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产生意识形态倒错并认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原因

文/万重云翔

 

“我这样一个人,由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变成无产阶级战士,也曾经过一个过程。许多革命者都一样,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天生的是没有的,马克思本人也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教员《毛泽东年谱》

在无产阶级的劳动者中,或者说在打工人中,有时会观察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身为无产阶级,却积极地认同并主动地维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价值观。我将其称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倒错”。这种倒错的意识形态的典型观点是过度推崇和神化“资本”的作用与必要性,屁股坐在了资本家的位置上并认为是资本家养活了无产阶级而非相反,认为剥削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等等……具体的表现包括但不仅仅是如下几点:

1、劳动者对加班文化等内卷文化的接受:尽管长远来看,加班文化等内卷现象会导致过度劳动,伤害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并使劳动者丧失议价权,导致工资下降和工作不稳定,但很多劳动者仍认可内卷的必要性,认为内卷是提高个人收入和职业晋升的必要手段,将自愿加班等行为视为常态。(《《逆行人生》,拍得很好(2)——过剩、内卷与失业》《为什么越来越难赚钱的网约车司机们“意识不到”谁拿走了自己的钱?》)

2、消费主义盛行:消费者常常将品牌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惜超出自身经济能力去追求昂贵的商品,这种消费行为正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的体现。(《商品拜物教——此岸世界的宗教与消费主义陷阱【《资本论》笔记(5)商品拜物教及其秘密】》)

3、对资本主义成功观的内化: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个人成功常常与财富积累等同起来,许多无产阶级劳动者将这种成功观内化,认为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是人生的首要目标。

4、教育的功利化:教育被视为提高个人竞争力和获取更好就业机会的手段,而非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

按照我们通常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似乎属于上层建筑,那么为什么无产阶级中会出现意识形态的倒错呢?阿尔都塞在《论再生产》中提出的理论或许能给出答案。

1、阿尔都塞与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的著作《论再生产》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机制的深入探讨。在这本书中,阿尔杜塞提出了意识形态机器的概念,用以解释无产阶级的个体如何在社会中被塑造成认同并支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体。

 

在阿尔都塞的理论框架中,意识形态并不简单地被归类为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而是被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有密切的联系,并且在两者之间发挥着作用。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一种物质的存在,它通过各种意识形态机器(如宗教、教育、法律、政治、工会、家庭、媒体等)来实现。这些意识形态机器在个体中唤问或构成主体性,使个体认同并接受现有的社会秩序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因此,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或思想体系,它还是一种实践,一种通过国家机器等物质性实体实现的实践。

阿尔都塞的理论突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只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和动态的模型,其中意识形态既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同时也通过上层建筑的实践影响经济基础。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无产阶级作为生产力的直接承担者,其经济地位与资产阶级是根本对立的。然而,阿尔杜塞认为,尽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体现在意识形态的构建上,即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并非完全由其经济地位决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是通过意识形态机器的作用而形成的。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及其意识形态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其核心特征之一。阿尔杜塞认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占有关系,更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构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被视为自然而正当的秩序,这种观念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运作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私有制的意识形态化体现在个体被教育去相信私有财产是个人自由和成功的基石。资本主义的教育系统、家庭、媒体等都在无形中强化了这一观念。例如,学校教育强调个人努力和成就,而媒体则通过塑造成功的企业家形象来传播私有制的正面形象。这种意识形态的内化使得无产阶级往往接受并支持私有制,即使他们在这一制度下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劳动力的商品化

劳动力的商品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视为商品,可以在劳动市场上自由买卖。阿尔杜塞指出,这种商品化过程是通过意识形态机器的作用而得以实现的。无产阶级被“唤问”为主体,他们将自己的劳动力视为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而忽视了劳动力的人类学和社会学属性。(《人生的不快乐与劳动的异化》)

通过资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无产阶级的子女被灌输以适应劳动市场需求的技能和知识,而忽视了对劳动力商品化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也推动个体将自身视为劳动力商品,从而接受并参与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剩余价值的剥削

剩余价值的剥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基本特征。资本家通过支付给工人低于其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工资,获取剩余价值。阿尔杜塞认为,这种剥削关系之所以能够持续,部分原因在于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意识形态认同。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机器通过各种方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剥削本质。例如,媒体常常将资本家描绘为创造就业和财富的“英雄”,而忽视了他们对工人的剥削。教育系统则通过强调个人责任和市场竞争,使工人相信他们的经济困境应归咎于个人能力和努力,而非剥削制度的结果。

此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和政治系统也为剥削关系提供了合法性。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法和税收政策往往保护资本家的利益,而忽视了工人的权利。宗教则通过宣扬忍耐和顺从,使工人接受自己的经济地位,从而维护了剥削关系的稳定。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再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在经济层面自我再生产,也在意识形态层面自我再生产。无产阶级通过意识形态机器的作用,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支持和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体现在对私有制、劳动力商品化和剩余价值剥削的接受上,也体现在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内化上。通过内化,无产阶级被引导去接受并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从而减少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质疑和反抗。

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竞争、效率、利润最大化等,通过教育、家庭、媒体等渠道被广泛传播和接受。这些价值观成为无产阶级行为和决策的指导原则,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支持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机器

意识形态机器是阿尔杜塞在《论再生产》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执行意识形态功能的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其实践活动,将个体“唤问”为主体,并使他们接受和认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机器包括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工会、媒体等,它们通过各自的方式再生产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相应的意识形态。

教育是意识形态机器的核心

教育系统是最关键的意识形态机器之一,它直接参与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是意识形态的灌输场所。通过教育,无产阶级的子女被灌输以符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家庭是意识形态的传递者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点,也是意识形态传递的重要场所。在家庭中,通过日常的互动和教育,个体学会了资本主义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竞争、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等。

媒体与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塑造

媒体和文化产品是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电影、电视、新闻、文学作品等,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被广泛传播。

法律与政治的意识形态功能

资产阶级的法律和政治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和政策,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合法性和正当性。

宗教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

资产阶级的宗教通过提供精神慰藉和道德规范,使无产阶级接受现状并相信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4、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机器的功能

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机器的主要功能是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包括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私有制的认同。通过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机器的作用,无产阶级被塑造成支持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体,从而确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持续存在和再生产。

形成和维护资产阶级意识

通过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无产阶级被引导去认同自己的阶级地位,并接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和不平等。这种阶级意识的形成有助于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抵御和消解阶级斗争

通过塑造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机器使他们相信资本主义社会秩序是自然和正当的,从而减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质疑和反抗。即使在面对剥削和不公时,无产阶级也可能将其视为个人失败的结果,而非制度性问题。(《宣传剩余价值理论是否会破坏投资环境?》《浅谈“阶级跃迁”》)

5、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复杂性

尽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机器在无产阶级倒错的意识形态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并非完全被动接受。无产阶级在日常生活中的斗争、阶级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资本主义矛盾的直接体验,都可能导致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质疑和反抗。因此,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也既有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再生产的一面,也有反抗和变革的可能。正如1963年,教员会见日本共产党书记时所说:“人民的觉悟是逐步的,需要经过一个长的过程,要经过重大的事变。卡斯特罗开头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是在斗争实践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我这样一个人,由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变成无产阶级战士,也曾经过一个过程。许多革命者都一样,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天生的是没有的,马克思本人也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

 

没有谁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但社会现实会教育大多数无产阶级走上这条道路。而社会主义的建设也不仅仅是经济制度的变革,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革命。(《共产党员应当勇于在网上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堡垒》)

 

编辑:红星闪闪

来源:小猴子们的家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8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