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专栏】戴锦华|《电影与全球60年代》(三)“现代主义理念的建立”

 

戴老师认为,所有现代主义的理念都包含两个面向——

乌托邦层面和政治实践层面。

比如,“自由”这一理念是用来反抗压迫强权的旗帜——这是它的乌托邦层面;但“自由”的实践层面是把每一个人变为“个人”,同时变为“一无所有者”——我们都只能出卖我们自己。

妓女集“卖主与商品于一身”,但其实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一样,都是集”卖主与商品于一身”。除了1%的资产者真的拥有生产资料,其他人都是劳动者——这是“自由”理念的实践层面。

可以说,现代主义理念的自创造之初就有反民主、反自由、反平等……的基因。

二战时期,当一个殖民地国家的知识分子——弗朗兹·法农(Frantz Omar Fanon),怀着对于宗主国的忠诚抵达欧洲,加入法国自由军团,先后在不同地区服役、参战,负伤后立了功勋,体验了为法国而战的荣誉。

当战争结束,他作为盟军战士且是盟军英雄返回欧洲土地,他以为他能受到尊重,结果还原的依然是他的肤色与种族。

现实迫使法农意识到——

种族主义不是法西斯主义独有的。种族主义是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被隐藏得很深。

萨特给法农《地球上的受苦人》作序,提出: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有几千万人,其他人叫土著,“大写的人”是欧洲白男人。美国的独立宣言是在黑人的背上签署的,美国的经济建筑在从非洲贩黑奴之上;法国的人权宣言是在女人的背上签署的,所有的公民权都只对男人有效……

可以说,现代主义的理念和实践自诞生就带有种族主义的基本基调。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从来都不是真理的书写,历史从来都是权力的书写。

更极端的一种说法是,最好不要看历史,因为我们如果真的读历史的话,人们就会发现,人类在历史当中什么都没学到过。更悲观、更犬儒的一个说法叫“阳光下没新鲜事”,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愚蠢的、愚昧的、无耻的、贪婪的、被权力和欲望所裹挟的、灾难连接着灾难的历史。

民主是现代主义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历史事实的法西斯主义给我们的最大警示是——以德国为观察对象,希特勒不是军政权,纳粹第三帝国是民选政府,完全符合民主程序。

这才是一个恐怖的事实。

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取向,是作为对一战的反馈而出现于西方民主社会内部的。

作为历史事实的法西斯主义以种族优劣作为大屠杀的依据,它把民族主义推到极致,变成一种极端的种族主义。

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以”反犹“和”保持种族纯洁“作为政治正确团结着德国人民。极端的种族主义除了必然抹除阶级、性别之间的巨大差异、矛盾、冲突外,同时会产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向心力与认同感,对政府国家暴力由衷的认同与分享。

当我们把法西斯主义看作历史事实,我们不仅在说,它是一种危险的、建筑在种族主义上面的极端政权的出现;我们同时还在说,是无数动员被组织在这种认同之中的普通人,他们对权力暴力的分享。

当全球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时候,尝试对抗它的是国际共产主义力量,但这段历史是不被冷战的胜利者所书写的。

这时,就不得不提到西班牙内战。

这是人类光辉记忆的一页,它实践了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即“你们家内战与我有关”。

国际纵队的成员参与内战,帮助西班牙国民保卫共和,对抗独裁。当国际纵队被宣布为非法时,国际纵队的战士自愿留下来加入西班牙国籍。

冷战时代的自由世界的高度共识是消灭共产主义,整个西方世界纵容或者支持消灭共产主义,造成了法西斯主义势力在全球的扩到,直到纳粹德国把大半个世界拉到血泊之中。

自由世界才将共产主义看成对抗法西斯主义的盟友,形成了二战的整体格局。盟军与苏军的联盟同时借助了大量的前殖民地力量的介入,才形成一个勉强对抗法西斯主义的力量。

然而二战还未结束,盟军与苏军的盟友关系已经破裂。

二战后的一个非常直接的后果是,前殖民地国家开始全面独立建国运动。

二战之前的世界地图,非洲、美洲、亚洲的很多地方都没有颜色,没有具体的行政区划,只有”英属“”法属“的标志。二战之后才出现每一块都用色彩填满了的地图,每一个色彩上都有具体的行政区划。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三个原因:

一、二战期间,“自由世界”在法西斯主义威胁下几乎溃不成军,“自由世界”的宗主国被迫去动员,甚至去哀求第三世界的殖民地国家参战,战后西方世界必须妥协让第三世界建国;

二、殖民地国家的人民第一次获得动员,他们认同了人类对抗法西斯主义的认识,自愿参军参战,同时他们的现代的关于“人”意识得到启蒙,他们认识到自己不被作为“人”来看待的事实。

三、西方世界在二战后算账,发现传统意义上的殖民主义管理成本过高,不如一定程度上掌握他们的政治和经济,让他们独立。战后,欧美国家产业外移,所有的工业、农业生产转移到前殖民地国家;同时,西方国家高度的非工业化。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真正形成了它全球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的整体规划。

我们常说,后工业社会形成。是谁的“后工业社会”?

与产业外移、欧美社会非工业化同时发生的是把无产阶级的份额也转到第三世界。

原本现代资本主义势必形成的是马克思所描述的两极分化,少数资产者和多数无产阶级形成越来越陡的金字塔结构。随着产业转移,欧美社会开始形成了庞大的中产阶级。

欧美国家坐享第三世界国家创造的产品和利润,他们形成了中产阶级为主体普遍富裕。

他们创造出现代主义理念,他们也能享有这种文明。

插入一个曾冲击到我消费观的视频:【“臭名昭著”的非洲传统工艺,奢侈品包背后的故事!致命工作却只换一点辛苦钱】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V4y1v7o3/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4a920b87fef9b8dd09b99e160d26522d

20世纪连接两场世界大战。曾经,一个部落要消灭另一个部落,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而两场世界大战不仅把人类的绝大多数卷入,并且前所未有的使用现代性杀伤武器完成人类对人类的毁灭。

两次世界大战的极端残忍与恐怖让第三次世界大战还没发生。这种第三次世界大战还没发生的状态,同时携带着另一个奇特的反应结构——今天的人们似乎和平了太久。

以至于在现代主义的逻辑内部,民众都拒绝去捍卫它的乌托邦理念——怀抱着这样思想的人们将民主践踏为一种游戏。

当记者问民众为什么在英国脱欧的选票中投出同意时,他们吃惊的回复并没有想到真的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人民对待民主权利、民主程序的态度的随意。一方面表明现代代议制民主自身已经发生危机了,

另一方面也表明,如果我们没有最基本的认知与实践,去追随民主乌托邦信念和理想那一面努力的话,这个东西也许就会崩塌为让法西斯主义获胜的工具。

一方面,近年来恐怕比我们所经历的这100年的历史当中都更为突出的是——人们不讨论危机、问题,不谈论批判;人们好像相信我们处在一个不断进步发展上升的文明状态之中,

但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严肃文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都在明确表达着我们这些拒绝去批判、拒绝去讨论的人其实什么都知道。

 

 

编辑:红日欲出

来源:PattisDiary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5年3月18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