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中是如何批判资本操控的——刘继明简论⑥

 

 

文/Al智搜

 

在《随想录》中对资本操控的批判主要围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的全面渗透展开,其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文化领域的资本异化

刘继明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指出,资本操控已延伸至文化领域,将审美活动异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附庸。他批判资本通过垄断文化生产,塑造符合其利益的价值观,例如将消费主义包装为“进步”或“现代性”,导致社会主义文化生态被瓦解。他认为唯有打破资本对文化的垄断,才能实现审美的解放与人民精神的主体性重建。

二、资本与政治权力的共谋

在政治经济层面,刘继明揭露了“体制右派”与资本的深度勾结。他区分了“自由派”与“体制右派”,认为后者打着民族主义旗号推行权贵资本主义,实则是披着“中国特色”外衣的极右势力。这种权力-资本联盟通过私有化改革、资源垄断等手段,将国家机器异化为服务少数特权阶层的工具,导致社会公平严重倒退。例如,他提到“改开反其道而行之”,即改革本应惠及多数人,但现实中却成为资本掠夺公共资源的合法化路径。

三、劳动剥削的隐蔽化

刘继明以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为武器,批判资本对劳动者的双重压迫。他对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福利政策缓和阶级矛盾的历史,指出中国部分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更为残酷,甚至将“良心企业”(如胖东来)的个案美化为“马克思主义回归”,实则是掩盖剩余价值剥削本质的幻想。他呼吁恢复八小时工作制等劳动者基本权益,直指当前“996”工作文化是资本压榨的典型表现。

四、民族主义作为资本工具

刘继明强调民族主义的进步性需以阶级立场为前提。当资产阶级操控民族主义叙事(如鼓吹“国家利益至上”),实则是转移阶级矛盾、维护既得利益的手段。他以列宁主义观点指出,脱离无产阶级利益的民族主义不过是“资产阶级愚弄民众的破旗”,例如某些“爱国大V”以反西方之名掩盖国内阶级矛盾。

五、历史维度的批判

刘继明将资本操控置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斗争的历史框架中分析。他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出“最坏的资本主义”形态,验证了毛泽东关于“修正主义上台即资本主义上台”的预言。他提出当前需要探索“资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新路径,强调无产阶级需通过思想武装夺回文化领导权。

刘继明的批判始终贯穿着阶级分析主线,其核心主张可归结为:资本操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只有通过重建社会主义制度、恢复无产阶级主体地位,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解放。这一立场在《随想录》中通过微博体杂文的形式,以尖锐的时评与历史反思交织呈现,形成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大众传播性的批判话语。

 

编辑:红日欲出

来源:左评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5年4月24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