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实际的教育,亟需一场革命
文/新青年1966
1
又到一年高考,考场旁挤满了人。里面的人眉头紧锁,如临深渊,外面的人牵肠挂肚,翘首以盼,连警戒的警察都是神情肃穆,让这炎炎夏日,多了一片寒凉。
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教育是统治阶级推行自身意志的一种方式,是用统治阶级立场和价值观塑造下一代人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重要的手段。枪杆子要有,笔杆子也不能少,而学校教育是笔杆子发挥的主要场所。
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科举制和八股文考察内容除了一些策论、法律、数学等自己可以利用的内容外,思想考察核心主要是从儒学等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典籍中找寻。对于一些包含农民起义、造反等内容的书籍,则一律污蔑为反书、禁书、黑书等,加以各种唾弃和污蔑。
科举制所说的公平,只是相对于有条件读书的地主阶级家庭子女,对于大部分贫穷的农民家庭,供养子女读书花费甚大,这造成了古代农民文盲比例奇高。当然这里面还有提前贿赂考官和替考,或是靠着世袭、举荐、捐纳等轻松直达官场。
工业革命后,很多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读书的成本下降,使得很多的工人、农民的子弟进入学校,有些成为大学教授、高官,或是企业老板,这使得不少人相信教育是公平的,读书改变命运等口号,这实在是巨大的谎言。
列宁在揭露旧有的沙俄教育的实质时指出:
“整个旧学校都浸透了阶级精神,只让资产阶级的子女学到知识。……工农的年轻一代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受教育,倒不如说是受资产阶级的奴化。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
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并不是把工人教育为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劳动者,而是为资本家赚钱打工的机器。权贵的子女在学校师资、课后补习等资源上优渥,有些或者干脆拍拍屁股远离国内,去国外上学,一年所需花费,远非普通工人难以承担,更不论说有些背景深厚的子女,懒于读书,花钱或是展现祖辈各种“神通”,轻松读博,工农与资产阶级的子女在教育条件上有着巨大的鸿沟,对于往后人生道路差距更是悬殊,这是被大家所熟悉的事情。
2
50多年前,也就是1973年,也是一位高考生,面对不公平的考察方式,愤然在考卷写了一封信向上级领导控诉委屈,这个名字很多人都听过,他叫张铁生。
这封信引起当时的辽宁省委高度重视,在二十天后发表在当时的《辽宁日报》上,随后又在《人民日报》等报纸全国发布,此信更是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信全文点这里“白卷”张铁生,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
同样是“白卷”,2008年也有三个人交了白卷。考生徐孟南和吉剑在高考考卷上写下了自己的高考改革方案,明确希望得零分。他们在高考试卷上写了什么改革方案或见解,我们不得而知。可知的是前者后来后悔,又重新参加高考,后者则是坦言:“那是我给自己挖的一个坑,但我一直在努力把这个坑填上。”
三十多年,历尽沧桑,同样的行为,得到了不同的待遇,值得思考。张铁生能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离不开当时的大环境。
3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旧教育和旧观念根深蒂固,不能短时间清除和改变。部分官员子女因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自身权力背景,可以较轻松的进入大学深造,而对于条件艰苦的广大中国农村,老师、教材、桌椅板凳等短缺,继续实行着旧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把工人和农民的孩子排除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如果任其发展,权贵的子女垄断高等教育,工人阶级儿女无缘大学,假以时日,反攻倒算,资本家再次吃香,那先烈流血牺牲建立的新中国、新社会、新制度必然断送,劳动者的苦日子不远就要快速到来。
毛主席等一批真正的革命者对这样的教育制度很不满,多次批评。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劳动。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
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
1968年,《人民日报》刊载《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提出学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主席亲自加写编者语,“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不久,旧教育通过高考上大学的方式被“群众推荐、组织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逐步取代。知识青年下乡,更是推动了广大农村地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惠及工农阶级。
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每天学生就是坐在那里,像工厂灌鸭子,学生不只身心俱疲,除了少数人,剩下的不是书呆子,就是病秧子。学制不缩短,教育不革命,国家怎么会有前途,打工人怎么能有出路?
结尾
当今的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产值的国家,专任教师人数多达1900万,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历年之最,高达1335万人,去年毕业的大学生更是达1200多万,这样如此庞大的青年群体,在大学校园里又有多少培养为与工人阶级为伍、有一定解决现实生产问题的能力的人呢?
所学脱离实际,不少老师只会对着陈旧又空洞的ppt读,实在让人失去兴趣,学生也在学校的高压下,两耳不闻身边事,一心只扑高考分。当所求与实际不符,轻则抱怨抑郁,重则轻生,这类事情实在不少。教育要革命,这不是遥远的将来,而是早已是时代大势发展的必然,今日亟需一场革命,洗荡这害人的旧教育!
编辑:红日欲出
-
网评组周例会纪要(二)
넶112 2025-07-15 -
-
从红色经典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我最喜爱的一部红色文学经典”征文大赛获奖作品述评
넶57 2025-07-14 -
将红色经典和革命文化永远传承下去——写在人境网上线一周年之际
넶154 2025-07-01
-
戈邓对话透视
넶15295 2024-08-07 -
邓小平80年代在中央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
넶12179 2024-09-13 -
【钩沉】关于“一生干了两件大事”的说法
他们不明白,如果不在上层建筑包括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继续进行斗私批修的社会主义革命,任由资产阶级思想泛滥,党内一小部分领导人会蜕化变质,形成特殊利益集团,成为新的资产阶级。
넶8980 2024-06-21 -
清华博士后何赵祥睿之殇:以死明志背后的惊人真相!
넶8770 2025-05-29 -
-
魏巍:论毛泽东晚年
넶4785 2024-08-27 -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넶4215 2025-01-07 -
刘继明:漫谈“革命文化”
넶3786 2024-08-21 -
红贝访谈|纪念魏巍:反对修正主义民族主义
넶3688 2024-08-24 -
评《望子成龙》:梦想在前,悬崖在后:谁为工人们“重头再来”埋单?
넶3667 2024-11-15
-
-
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第四章 〖“400号”〗
넶3 2025-07-17 -
年年花发照天红——参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有感
넶5 2025-07-17 -
-
-
从大同环卫工,聊聊“国格”
넶14 2025-07-17
-
无产阶级革命和所谓“左圈”人士(七)
넶528 2025-05-13 -
无产阶级革命和所谓“左圈”人士(六)
넶287 2025-05-12 -
无产阶级革命和所谓“左圈”人士(五)
넶236 2025-05-11
-
-
对《抨击南街村,既不道德,也缺乏理性》一文的回应
넶440 2024-11-16 -
南街村是“共产主义社区”吗?(下)
넶386 2024-11-16 -
南街村实地考察探析
本次参与讨论争鸣的包括左轮、雷骏和该文作者在内,都是向往真社的群众。因此本号希望对南街村的讨论不要简单贴标签对立为所谓的“抨击”或悍卫,而是应回归到对客观现实和未来方向的准确把握与思考上来。
넶284 2024-11-12
-
-
【理论与争鸣回顾】一场精彩的辩论:“纯左”VS“民左”
日前,在某微信群发生了一场颇为激烈的争论,主要围绕近期在泛左翼阵容引起关注的“民左”之争展开,双方针锋相对,火药味甚浓,但除个别涉嫌人身攻击外,总体是理性的,充分表达了各自的立场。现整理出来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넶496 2024-11-14 -
-
【理论与争鸣回顾】刘继明:“民左之争”与左翼的困境——答滠水农夫和赤浪青年
文|刘继明
【刘继明按:因忙于长篇写作,近期很少上网。狂飚网的同志来微信说,“关于民左的争论已...넶603 2024-11-14
-
-
-
人境讲坛(17)|”人性自私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넶214 2025-03-31 -
人境讲坛(16)|马克思恩格斯对亚当·斯密人性论的批判
넶113 2025-03-11
-
【新潘晓来信】血脉并不会像火一样灼灼燃烧,只有信仰可以燃烧
넶203 2025-01-17 -
【新潘晓来信】一位教培从业青年:无奈的人生啊,怎么越走越窄
넶162 2025-01-15 -
【新潘晓来信】一名失业青年的牢骚
넶231 2025-01-10 -
“新潘晓来信”征稿(第二期)
넶184 2024-12-23
-
完整准确地理解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 与李陀先生商榷
넶384 2024-08-06 -
李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一条彻底回归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넶2623 2024-08-04 -
-
躲在唯心主义历史观小楼里的李陀
李陀先生应该感同身受。大概“不完整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复杂性”在李陀那里也发挥着“二重性的直观”的作用,这些概念游戏可以帮助李陀继续躲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小楼里,让他感到安全、自在、和谐。
넶1090 2024-07-24
-
木棉知道答案——三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征文选登②
넶107 2025-04-01 -
《红旗谱》:从家庭分歧到信仰的共鸣|征文选登⑤
넶91 2025-04-18 -
清官难断家务事——读《三里湾》|征文选登⑥
넶50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