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专栏】戴锦华|《电影与全球60年代》(二)“什么催生出60年代?”

 

20世纪后半叶发生了一连串的历史事实:冷战、冷战对峙之下两大阵营相互的冲突、两大阵营内部的残酷暴政……冷战的发生是“60年代”出现的一个内在动力和最基本的因素。

二战期间,美国与苏联面对法西斯的共同威胁,建立了超越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合作;当战争进入尾声,双方对于战后新秩序的构建与国家利益的分配发生分歧,冷战随之产生。

两大阵营的出现,第一次在世界范围之内把人类一分为二;而因军事竞赛,世界又处在一个极端荒诞的危险平衡之中。

军备竞赛达到顶峰时,美苏两国的核弹储量足够把地球人类毁灭30次,「古巴导弹危机」的出现让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任何人都不希望让世界走向毁灭,因此没有爆发热战,始终维持着冷战。

极端特殊的事实是,因为打不起来,所以真正的军事冲突不可能实现,政治上只能保持对峙状态,经济上完全分隔;但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争夺变得异常突出。

中文类专业的学生在学到这一阶段的文学史时,绕不开的讨论是“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与政治性””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等等。

美国中情局(CIA )在1950年扶持创办了“文化自由大会“(CCF)。该机构在国际舞台上推广出能够对抗马克思主义的竞争对手,包括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和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等。插句题外话:无论今天的女权在互联网上如何政治正确,都不可否认它背后有反华势力的支持;这就和千禧年初处处谈论环保的公知一样。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如何实践女权又成为一个复杂的话题。而这又会让我想起戴老师女性主义课程提到的另一个词——“文化自我殖民”……

“中央情报局公共事务办公室现在与全国各大通讯社、报纸、新闻周刊和电视网络……的记者都有联系。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已经成功说服记者推迟、改变、保留,甚至放弃报道。”

——中央情报局前局长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

中情局深深卷入了本国及他国的艺术界与娱乐业,被吹捧为自由的艺术作品下是遮盖不住的政治目的。

“苏共中央宣传鼓动部”(CPAD)也不甘示弱,它奉行的政策是不断寻找美国政治体制、内政外交以及文化中的腐朽所在,以此达到让苏联民众自觉抵制美国所倡导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目的。

1950年,苏共中央宣传鼓动部出台《关于近期内加强反美宣传措施》的文件,规定了苏联国内各大宣传媒体开展反美宣传的详细内容,要求苏联各层面的文艺创作部门、协会和个人积极参与反美宣传作品的策划与制作,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大胆创作揭露美国内政外交真相及暴露美国社会黑暗面和腐朽制度的宣传作品。

冷战逻辑的全球弥漫让两大阵营内部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今天想来匪夷所思的政治迫害。

各种各样的现代主义、现代民主声称自己奉行的最高原则被践踏。

事实上,在两大阵营内部,他们某种程度上分享着同一种意识形态——冷战意识形态:即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极端严酷的党同伐异。

冷战是以东方阵营的不战而败,西方阵营的不战而胜而结束的。

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作为冷战时期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两种意识形态,在认识论层面都属于“制度决定论”,苏联解体强化了自由主义制度决定论的国际影响。

制度决定论的理论模型忽视了人在制度中的作用。即在任何社会里,制度的功能只有通过人才能起作用,而不是自动起作用。

二战结束以来的历史表明,制度模式的异同对大国的国力差别及增长情况并无决定性影响。

60年代在世界的每个地方都有它的表现,同时在世界的每个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迸发。后来被叫作“60年代”的这个东西,它们在事实上高度的相互关联。

两场世界大战与冷战使得一个基本的、重要的事实变得可见,那便是全球化。表面上看我们是一个一个民族国家,而每一个民族国家的内部事务都被大量的外部力量所渗透、所影响。

戴老师曾认为**是中国内部的政治结构所导致的一场悲剧,而通过观察全球60年代,才意识实际上它以极端丰富和复杂的方式联系着整个世界不同地方所发生的事情。1948年,柏林危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介入越南战争……人类社会到今天依然在承担着冷战带来的后果。

后冷战主义到今天,在我感知当中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我们一边清晰地认识到那个被美丽辞藻所遮蔽的现代现实——每个人都很智慧,每个人都对真实的生命状态、社会状态心知肚明,而另一方面这种深知和洞察,同时伴随着一种游戏性的,也是绝望的犬儒主义。

别和我说什么理想,别和我说什么抗争,别和我说什么改造世界……改造来改造去不就改出一个冷战来吗?

不要跟我说自由的旗帜、民主的理念以及社会平等和正义应该占据重要位置,那些东西都不过是某些人拿来欺骗我们的说辞,现实就是剥削永恒、压迫永恒、不平等永恒,不新鲜,从来如此,自有人类历史就如此。

我们今天所尊崇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是以90%的欧洲人作为10%的自由民的奴隶而奉献且不被表达而创造的。欧洲的资本家不可能通过剥削欧洲工人创造了启动工业革命的第一桶金。事实上,工业革命的第一桶金是从拉丁美洲抢来的。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以发生在拉丁美洲的大掠夺、大屠杀为动力的;它复兴的是10%的自由民创造的文明。“你们有谁看到文艺复兴的作品,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音乐,是去表现那90%被奴役的亚非拉人民的吗?“(温铁军)

不要相信有梦想清洁的革命,有圣人一般的历史角色。

 

 

参考文献:

赵丁琪:“文化冷战”与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11期;

阎学通:防范意识形态之争的冷战思维,《国际政治科学》2020年第1期;

史澎海、谢培:冷战初期美苏宣传战:意识形态话语权斗争及其当代启示,《西南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

 

 

编辑:红日欲出

来源:PattisDiary公众号

30
发布时间:2025年3月16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30

【专题】"纪念印共毛南巴拉.克萨瓦.拉奥同志"系列

提示

成功加入收藏夹!
收藏夹内共有 0 篇文章, 0 个产品

提示

你已收藏了该文章!
    • 法律顾问

    • 吴勇律师
    • 徐阳律师
    • 服务时间

    •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 《人境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