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列宁同志的《国家与革命》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提出了两种集中制:“自觉的、民主的、无产阶级的集中制”和“资产阶级的、军阀的、官吏的集中制”;它们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政治组织原则,反映了无产阶级专政与资产阶级国家在本质上的区别。

1、阶级本质的对立

a.无产阶级集中制:是以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础,强调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政权由无产阶级通过民主方式组织起来,形成“多数人对少数人(剥削者)的专政”。 

自觉的:指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实践认识到自身历史使命,主动组织起来行使权力。

民主的:政权依托工农苏维埃等直接民主形式,强调群众参与和监督(如选举、罢免公职人员)。  

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形成统一意志,确保革命政权的高效运作和对资产阶级反抗的镇压。

b.资产阶级集中制:是服务于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以官僚、军队、警察等暴力机器为核心,通过自上而下的强制手段维护阶级统治。  

军阀的、官吏的:依赖职业化暴力机关和脱离群众的官僚体系,本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虚伪的民主:形式上可能保留议会制等民主外壳,但实质是资本权力的集中(如垄断财团控制国家机器)。

2、组织原则的差异

a. 无产阶级集中制:  

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通过广泛讨论和群众参与形成决策(民主),再通过纪律和行动统一贯彻(集中),如列宁所说的“民主集中制”。  

目标:最终消灭阶级和国家,向无阶级社会过渡。

b. 资产阶级集中制:  

权力集中于少数精英(资本家、官僚、军阀),民众被排除在实质决策之外。  

目标:永久化阶级压迫,维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历史过渡性关系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集中制是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后的替代物,二者是历史性替代关系。  

资产阶级集中制是旧社会的压迫工具,必须被“打碎”(如废除常备军、官僚特权);无产阶级集中制则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阶段)的必要形式,但因其民主性质而不同于旧国家的压迫性。

4、关键区别的总结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集中制:多数劳动者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集中制:少数剥削者专制

组织方式:

无产阶级集中制:自下而上民主参与,纪律服务于群众利益

资产阶级集中制:自上而下官僚控制,纪律服务于精英利益

历史角色:

无产阶级集中制:消灭阶级的工具,最终走向国家消亡

资产阶级集中制:维护阶级压迫的工具,固化国家暴力

5、现实意义

列宁的区分旨在揭露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本质,同时澄清无产阶级专政(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性:它是对多数人民主与对少数剥削者专政的结合。  

这一理论也批判了修正主义者(如考茨基)将资产阶级民主等同于“纯粹民主”的观点,强调无产阶级民主的更高形态。

简言之,两种集中制是阶级社会中对立的政治组织形式,无产阶级集中制通过革命取代资产阶级集中制,并最终推动国家权力的消亡。

 

编辑:红日欲出

来源:秋栀白桦公众号

收藏
发布时间:2025年4月23日
0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