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辅导、协和4+4后再看电影《决裂》

         

文/万红

 

4月份发生了好几件网络新闻,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肖姓医生被妻子举报,扯出其出轨的小四规培医生董某开挂人生,协和医学院4+4博士学位的公平性被广泛质疑,同时有关学阀、优势资源世袭、学历公平等话题在网络上被持续热议,甚至有网友评议董某、肖某事件已祸及国之根本。4月24日爆出在线教育领先机构猿辅导公司员工猝死,年轻人猝死不再是新闻,但这个年轻人是因晚上加班直到早上7点才被清洁工发现死在办公室,最颠覆的是其家属在失联5小时后曾报警,因猿辅导公司楼层门禁卡无法进入,警方和家属错过施救机会,在事故发生后猿辅导公司动用各种势力封锁消息。

董某的学术圈世袭与文学圈二代、影视圈二代、京圈名媛少爷等共同建造出权贵家族生态圈,而毕业于211名校的猿辅导猝死员工和大街上跑外卖跑网约车的大学生共同建造出底层劳动者生态圈。这让我想起了老电影《决裂》,这部1975年拍摄的电影,通过展现创办一所共产主义农业大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探讨了教育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师生角色的定位和教育本质的阶级属性等问题。其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对当下仍具有复杂的现实意义。结合影片内容和上述两则新闻,展开论述和分析,粗浅谈谈个人观点。

一、教育路线:立场和目的

在《决裂》中,关于招什么样的学生,龙校长和孙主任有冲突,展现了两种教育理念之争,前者看中工农青年的劳动热情和实践技能,重视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后者推崇“学院派”的正宗,看中文凭,力求培养尖子生;关于教学大纲,曹副校长和龙校长有冲突,展现了“为哪个阶级服务”的路线之争,前者强调“只能让同学赶上大纲,不能降低标准,让大纲来迁就同学,孔夫子三千弟子也不过出了七十二贤人”,主张培养高质量的精英人才,后者提出“要发动全校师生充分讨论”,半工半读的共大不能照搬全日制的教学大纲,得闯出一条新教学新路,培养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这三个代表人物,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教育路线。

龙正国,共大农校书记兼校长,放牛娃出生,上过延安抗大,坚持用抗大精神办共大。龙校长遵循《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中的方向“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把农业大学办到山头上,为农村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绝不是“培养几个所谓的尖子生就行了”。坚持“我们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按农林牧的生产季节改变课程,学生不但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拜贫下中农为师,做到学用结合,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孙子清,共大农校教学主任,二十多年教龄的行家,坚持“精英教育”。招生时,他以没文凭文化基础差为由拒绝工农子弟报考,他不认同把大学办在山里,“把学生闷在这山沟里头,见不到世面,这能培养高精尖的人才,简直是活见鬼”。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孙主任“把全国名牌大学、甚至外国的好经验吸收进来”,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在教学中故步自封,在没有马的山区大讲特讲马的知识而不讲随处可见的牛、猪。最后,在事实教训面前,在龙校长和老代表的启发、帮助下,认识到自己“只要尽我所能,只要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他们自然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不仅是腐朽的、落后的、片面的,甚至还会被自私自利的人钻空子。

曹仲和,共大农校副校长,自诩三代都是搞教育的,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坚持西式“正规化”办大学。给共大选址时,他认为大学应办在城市周围,风景好,离城市近,要有宏伟、气派的教学楼和图书馆,要有专家教授,当看到师生自己动手热火朝天建设学校时,冷嘲热讽“又是开路,又是建校舍,还要自己种粮食,哪里是办大学,简直是垦荒队”。当学生李金凤发现农田虫情危急,回学校向领导申请带同学去支援生产队灭虫害时,曹校长当即反对,“大惊小怪的,有虫人家生产队不会去灭,多管闲事干什么”,当15名学生去灭虫害没来得及参加统考,他以这15名交了白卷为由勒令退学。当他想办法弄了一封去上大学的介绍信,劝女儿离开共大时,坦然说“我革命几十年,讨一张优待券,还不应该吗?”,在他的内心,他属于特权阶层,正规大学才是好大学,办大学就是要培养特权阶层的接班人。

通过这三个代表人物,我们发现教育是阶级流动的工具,教育标准由掌握话语权的阶层制定,既可固化社会结构,也可成为打破壁垒的铁锤,标准决定了教育筛选机制的阶级属性,作为普通劳动者的代表龙校长希望农大为工农子弟敞开大门,作为权贵阶层的代表曹副校长希望大学多多培养官僚特权代理人,而作为小知识分子代表孙主任则希望大学培养精英知识分子。这种矛盾在当下依然尖锐地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特权阶层的暗门后门导致阶层固化愈演愈烈。七八十年代,靠天赋和勤奋,从普通女工成长为今天歌唱家,从赤脚医生成长为今天的院士……,这些“知识改变命运”的代表人物,曾鼓舞了整整几代人,但在五十年后的今天,普通劳动者的子女纵使天赋异禀、才华横溢也再难有鲤鱼跃龙门的机会。当小镇做题家211毕业后为了生活去加班猝死在办公室里,当权贵之女董某凭特权轻松拿下医学博士并成为主刀医生,人们才真实看到《决裂》中的龙校长据理力争的是普通劳动者后代的教育权利,当初能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大前提大环境是千千万万个龙校长们争来的,如今普通劳动人民的教育红利已经被吃干抹净,今天已悄然变成曹副校长们的天下。

二、师生关系:知识权威与教育异化、工具化

在《决裂》中有两场师生冲突的戏,一场是徐牛崽在课堂上举手给孙主任提意见“少讲马,多讲猪和牛”,孙主任把他轰出了教室,徐牛崽在学校贴出了第一张大字报;另一场是李金凤因在大会上反对赵副专员“三字一包”的报告,被钱秘书押起来批斗。通过这两场戏,充分展现了积极正向的师生关系和教育异化、工具化的危害。

徐牛崽贴出大字报后,遭到了孙主任的批评和指责,曹副校长要求其把大字报撕下来,而龙校长的坚决支持其“批评资产阶级脱离实际的学风”,这张大字报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共同讨论,贴出来大字报墙:“掀起教育革命的风暴”“不做书本的奴隶,要做知识的主人”,“要为社会主义上大学”“彻底决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什么、怎么学,最终师生们将水稻课搬到了水田里,孙主任也积极配合讲猪和牛,还主动帮农民治疗病牛。这个片段打破了老师知识权威自上而下学习的旧观念,塑造了师生共同参与、积极探索、学用结合、平等互爱的新关系。

在李金凤的批判大会上,钱秘书叫嚣“反对赵副专员的报告,反对赵副专员就是反对专区,反对专区就是反党”,彻底暴露了这些权贵们利用教育搞小圈子的私心,在他“李金凤,到底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的质问中,广大师生和农民选择支持李金凤。在大会上,小妹拿着爸爸(曹副校长)利用特权给她弄的上大学的介绍信,告诉大家“我这革命多年的爸爸却给我留下了一张介绍信”,隐喻权贵们希望子子孙孙利用教育延续特权的野心。

今天,在资本与权利的共同把持下,学术艺术圈层已经严重门阀化、世袭化,特权人群的粗鄙、狂妄、自私,如董某、肖某、屎尿诗、北极鲶鱼等等,一次次击破普通人的认知底线,更击碎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在《决裂》中,赵副专员要关停农大,“我们办这样的大学,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嘛”“如果不改,我就开除你的党籍,撤销你的职务”,充分揭露赵副专员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办大学是要培养自己人,办自己的事。

五十年过去了,普通劳动者被无数个赵副专员和家人用行动和结果痛击了无数次后,发现教育已异化成特权与世袭的工具,原来这么多年倡导筛选高精尖人才的教育标准背后,是权贵们世袭权利的野心,在“分数至上”的淘汰制背后,教育成了特权固化圈层的砖瓦,教育成了当权者排除异己的工具,教育成了落后腐朽思想藏污纳垢的遮羞布,教育成了把普通劳动者子弟拒之门外的门禁卡。

三、教育本质的探索

《决裂》中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影片中,当曹副校长振振有词地发表高论“2+2=4是哪个阶级的,X+Y又有什么阶级性,只要我们能培养出有高度文化、科学知识的人才,还不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嘛”,我第一次听到这时,曾在心里赞同这个观点。可是当中小学生频繁跳楼自杀,当毕业即失业、996成为常态,当苦读十几年书的博士生沦为导师的牛马,出生普通劳动者家庭的孩子纵是“六边形战士”也无法打通密密麻麻的资本怪兽和层层叠叠的权贵铜墙,名校毕业的小镇做题家只能卑微地找一份工作活着,甚至连生的希望也不给,如那个猿辅导猝死的员工,我再一次回看《决裂》。

影片中有大量关于教育阶级性、实践性、公平性的探讨。在曹副校长企图否定教育的阶级性发表上述高见时,龙校长坚定地反击,“抽掉了无产阶级政治,单纯地追求高度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迷失方向,把教学与生产割裂开来,就一定会把教学引上邪路”,相信龙校长的这番话语如历史回响仍振聋发聩停留在每一个有良知的观众心里,教学与生产脱离带来的血淋淋的残酷现实,教育远离人民带来的赤裸裸地门阀特权,都是邪路的真实映照。

引用《决裂》结尾的这段话:在教育革命的征途上,是不会风平浪静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我们要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为了子孙未来,教育必须来场彻底的决裂,教育必须回归人民,教育必须回归理论联系实践。 

 

编辑:红日欲出

来源:人境网    

0
发布时间:2025年5月7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