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生就业率崩了?

 

 

文/津津我论

 

如果你最近刷过知乎、抖音或者B站的热门榜,你一定见过类似的话:

“连专硕都找不到工作了。”

“考上了研究生,还不如去送外卖。”

“我的简历投了200份,只有3个面试。”

打开微博热搜,全是#应届生就业难#、#Offer=0#、#简历0回复#这样的词条。没有渲染,没有夸张,只是一个庞大群体的共同现实。

2025年的大学生,站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上:他们比任何一届更“内卷”,文凭更高、技能更杂、简历更精美,但就业却更困难了。

这不是一个个体运气差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变化正在显现的信号。

社会视角:岗位结构与学历结构的错位

根据今年人社部发布的数据,2025年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1222万人,创历史新高。而同期,社会新增岗位数量却增幅有限,根本支撑不起这么多学生所需的岗位,尤其在传统的互联网、房地产、教育培训等行业出现了负增长。

不难发现,一方面是好岗位无人达到要求,另一方面,低端的岗位则是无人应聘。

这导致“岗位和人之间的gap”越拉越大。

更关键的是,很多用人单位在减少“应届岗位”,偏向于招有经验的“即战力”。而应届生,即使是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也往往被归类为“风险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的群体。

现实是残酷的:岗位没变多,但找工作的人多了,而且“老板更挑剔了”。

学历贬值下的“集体高攀”

曾经,“本科即就业”,是一种正常的路径,笔者毕业的时候虽然人数也多,但却没有如今这么难以找工作。

如今,“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已成学生和家长的共识。越来越多学生选择考研、出国、二战,试图以更高学历突破“就业困境”。

但研究生不再是稀缺品,硕士生比本科生还多的专业比比皆是,当我们在求职的时候,尤其在人文学科、教育学、金融管理等热门赛道上,内卷程度堪比高考二战。

学历上升了,岗位没有扩容,反而让很多人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硕士生不愿做本科生的工作,但企业只愿开本科的工资。

这就是一种“结构性错位”:大家都上楼了,但电梯却卡住了。

家庭视角:父母焦虑的真实与失控

一位家长在采访中说:“孩子读了985,还找不到工作,我真是不知道我们这几十年努力是为了什么。”

他们一直相信“好好读书有好工作”的逻辑,但现实却一次次挑战这个旧叙事。

有的家长选择掏钱供孩子“继续读书”,希望避开就业高峰;有的家长直接为孩子托关系安排“临时工”,先缓解就业焦虑;还有的家庭,开始陷入代际撕裂——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降薪求职”,孩子也无法认同父母的“稳定思维”。

就业难,其实击穿的是一家人的底层信念。

为什么他们不愿招应届生?

企业也有话说。

在《2025中国企业用人趋势调研》中,近70%的中小企业表示,“招聘应届生性价比太低”。

原因主要有三点:

上手慢:很多高校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脱节;

流动性强:刚毕业的员工稳定性差,频繁离职;

心气高:部分毕业生期望薪资与实际能力不匹配。

所以很多企业宁可“外包”,也不愿“培养”,最终让大学生变成了“就业链条中最弱的一环”。

这一代年轻人该怎么破局?从个体角度看,这一代毕业生其实更努力、更多元、更会自我营销。他们从大一开始就刷实习、学技能、做副业,有的甚至已经运营起自己的小红书账号、接接私单。

但努力不是万能钥匙。

在“学历不再决定命运”的现实下,他们需要的是更真实的路径规划、更长远的能力构建。

也许,暂时找不到一份理想工作不代表失败,关键是别被“崩了”的系统打垮心气。短期看,是就业难;长期看,是转型期的混乱与重建。

小津说:“2025大学生就业率崩了”这句话的背后,不是一种短期现象,而是系统性动荡的集中爆发。个体尤其是年轻人,正在最脆弱的时期承受多方压力。

 

 

编辑:红日欲出

发布时间:2025年6月22日
收藏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专题】"哇哈哈豪门遗产之争"

提示

成功加入收藏夹!
收藏夹内共有 0 篇文章, 0 个产品

提示

你已收藏了该文章!
    • 法律顾问

    • 吴勇律师
    • 徐阳律师
    • 服务时间

    •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 《人境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