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青年给你讲讲经济通缩的现实

文|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金融青年

 

  今天的中国,正悄无声息地陷入一种看不见的危机——通货紧缩。物价不涨,甚至持续下跌,商家关门,工人失业,工资下降,年轻人“不敢消费、不敢结婚、不敢生病”,整个社会像被什么东西“冻住”了。这种萧条的背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问:通缩仅仅是一个“周期性波动”吗?仅仅是“疫情后复苏不稳”吗?不,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矛盾的一次暴露,是我们所走的这条“资本逻辑主导的发展道路”的必然后果。

 

 

一、什么是通缩?不是简单的物价下跌

 

通缩,指的是社会总需求持续不足,导致物价普遍下跌,经济活动收缩。和通胀(物价上涨)不同,通缩并不是“百姓负担减轻”那么简单。相反,它通常伴随着企业利润下滑、投资意愿下降、产能过剩、就业困难、工资下滑甚至债务违约,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种种迹象:工厂倒闭潮、电商打骨折价却仍无人问津、房价止不住地跌、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一切,难道不是资本在寻找利润无门时疯狂“抽身”的结果?难道不是社会分配极端不公、底层人民被剥夺了消费能力的结果?资本不再扩张,而人民无力消费,整个经济自然就陷入了冰冷的停滞。

 

 

二、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必然走向通缩

 

 

要理解通缩,不能只看银行利率和政府刺激政策,而要从制度逻辑本身去看。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是满足人的需要,而是获取利润。为了利润,资本不断投入生产,压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规模。然而,这种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机制,在早期会带来“增长”,但迟早会遇到两个致命的障碍:

 

1.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

2.资本为了利润,拼命扩张产能,却无力保证工人有购买力去消费这些商品。因为资本通过压低工资来榨取利润,工人的收入始终赶不上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结果就是:商品堆满仓库,工人没钱买,企业只好停产裁员,经济进一步收缩。

  1. 资本集中与垄断导致结构性萧条
    资本竞争最终导致垄断,大企业吃掉小企业,垄断资本操控市场,压缩劳动者和中小企业的空间。在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多的行业出现“强者恒强,赢家通吃”的局面,劳动者的议价能力极低,收入增长停滞,社会财富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这种分配的不公进一步加剧了消费的萎缩。

 

这种自相矛盾的结构,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注定在繁荣之后走向危机,危机之后再靠债务、投机、泡沫暂时刺激,然后再次陷入危机。通缩正是这一周期中的一个环节,是泡沫之后的回冷,是繁荣神话破灭后的冷酷现实。

 

 

三、中国的通缩,不是偶然,而是道路的结果

 

 

很多人以为中国经济今天的问题,是因为疫情,是因为外部冲击,是因为政策执行不到位。但这些只是表面,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资本为核心”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在初期带来了表面繁荣,却也逐渐种下了不平等、剥削和经济危机的种子。

 

  1. 房地产的掠夺性扩张
    房地产长期作为地方财政和资本获利的工具,推高了房价,掏空了人民的口袋。一套房要几十年工资,年轻人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房地产商靠投机致富,而无数普通人却背上了巨债。当房价无法再涨、炒房资金逃离时,整个行业失速,带动上下游数十个行业进入冰封期,这正是通缩爆发的重要导火索。

  2. 金融资本吞噬实业
    实体经济利润越来越低,而金融市场成为资本的游乐场。基金、股市、债券、互联网金融……都是在钱生钱。在这个过程中,资本越来越脱离生产,转向纯粹的投机,留下的是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就业市场冷清。

  3. 平台经济与“零工制”的剥削新形式
    当工厂里的劳动者变成了骑手、主播、外卖员,看似“灵活就业”,实则是资本对劳动的新一轮剥削。在这种模式下,劳动者没有稳定工作、没有社保、没有未来,无法做长期消费和生活规划。劳动不再是一种社会保障,而成了一种彻底的不稳定生存手段,社会信心瓦解,消费动力枯竭。

  4. 公共服务市场化,进一步压榨底层
    医疗、教育、养老不断市场化,让普通人把能消费的钱都用在了“保命”“保孩子”上,其他消费自然被压缩。而市场化的公共服务,不仅没有提高效率,反而推高了生活成本,进一步压缩了内需空间。

 

这些变化并非偶然,而是资本主义逻辑内在展开的必然。我们越是依赖资本扩张、市场驱动、利润导向的发展路径,越是会陷入周期性危机的泥潭。

 

 

四、我们不能靠“修修补补”渡过危机

 

 

面对通缩,有人寄希望于“放水”——印钱刺激消费;有人期待于“鼓励消费”——让大家多买点、多花点;也有人主张通过“大项目”“新基建”来拉动投资。但这不过是用更多的资本逻辑去堵资本逻辑本身的漏洞,是饮鸩止渴。

通缩的问题不是钱不够,而是社会财富严重失衡;不是人不消费,而是没钱、没信心去消费;不是市场出错,而是这个以利润为导向的制度出了根本问题。

 

要从根本上走出通缩、走出危机,必须从体制逻辑上转向:

  • 发展要以人民的福祉为中心,而不是资本的回报;

  • 收入分配必须向劳动者倾斜,而不是向资本集中;

  • 公共服务要真正回归公益本质,而不是让资本牟利;

  • 经济结构必须由逐利逻辑转向满足社会需要的逻辑;

  • 要恢复工人阶级组织化力量,真正参与经济决策。

 

简言之,不能再走资本主导的老路,而要重新探索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道路——也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方向。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经济技术难题,而是一条历史岔路口。要么继续沉沦在资本主义危机的循环中,被市场和利润裹挟前行;要么直面问题,走出一条真正为人民服务、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的新路。

 

 

五、历史的回响:从1930年代大萧条看今天

 

 

上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同样陷入了一场巨大的通缩与萧条危机。美国股市崩盘,银行倒闭,工人失业,民众流离失所。那个时候的美国也试图通过各种政策干预,但始终未能真正解决问题,直到战争开启“重建”,才暂时脱离了困境。

今天的通缩危机,不仅是经济的冷却,更是社会信任的崩塌,是人们对未来彻底失去了希望。这种情况在过去,是无数次工人运动、社会运动爆发的土壤。因为通缩不只是“物价下跌”那么简单,它意味着社会的血液在凝固,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生命在失速。

我们该如何回应?不能再把危机“合理化”,不能再用“政策微调”去自欺欺人。而是要揭示真相,动员人民,推动变革。

 

 

六、走出通缩的唯一出路,是走出资本主义

 

 

我们必须再一次思考:到底是谁在主导经济运行?谁在控制财富的分配?谁在决定生产的目的?

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它是一个有开端、也必将有终点的历史阶段。它已经给世界带来了足够的灾难:周期性危机、贫富极化、社会不安、环境破坏和人类异化。今天的通缩,只是这场大病的一个征兆,是积劳成疾的结果。

而我们只有越过资本主义的篱笆,才能真正走向另一个可能:一个由人民掌握生产资料、由全体劳动者共同决策发展方向的社会,一个生产是为了人的幸福,而不是资本利润的社会。

这是艰难的,但别无选择。

 

编辑:鑫航

发布时间:2025年6月6日
收藏
0/400

全部评论 (0)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专题】"关于社保的讨论"

提示

成功加入收藏夹!
收藏夹内共有 0 篇文章, 0 个产品

提示

你已收藏了该文章!
    • 法律顾问

    • 吴勇律师
    • 徐阳律师
    • 服务时间

    •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 《人境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