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明:境外屐痕(组诗)

 

 

《维多利亚广场》

 

英国有很多广场

以维多利亚命名

我写的这座广场

在利兹,英国第二大城市

紧挨利兹大学

《黑与白》中宗达的妻子安娜

毕业于这所大学

她崇拜过罗莎. 卢森堡

后来随宗达参加了中国革命

因为参加文革

被前夫以英国间谍罪名

送进了监狱

 

广场西北部

有一座维多利亚雕像

用青铜铸成的

我在附近的亚丁社区

住过一年

写完了《黑与白》第一部

每天上午和傍晚

写作累了,我都要去广场散会儿步

 

有时候,我和家人去City购物

穿过广场蜿蜒的步道

路边有一棵伞状的荚迷树

比我寓所门前的那棵高大

如果是秋天

长满了火红的荚迷果

远远看去

像一把燃烧的火炬

 

广场的绿草地上

坐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

这儿一伙,那里一堆

他们低声交谈着

还有人唱歌,演奏爵士音乐

像一群非法聚集者

但没有警察驱散他们

 

我意识到

虽然与他们近在咫尺

相隔却十分遥远

在他们眼里

也许我就是妥妥的境外势力

 

2025418

 

《剑桥》

 

那一年的春天

我和家人去剑桥

造访这所世界顶级名校

 

在从利兹到伦敦的途中

我和出租车司机

一位来自中国北方的青年

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因为他对毛泽东出言不逊

而且引用的材料都来自袁腾飞

当我知道他的爷爷

曾经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革命

我更气愤了

忍不住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

 

在伦敦

我参观过狄更斯的故居

本来想去拜谒位于伦敦北郊的马克思墓

或者去海德公园

拜谒那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起的雕塑

但最终两项愿望都落了空

 

后来,我们去剑桥

在距三一学院和剑桥河不远的市场

我们去吃午餐

走进一家简朴而烟火气十足的小吃店

我看见墙上贴着几幅肖像画

上面的人物

我一眼就认出来了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

风格简洁

类似中国北方的剪纸和南方的刺绣

 

这几幅肖像画

仿佛一束光

照亮了我的内心

也填补了伦敦之行的遗憾

那顿饭我吃得很香

离开时多看了店主几眼

想跟他攀谈几句

但由于语言障碍

我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由于那几幅肖像

我对剑桥的好感油然而生

也许就是在那一刻

我决定让女儿报考剑桥

结果真的被录取了

 

2025418

 

 

Bolin公园》

 

从我居住的亚丁社区

步行大约二十多分钟

就到了Bolin公园

 

公园很小,极不起眼

跟那个著名的名字很不相称

从这一头走到另一头

用不了一支烟的工夫

 

公园里游人稀少

尤其在早晨或傍晚

四周空旷寂静

像海水冲刷过的沙滩

 

有一次

我路过一座凉亭

看见有个黑人在弹吉它

一边用沙哑的嗓门

唱着一支苍凉的歌曲

他的周围空无一人

 

紧挨着Bolin公园

是一条铁路

从利兹到曼彻斯特一个小时

100多年前,恩格斯在曼城开过工厂

写下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从利兹到约克也是一个小时

我的女儿正在那里念高中

 

那天刚走进公园

突然下起暴雨

我不得不躲进铁道下的桥洞

 

大雨很快漫进桥洞

整个世界仿佛都快要淹没了

这时,一辆火车由远及近

起初很缓慢

仿佛来自十九世纪

越来越快

从头顶呼啸而过

我的头皮一阵发麻

不由闭上了双眼

 

当我睁开眼睛

雨停了

公园里一片静谧

如同初生的婴儿

我的内心变得极其柔软

仿佛被雨打湿了一样

 

2025418

[注]Bolin,英国著名哲学家伯林同名

 

 

 

《奥克兰散记》

 

1

我这里写的奥克兰

不是美国的那个

而是新西兰第一大城市

2010年,我在那儿居住过半年

 

我住的社区叫诺斯科特

从诺斯科特到奥克兰大学

要乘半个小时左右的公共汽车

有一次上车后

我看见女司机在等客的工夫

捧着一本厚厚的书

看得全神贯注

仿佛是在图书馆

这样的场景

我曾经在俄罗斯见到过

在中国从未见过

 

2

每次去奥克兰大学

我都要在图书馆看一会儿书

那里的中文藏书十分丰富

很多在国内难得见到

其中有不少关于文革的

如《内蒙古文革风云》《湖南文革纪实》等

让我看到了许多被主流遮敝的历史细节

 

温斯顿,一位来自英国的青年学者

正在奥克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和他做过一个系列对谈

主要议题包括革命中国、改革中国

自由主义和新左派

以及当时倍受关注的

h打黑

 

3

刚到奥克兰

我造访过怀希基岛

就是中国诗人顾城杀死妻子谢烨的

激流岛

 

从奥克兰渔人码头到激流岛

要坐四十多分钟的轮渡

上岛后,几经打听

才找到顾城和谢烨、英儿

还有他们的孩子小木耳

住过的那座房子

座落于一片杂树中间

显得有些荒凉

 

我的眼晴一阵迷离

脑子里闪过那血腥的一幕

忽然想

小木耳今年几岁了?

 

4

 

周末,去友人家作客

我结识了他的邻居

道格拉斯,一个面容和善、身材高大的老头

他听说我来自中国

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坐坐

 

道格拉斯是个单身汉

六十多岁了

退休前做过钟表匠

在他略显简陋和零乱的家里

摆满了各种旧式钟表

墙上还挂着几幅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奥克兰老照片

让我恍若走进了一座博物馆

 

我们聊了一会儿

关于新西兰,关于中国

道格拉斯嘴里不时冒出一个英文音节:

M——大多数外国人对毛泽东的称呼

这也许是道格拉斯能记住的

关于中国的

唯一的

符号

 

5

在奥克兰

我还结识过一位来自中国的富豪

英文名Paul

比我小几岁

曾经对我讲述过他的传奇经历——

 

Paul毕业于北京大学

办过一家文化传播公司

注册资金100万元

凭借一位担任证监会高官的老乡关系

参与了运作某证券公司上市

资产从100万到10亿

一夜间涨了一千倍

后来,他在证监会的高官东窗事发

他本人也因此逃离了中国

 

我曾经获邀去Paul家作客

那是一座拥有近百亩草坪的海滨别墅

游泳池、健身房、豪车、游艇

一应俱全

奢华得令人晕眩

极目远眺

能看见奥克兰地标天空城

以及独树山

 

Paul的发迹史

在中国富豪中并非孤例

虽然不到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

但他们拥有的财富

占了全民财富的百分之六十

我不是一个仇富的人

但这个数据深深刺痛了我

 

半年后

我离开奥克兰

回到中国

办了一份思想人文杂志《天下》

创刊后

跟《读书》《天涯》一起

被称为新左派的重镇

 

2012

《天下》停刊

同《湘江评论》一样

前后只出了四期

其时

h打黑刚刚落下帷幕

 

2025422

 

 

《去托尔斯泰墓地》

 

2005

我随一个作家代表团

访问了俄罗斯

参观过不少文学家的故居

如托思妥耶夫斯基、契河夫、高尔基

但给我印象最深的

还是托尔斯泰庄园

 

从莫斯科到图拉省

大约三个多小时车程

沿途都是广袤的土地和森林

道路旁站满了笔直挺拨的白桦树

仿佛在列队欢迎我们

 

到达托尔斯泰庄园时

已近中午

吃完简单的午餐

我在餐馆附近集市上

买了一个带木框的托尔斯泰头像

然后带着它

走进了托尔斯泰庄园

 

庄园很大

有上千俄顷土地

托尔斯泰就在这里出生、长大

从这里走向莫斯科

走向世界

然后又回到这里

直至去世

 

我们参观了托尔斯泰

做过农活的草屋

写作《复活》的书房

以及伯爵和夫人的起居室

在这儿

他为大字不识的农民

编写过识字课本

起草了把土地分给农民的文书

最后,因与妻子发生口角

离家出走

病死在离庄园十几俄里的

一座小火车站

 

从故居前往托尔斯泰墓地

要穿过大片繁茂的森林

高大的树木

带着馥郁的气息

迎面扑来

使我如同走进了十九世纪的俄罗斯

 

似乎走了很久很久

终于来到托尔斯泰墓地

路边一座长满青草的小丘

连墓碑都没有

如果不是地上摆着一株株鲜花

让人难以相信

这里躺着一颗被称为俄罗斯良心

伟大的灵魂

 

我在墓前伫立良久

脑子里满是青年时代

阅读《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

和《复活》时的情景

仿佛又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

离开了托尔斯泰墓地

当我走了一段路

发现刚才在庄园门口买的托尔斯泰像不见了

回到墓地

在路边的草丛中

我找到了那幅带木框的托尔斯泰像

冥冥中

我感到了某种神秘的召唤

于是,面向那堆土丘

又深深鞠了一躬

 

如今,那帧带木框的托尔斯泰像

还挂在我的书房里

每当我写作或冥思时

都能感受到他目光的注视

 

2025422

 

编辑:红日欲出

来源:人境网

0
发布时间:2025年5月3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