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三国演义》(一)

原编按:《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尤其是它相关的影视作品,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笔者发现,绝大部分的观众在面对这部作品的时候,依旧是唯心史观占据主导位置,帝王将相成了他们追求,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恨不得自己作为一个角色扮演到里面去,这个绝对是不健康的,甚至长期以往,会有很不好的后果。笔者发现了这篇用唯物史观来评《三国演义》的文章,希望可以帮助我们一起清除一些唯心的认识,改造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全文比较长,所以分三段发出。

 

 

《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为人民所熟悉。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晋朝史学家陈寿把这段历史编成史书《三国志》,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补了许多材料。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也是一本写三国历史的史书。此后,有关三国的故事一直流传不断。从唐朝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以看到,当时已用三国人物作为笑谑的材料。宋、元时代,三国人物已由民间艺人带上讲台或舞台,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说三分”(即说三国故事)已是“说话”中的独立科目之一,并出现了专说“三分”的著名艺人。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故事的最早写定本,是元代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年)的新安虞氏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可能就是说话人的底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共分上中下三卷,从刘秀赏春、司马仲相断狱开篇;正文从桃园结义开始,以诸葛亮病死结束,长达八万多字,虽然叙写简率,但三国故事的始末已粗具梗概。金院本、元杂剧也常常搬演三国故事,现今存留的剧目就有四十多种,剧本有一、二十种。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就是在上述史书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写作者是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的说法,是符合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的实际情况的。
罗贯中的生平不见史传,据一些笔记记载知道,罗贯中名本,贯中是他的字,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另外还有东原、武林、庐陵等不同说法);生活在元末明初,大约在1330到1400年期间。他所写的小说很多,相传有数十种,现在留存的,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和《三遂平妖传》等。他亦能词曲。所作的杂剧,现在知道的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种。从罗贯中所写几种小说的思想倾向看,他推“忠”“义”,主张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罗贯中一定程度上看到农民起义的某种社会因素,但他所持的态度是错误的,他从根本上否定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他这种政治主张和阶级立场,不仅表现在《三国演义》里,在《隋唐志传》和《三遂平妖传》里也有明显反映。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的时代是元末明初,元封建王朝在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打击下,彻底崩溃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地主阶级篡夺了农民革命的果实,建立了朱明封建王朝。在农民夺权、地主反夺权的激烈的阶级斗争里,罗贯中的这种政治立场,与当时地主阶级进行反夺权的斗争是适应的,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现在可以见到的《三国演义》的最早本子,是明弘治甲寅(公元1494年)序、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百四十卷,分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至于这个刻本与罗贯中原本之间,内容上有无不同,现在没有资料可供说明。在这以后,《三国演义》刊本越来越多,仅明末的刊本,现在可见的就有二十多种,说明流传很广,但在内容上,几乎是大同小异。
清朝初年,毛纶(字声山)、毛宗岗(字序始)父子,假托“古本”,对《三国演义》重新加以修订,并逐回评论。他们在修订中,进一步突出以蜀汉为正统,明确指出,把曹魏定为正统是错误的,而采用朱熹在《通鉴纲目》里关于蜀汉是正统的说法,声称“余故折衷于紫阳《纲目》,而特于《演义》中附正之。”(《读<三国志>法》)其次,是推崇关羽,认为关羽“报主之志坚”,“酬恩之义重”,“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读<三国志>法》)。毛纶、毛宗岗如此修订《三国演义》,是为了迎合清代统治者的需要。清朝统治者很看重《三国演义》,曾派人同《四书》一起译成满文,并对作为“忠”“义”化身的关羽大加吹捧;同时,为了鼓吹封建伦理观念以维护封建统治,清代统治者还大肆宣扬封建正统观念,他们不但以标榜“为明复仇”为号召,自居于继明的“正统”,而且还指责曹魏为“篡逆”,否认曹魏为正统。毛氏父子的修订,跟清代统治阶级的观点是正相符合的。此外,毛纶、毛宗岗对文字情节也作了不少改动,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所说:“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见,约举大端,则一曰改,······二日增,······三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这种修饰加工工作,改变了原本若干松散拖沓的地方,使全书更加紧凑畅达,成为《三国演义》广泛流传的一种本子。毛纶、毛宗岗修订的《三国演义》刊行之后,至今又约三百年了,内容上没有什么大变动。
《三国演义》写作的演变过程,有值得注意的两个特点:第一,它是在集体创作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作者有民间艺人,也有封建文人,他们的政治、艺术观点和创作意图各有差别,在漫长时期的传说和口头、书面的艺术创作里,集纳和熔铸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所以《三国演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思想倾向。第二,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三国的人物故事久已流传,为人们所熟悉,这就使创作活动受到某种制约,即不能完全无视原有的三国人物和故事。然而,作者虽不能全盘改变原有的人物和情节,却可以根据自己的世界观来决定取舍,有意识地突出或删去某些方面,进行艺术虚构,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等等。所以,《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地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它一定程度地描写了封建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关系和生活面貌;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提供了认识封建社会政治、军事斗争的部分材料;并塑造出一些较有影响的人物形象,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封建文人编修的史书,固然是为维护封建制度服务的,即使是民间的、或接近于民间的文艺,也经常受到地主阶级思想不同程度的侵蚀。因此,在民间流行的平话和戏曲,有的封建意识也相当浓重,如《三国志平话》、金元戏曲中的三国戏,封建意识就十分明显。《三国演义》的作者从维护封建统治立场出发,不但承袭了“正史”和平话、戏曲中的一些封建意识,而且还根据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某些方面有所强化。《三国演义》在鼓吹实施“王道”“仁政”的同时,歌颂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统治;反对、攻击农民革命;鼓吹“英雄”史观、神权思想和封建迷信;提倡封建道德,特别宣扬“忠”“义”等。因此,我们一定要遵照毛主席关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的教导,有批判地阅读《三国演义》,把这部小说当作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思想材料。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圧的过程,广泛而具体地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以武装斗争来反对地主阶级的统治。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终于在公元184年象一声霹雳,猛然地爆发了。黄巾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动摇了它的基础,直接威胁着东汉王朝的生存。地主阶级为了挽救覆灭的命运,对黄巾起义军进行疯狂屠杀。黄巾起义军虽然在血腥镇压下失败了,但罪恶的东汉王朝也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无法再维持对全国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面临着一次新的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地主武装,为了取代东汉王朝,攫取财产和权力,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声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在这种火烧眉睫的情况下,封建统治者一面“火速降诏,令各处备御”(第一回),负隅顽抗;一面调兵遣将,向黄巾起义军反扑过来。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搜罗了大批地主阶级的地方武装,配合“官军”围攻起义军。原先相互争斗着的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和军事集团,在维护地主阶级政权的共同目标上,又相互勾结起来,采取联合行动,对起义军进行疯狂镇压。当农民革命归于失败后,官僚豪强间又重新进行混战。汉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何进掌权,宦官杀何进,袁绍又起兵杀宦官,董卓赶走袁绍,后来又废刘辩而立献帝刘协。各有野心的官僚豪强,朝野呼应,反对董卓。王允设计杀死董卓,而董卓的部属又大杀王允和其他官僚。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义,先后割据一方,混战互杀。从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曹操自“移驾幸许都”后,使用汉献帝名义发号施令,经过十一年的长期角逐,基本上统一黄河流域,成了割据中原地带的大军阀。赤壁大战以后,决定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国分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这些大小豪强、军阀,正象鲁迅所描绘的:“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可以肥己时就肥己,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称尊处就称尊。”(《南腔北调集·沙》)他们为了争夺统治权,今天这几个集团聚集在一起,明天又破裂了;今天那几个集团势不两立地互相混战,明天又杯酒言欢了。《三国演义》有关这种情况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是在不断地进行的。这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三国演义》的这种描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而且对认识剥削阶级的实质也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在反映这些政治军事集团争权夺利的尖锐斗争时,还描写了一个个政治骗局,一幅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景。第七十八回写孙权劝曹操做皇帝,就是一个例子。孙权这独霸一方的大豪强,是早在做皇帝梦的野心家。但当他杀了关羽,吴、蜀联盟破裂,形势不利时,就遣使上书曹操,“伏望”曹操“早正大位,剿灭刘备”,自己愿意“率群下纳土归降”。孙权这种做法是圈套,企图让曹操和刘备之间发生战争,同时,使拥汉派进一步反对曹操,所以这正是陷害曹操的一种手段,正如曹操所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又如第一〇六回、一〇七回,司马懿夺取曹爽兵权前,以“衰老病笃,死在且夕”及其他种种假象麻痹曹爽,使曹爽感到“吾无忧矣!”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致曹爽于死地。诸如此类的阴谋诡计,在《三国演义》中是屡见不鲜的。其实,这些也正是剥削阶级一贯使用的手法,他们不仅用来对付人民群众,而且也用来对付本阶级的政敌,这是剥削阶级的反动本质所决定的。因此,《三国演义》的这些描写,对于我们了解剥削阶级的狡诈手段,识破他们的阴谋诡计,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这些大小豪强、军阀,两手都沾满被压迫人民的鲜血,一次次争权夺利的混战,带给人民的是无穷无尽的灾难。如写董卓:“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第四回)董卓由洛阳西迁长安,临行大肆烧掠,使洛阳内外“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既行,“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第六回)董卓是这样,其他豪强、军阀也何尝不如此!“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第六回)最能说明他们共同的阶级立场,赤裸裸地暴露了他们是以残杀人民来建立他们的反动专制统治,以人民群众的血泪和尸骨来维护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的。
然而,作者的描写这一切,并不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恰恰相反,这仅仅是作者用来歌颂“王道”的一种陪衬。所以,他在批判董卓等人的同时,却又通过其“正面”人物来赞扬、美化封建统治阶级,大肆宣扬“王道”。
为了欺骗人民群众,地主阶级一直极力鼓吹“王道”。他们说,“王道”是封建统治的“正道”,实行“王道”的封建统治者是“宽仁爱民”的,人民对这样的统治者则“心悦诚服”。《三国演义》把刘备美化成一个“仁慈”的、备受人民“爱戴”的统治者,也正是把他作为“王道”的化身来进行歌颂的。在写刘备从新野、樊城撤退的那些章节里,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作者笔下,刘备对人民群众何等关心,为了人民群众,他竟然把自己的安危都置于度外了;至于人民群众对于刘备,更是竭诚“爱戴”,宁可死去,也不愿离开刘备。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刘备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不但没有丝毫的矛盾对立,而且简直到了共命运、同休戚的地步。这种描写,歪曲了人物的阶级本质,抹煞了阶级矛盾,显然是对于地主阶级的吹捧,对于封建统治的美化,企图使人们去憧憬刘备这样的施行“王道”政治的封建统治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通过刘备鼓吹“王道”的同时,还把他写成封建王朝的“正统”代表。在汉献帝做皇帝的时候,刘备对汉献帝忠心耿耿,他看到“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悲愤得“心胆俱裂”(第三十七回),决心“伸大义于天下”(第三十八回),为重整汉王朝而奋斗。当汉献帝被废以后,刘备在四川做了皇帝,以继汉统,作者就把蜀汉作为三国的“正统”。而对于董卓、曹操之流,作品则一再斥责他们为违反“纲纪”、破坏“正统”的“乱臣贼子”,所谓“名虽汉相,实为汉贼”。这就是说,封建王朝的“正统”、封建制度(即所谓“纲纪”)的忠实维护者,就是“仁慈爱民”、实行“王道”的人,而人民的灾难,则是由“乱臣贼子”破坏封建“纲纪”所造成的;所以就封建统治的本质来说,是保护人民、跟人民利益相一致的。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三国演义》作者批判董卓、曹操等人物,跟他的歌颂“正统”、鼓吹“王道”一样,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也正是从这种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三国演义》对农民革命直接进行了诬蔑。小说所写的黄巾军,是汉末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运动。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深刻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作者却一再诬蔑他们是“黄巾贼”,并通过小说中所谓“正面”人物之口,公然主张把农民起义军斩尽杀绝,“若容其降,无以劝善”(第二回),反对农民革命的态度,十分坚决,十分鲜明。但在这里,却也就同时暴露了“王道”的虚伪性。正如鲁迅所指出,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封建统治阶级吹嘘的什么“仁慈爱民”、“广布恩德”,全都不过是欺骗人民、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虚伪口号,在这些口号的背后,是对人民群众极端残酷的屠杀和迫害。大肆宣扬“王道”“仁政”的《三国演义》,同时却又公然主张把起义人民斩尽杀绝,这也就有力地说明了“王道”的反动实质。

总之,《三国演义》虽然为我们提供了若干对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具有认识意义的材料,但却宣扬“王道”、鼓吹“正统”、反对农民起义。所以,我们必须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分析批判,剔除它的封建性糟粕,明确认识作品所歌颂的“王道”、“仁政”完全是对人民群众的欺骗,同时也要看到,作品中的所谓“乱臣贼子”正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封建统治的体现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三国演义》的有关材料中看到:在黄巾起义被镇压以后,社会生产力遭受空前大破坏,人民大量地被屠杀,地主和农民这两个对立的阶级过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人民生活在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百姓皆食枣菜,饿莩遍野”(第十三回)。而以董卓之流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则过着奢侈豪华、纵欲无度的生活,“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第八回),形成两个阶级鲜明的对比。这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到农民起义被镇压以后,地主阶级对人民决不会实行什么让步政策,而是更加疯狂地进行榨取和迫害。

 

 

 

编辑:云开

来源:“来不来码头整点薯条”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2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