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

 

 

文/乌兰

 

近几年扶贫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在扶贫过程中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标语与口号。而其中 “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这一口号尤为出名。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话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志智双扶’关键在于帮助困难群众打底气。贫穷和愚昧往往具有共生关系,尤其是现阶段的大多数贫困问题,表面看是物质性贫困,但究其根源在于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改变贫困的现状的知识、能力和手段。”

有人把人民群众的贫困一方面说成是他们的懒惰。说什么要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起“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的帽子,创造幸福生活。这是严重脱离现实的,孤立的,唯心主义的观点。我们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那么一个轰轰烈烈的“劳动光荣”的时代。可是是谁把这种情况打破了呢?是谁把“向前看”变成了“向钱看”呢?gg的春风吹来了,把人民吹得瘦骨嶙峋。“勤劳”在“春风”吹过之后就再也不管用了,无论你怎样努力,怎样劳动,“春风”都会将它带走。所谓的“勤劳致富”只是精心编造的一个谎言,而谎言背后则是无数被剥削被掠夺群众的血与泪。如果你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往往最贫穷的人才是最勤劳的人。比如我们的环卫工,每天早晨三四点起来,工作八九个小时,却只能领到一份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

另一个原因则是愚昧。让贫困山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但是空话说得再漂亮也终究只是空话。贫困地区的小孩为什么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难道不是因为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吗?村里的学校纷纷撤点,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的教育环境如此恶劣,只能感叹寒门难出贵子。还有人批评贫困地区的父母愚昧,不让孩子上学。在我看来,这样的批评未免有失偏颇。教育产业化后,学校乱收费的现象已成常态。2005年两会期间,青海省的一位政协委员算了一笔账,最后的结论是:一个本科生4年所需的费用,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不吃不喝不购物不生病35年的全部。这样高昂的费用让人望而却步,因教育致贫的家庭也不在少数。我们假设,一个家庭借东借西好不容易熬出头,孩子大学毕业了,准备找工作,但是僧多肉少,据《重庆晚报》2008年10月27日报道,重庆为就业生提供的岗位不足10%,名牌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是常事。又比如现在211硕士,苦读19年,却只能找到一份月薪五千的工作。读书难,读书贵,读书无用,贫困地区的人民从残酷的现实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痛苦挣扎过后也只能无奈地做出让子女辍学的决定。有些人不考虑前因后果,一味指责和批评贫困山区群众,把贫困与愚昧联系起来,这与地主批评农民没有文化有什么区别?

有人把人民群众贫困的原因全部归结于群众自身的懒惰与愚昧,否定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肆意丑化人民群众,认为他们愚昧无知,冥顽不灵,穷山恶水出刁民,这是不公平的。

“扶贫”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然而这项工程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看2018年的报道,“2018年上半年国家审计局署发布的年度工作报告中指出,地方扶贫存在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出现骗取挪用等问题。据统计,仅2016年和2017年,扶贫领域的问题资金就多达70亿人民币。”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如果大家稍微留心就会发现,很多大多都是假脱贫。在湖南的某地,一个被称为“尘肺病”村的小村落,贫困户基本摘帽。一位尘肺病二期的村民说到:“脱什么贫,就是做做样子,每年给的钱还不超过两百块。过年过节送点牙膏肥皂什么的,拍几张照片就是扶贫了。有一年送了一袋大米,拍完照以后又拿走了。”村里很多人的情况都是这样,所谓“扶贫”只是做做样子。还有村民表示“脱贫”以后自己的生活更加困难了,虽然有人向他们保证过“脱贫不脱政策”,但是事实上,他们脱贫摘帽后,原本享受的许多政策优惠都已经没有了。有些村民还获得了“勤劳致富示范户”的门牌,他们有些无奈地打趣到他们应该是“勤劳致贫示范户”。这难道就是人们所说的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吗?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寒流急所讲到的判断社会现象、事物或事件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人民的革命性。但是似乎没有做到。事实上,这仅仅是资产阶级为自身的长远利益,为了巩固统治的一种行为,他们害怕人民zf,于是他们返还一些原本就属于人民群众的财富,用以安抚他们,稳定资产阶级社会秩序,然后大吹特吹,让人民群众感恩戴德。

最后,我们不可否认,懒惰与愚昧的的确确是造成贫困的两个因素,但是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实际上是本末倒置,混淆了主要矛盾。我们的“扶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编辑:红日欲出

来源:人境网

0
发布时间:2025年4月5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司马南事件"透视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