”。《沉默史》也一样,准备的是一场美学的盛宴,人们在其间赏读沉默时,易于感知历史的真实、浩瀚与幽微。
书的体量不大,依次介绍了发生在多个场域,如乡村、城市、居所、大自然、宗教仪式、性爱、绘画艺术的沉默。科尔班解析沉默的内涵和形式,构造、准则和策略,包括习得及实现的方式等;而所有这些,大体上有着个体的指向,即讲说主体的沉默,而不是环境的沉默。他的意图很清楚,就是通过了解沉默,学会沉默,以成为自我。忽略历史现场普遍的沉默、政治社会的沉默,作为一部史著,应当是有缺陷的。
《沉默史》 阿兰·科尔班 著
对于沉默,鲁迅一直予以高度的关注,体会甚深。他的观察与研究,完全结合了他的人生经验,不但有着明澈的省思,而且由于灌注了一个思想战士的激情而富含启示的力量。他有一个演讲,题目叫《无声的中国》,换个说法,其实就是沉默的中国。一部《鲁迅全集》,从文明批评到社会批评,其中承续的也就是一部沉默史。在关于沉默的叙事中,他激活许多被弱化、被扭曲、被压抑和被淹没的声音,使我们有了重新倾听的可能。
鲁迅少时家道中落,一度沦为“乞食者”,在困顿中学会忍隐,结果选择走异乡,逃异地,寻找异样的人。留学日本仙台时,发生“幻灯事件”,面对同胞愚妄的欢呼,他沉默以对,直到返回东京,弃医从文,爆发般地发出反抗挑战之声。回国后,他迎来辛亥革命,但很快希望破灭,只好“装死”。在教育部任佥事期间,袁世凯复辟称帝,当天他到邮局给自己寄了一封信,意在保留一个特别的纪念邮戳,自己扮演了一出哑剧。他后来写道:
约翰·穆勒说: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
而他竟不知道共和使人们变成沉默。
《新青年》草创期间,编辑钱玄同向他组稿,两人有过一段著名的关于“铁屋子”的讨论。接着,他发表了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沉默之后的第一声“呐喊”,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打破千年古国的沉默。这时,鲁迅成了公认的“青年叛徒的首领”。他不断鼓动青年,说要“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然而,他很快发现,“青年们很平安”,于是荷戟彷徨,直到女师大风潮骤起,“三一八”惨案发生。他卷进了学潮,在学生和群众遭到枪杀的时刻,他称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写下一组充满复仇情绪的杂文: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
为此,鲁迅遭到通缉,及后南下“革命策源地”广州。他密切注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行动,欢呼“大炮的声音”;想不到国民党“清党”,一场“血的游戏”使他目瞪口呆。他抱着梦幻而来,又抱着梦幻而去,从此定居上海。
在上海,他变得更为激进,接连加入中国自由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民权保障同盟。面对强大的“党国”,他一面继续单兵作战,一面试图通过联系不同的团队发声。他战斗的意向十分明确,然而,暗箭从后方来,乃不得不“横站”着作战。戏剧性的是,他呼啸着前进,却在青年“战友”的攻击面前沉默了。他自比受伤的野兽,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最多呻吟几声。然而,他的隐默是有限度的。虽然他说过“最高的蔑视是无言”,临到后来,终于怒斥“手执皮鞭”“自以为在革命的大人物”,与之公开决裂了。
鲁迅的最后十年,恰好是西方学者称说国民党执政的“黄金十年”。可是,他并没有在中国社会中发现“黄金”。这些学者建立在统计学上的“经济繁荣”,在他那里,根本不能成为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事实上,他揭露了革命新贵在经济上对人民的盘剥,致使普遍贫困,尤其在底层。他抨击的首要对象,始终是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国民党不容许第二党的存在,实行“一党专政”,制造大量政治犯和思想犯,特务潜行,告密成风,监狱林立,把全社会投入极度的恐怖之中。继中央政府成立后不久,即建立书报审查制度,公然禁止人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至三十年代,手段之恶、辣、绵密达于极点。对此,鲁迅描述说:“他们的嘴就是法律,无理可说。所以凡是较进步的期刊,较有骨气的编辑,都非常困苦。”又说:“对出版的压迫实在厉害,而且得有定规,一切悉听检查官的尊意,乱七八糟,简直无法忍受。”至于他本人,不问而知难逃文网,他说:“最近我的一切作品,不问新旧全被秘密禁止,在邮局里没收了。好像打算把我全家饿死。”他搞地下出版,“奴隶丛书”三种就是地下出版物。他在《八月的乡村》序文中写道:
人民在欺骗和压制之下,失了力量,哑了声音,至多也不过有几句民谣。“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就是秦始皇隋炀帝,他会自承无道么?百姓就只好永远箝口结舌,相率被杀,被奴。这情形一直继续下来,谁也忘记了开口,但也许不能开口。
鲁迅为“奴隶丛书”《八月的乡村》作序
鲁迅从来不曾像一些学者那样使用“公民”一词,而用“奴隶”取代。只要奴隶的身份一天不改变,就只能恪守沉默的本分,不许开口。所以,当《中学生》杂志征求对时局的意见时,鲁迅的回答是:“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
整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都在与国民党政府的文化专制制度相抗争。一方面,他直接暴露书报审查专横、丑恶、荒谬的现象,在文中列举个案,给删除的部分加上黑点或黑杠,或者在集子的后记里直接剪贴报刊的有关报道,党部或“审查会”查禁的文件,以及被查禁的作者和作品的清单,着意保留“党老爷的蹄痕”;另一方面,他着手做“挖祖坟”的工作,揭示中国古代帝王,尤其是雍正、乾隆——如今电视剧中的“好皇帝”——禁毁删改古书的种种罪证,把古今“文化暗杀政策”勾连起来,以见流毒的深远。
鲁迅作《夜颂》,自称是爱夜的。他说:“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他讲述经验说:“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见了酷烈的沉默,就应该留心了;见有什么像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驰,就更应该留心了:这在豫告‘真的愤怒’将要到来。”黑暗中的异象,乃是社会怨愤的积聚所致;所见的毒蛇和怨鬼,其实就是徘徊不去的革命的幽灵。而沉默,此时比声音还要可怕;沉默越酷烈,越是富于颠覆的力量。
鲁迅说:“政治家最不喜欢人家反抗他的意见,最不喜欢人家要想,要开口。”专制统治者更不待言,总是要求沉默、命令沉默、制造沉默、加强沉默、监督沉默。法国政治家夏多布里昂,便将东方描述为一种巨大且荒芜的、来源于专制主义的“宫廷的沉默”。即使要打破沉默,也是让社会充斥着一种声音:神谕般的声音、赞颂的声音、狂热的声音,并且要求每一个人屈从于这声音,从而成为整体的一部分。
《沉默史》写到历史上最早有两种沉默:宗教中创世的沉默,以及创造物因对圣言焦虑的等待而出现漫长而庄严的沉默。说到俗世的沉默,书中引用马克思·皮卡德的话,同样概括为两种,即“沉默中不只有有益、令人愉悦的沉默,也有出现于这沉默深处的黑暗、凶恶、可怖及敌对的因素,那是地狱、恶魔式的”。鲁迅似乎从来不曾经验过愉快的沉默,沉默对他而言只有一种,就是被动的沉默,具有压迫性和敌对性。特别在早期,他的沉默是带毁灭性的。他说“萧条”,说“寂寞”,说“平安”,说的都是沉默:“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这沉默是黑暗、虚无、绝望的产物。袁世凯复辟前后,鲁迅经受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在崛起的社会运动中完成自我救赎,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存哲学。他说:“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不是因希望而反抗,而是在绝望中反抗,勇气来源于绝望。承认绝望的实存性、恒在性,随之而起的反抗必然是韧长的、不妥协的。
最能体现鲁迅的反抗绝望的哲学的,当是《过客》。过客不断地走,只为“前面的声音”催促他,使他息不下,但道路的去处只有坟。这里展开的,正是沉默与声音的对峙。
鲁迅成了彻底的反抗者。他曾经自白说:“我喜欢寂寞,又憎恶寂寞。”其实对待沉默也如此:既喜欢,又憎恶。所谓“喜欢”,是因为他把寂寞和沉默看作命运的一部分,乃至全部。对于这命运,他不但不加拒绝,反而坦然接受,甚至热烈拥抱,恰如他比喻说的赫尔库来斯紧抱巨人安太乌斯一样,因为要折断对方的肋骨。“喜欢”,正是他说的“爱对头”。爱与憎,在他那里是一体的。他可以安于沉默、善守沉默;但是又不甘于沉默、反抗沉默,直至发出战叫为止。
《鲁迅全集》中有关沉默的记述,几乎都是属于政治的,与“无声的中国”有关。作为一名思想启蒙战士,他有他的孤独、寂寞,有他个人的沉默;事实上,他是同“沉默的大多数”呼吸生活在一起的。正如他所说的:“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中国的命运确实使他常常陷于沉默,然而,在与沉默的搏战中,他乃获得一种确信:“新的生命就会在这苦痛的沉默里萌芽。”从大清帝国到国民党的“党国”,鲁迅经历得太多了。他看来看去,黑暗与沉默到底不足惧,借此他反而看到了专制政权灭亡的先兆。在他继踵一众“摩罗诗人”,援引“新声”以破中国政治萧条、天地闭合的现状之后,仅仅四年,清政府覆亡。当北洋政府劫夺革命的果实,敌视民主共和且把民国重新推回黑暗的时刻,他预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出三年,即为南京国民政府所取代。然而,他所面临的同样是一个独裁政府,而且压迫越来越甚。这时,他毫不退缩,宣称用笔对付手枪,与之缠斗至死。死前,在震耳欲聋的沉默中,他赋诗道:“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声的中国》,花城出版社出版
收录鲁迅与声音有关的杂文
在鲁迅笔下,中国现代史出现了“沉默螺旋”:沉默,爆发;沉默,爆发;沉默,爆发……没有永久的沉默。及至晚年,鲁迅已经能够很有把握地看待沉默史的走向了。他自信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
科尔班的《沉默史》有一个“尾奏”,题为“沉默的悲剧”。书中列举了从上帝到他的子民,从宗教家到作家和诗人的沉默,描述了沉默的存在所带来的灵魂的重担,以及一系列的恐惧和痛苦。而鲁迅的沉默,以及他的沉默观,是明显高出于悲剧之上的。
编辑:雁回锦书
来源:《随笔》2025年第2期
-
人境院举办2025读书写作夏令营启事
넶340 2025-05-15 -
我们为信仰而来——“五一”相遇阳和平
넶256 2025-05-04 -
劳动节专辑⒁|牛肥马壮举办明天不上班——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网络文艺晚会
넶221 2025-05-03 -
预告|人境讲坛:《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目的——《共产党宣言》导读之一
넶109 2025-05-02
-
戈邓对话透视
넶14563 2024-08-07 -
邓小平80年代在中央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
넶11463 2024-09-13 -
【钩沉】关于“一生干了两件大事”的说法
他们不明白,如果不在上层建筑包括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继续进行斗私批修的社会主义革命,任由资产阶级思想泛滥,党内一小部分领导人会蜕化变质,形成特殊利益集团,成为新的资产阶级。
넶8625 2024-06-21 -
-
魏巍:论毛泽东晚年
넶4559 2024-08-27 -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넶4015 2025-01-07 -
刘继明:漫谈“革命文化”
넶3667 2024-08-21 -
红贝访谈|纪念魏巍:反对修正主义民族主义
넶3399 2024-08-24 -
评《望子成龙》:梦想在前,悬崖在后:谁为工人们“重头再来”埋单?
넶3398 2024-11-15 -
李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一条彻底回归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넶2468 2024-08-04
-
-
鲁迅与《沉默史》
넶62 2025-05-21 -
让平等思想照耀中国——读《西行漫记》|征文选登(20)
넶38 2025-05-21 -
学阀之外,还有科阀、画阀在悄悄垄断中国的社会资源
提起“学阀”二字,中国人并不陌生。这些披着知识外衣的掌权人士,坐拥资源、卡脖认证、批钱批项目,活得那叫一个滋润,似乎有学历就能封侯拜相。
넶119 2025-05-21 -
高尔基:《母亲》第十九章〖五一节演讲〗
넶11 2025-05-21 -
-
-
劳动节专辑⒁|牛肥马壮举办明天不上班——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网络文艺晚会
넶221 2025-05-03 -
劳动节专辑⑩|当劳动节的红旗沦为特权阶层的遮羞布:从“肖董事件”看阶级固化之殇
넶191 2025-05-02 -
-
-
对《抨击南街村,既不道德,也缺乏理性》一文的回应
넶356 2024-11-16 -
南街村是“共产主义社区”吗?(下)
넶251 2024-11-16 -
南街村实地考察探析
本次参与讨论争鸣的包括左轮、雷骏和该文作者在内,都是向往真社的群众。因此本号希望对南街村的讨论不要简单贴标签对立为所谓的“抨击”或悍卫,而是应回归到对客观现实和未来方向的准确把握与思考上来。
넶235 2024-11-12
-
-
【理论与争鸣回顾】一场精彩的辩论:“纯左”VS“民左”
日前,在某微信群发生了一场颇为激烈的争论,主要围绕近期在泛左翼阵容引起关注的“民左”之争展开,双方针锋相对,火药味甚浓,但除个别涉嫌人身攻击外,总体是理性的,充分表达了各自的立场。现整理出来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넶435 2024-11-14 -
-
【理论与争鸣回顾】刘继明:“民左之争”与左翼的困境——答滠水农夫和赤浪青年
文|刘继明
【刘继明按:因忙于长篇写作,近期很少上网。狂飚网的同志来微信说,“关于民左的争论已...넶532 2024-11-14
-
-
-
人境讲坛(17)|”人性自私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넶133 2025-03-31 -
人境讲坛(16)|马克思恩格斯对亚当·斯密人性论的批判
넶82 2025-03-11
-
【新潘晓来信】血脉并不会像火一样灼灼燃烧,只有信仰可以燃烧
넶140 2025-01-17 -
【新潘晓来信】一位教培从业青年:无奈的人生啊,怎么越走越窄
넶119 2025-01-15 -
【新潘晓来信】一名失业青年的牢骚
넶188 2025-01-10 -
“新潘晓来信”征稿(第二期)
넶154 2024-12-23
-
完整准确地理解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 与李陀先生商榷
넶241 2024-08-06 -
李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一条彻底回归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넶2468 2024-08-04 -
-
躲在唯心主义历史观小楼里的李陀
李陀先生应该感同身受。大概“不完整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复杂性”在李陀那里也发挥着“二重性的直观”的作用,这些概念游戏可以帮助李陀继续躲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小楼里,让他感到安全、自在、和谐。
넶1063 2024-07-24
-
无产阶级革命和所谓“左圈”人士(七)
넶224 2025-05-13 -
无产阶级革命和所谓“左圈”人士(六)
넶201 2025-05-12 -
无产阶级革命和所谓“左圈”人士(五)
넶150 202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