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妈妈岗”:母亲身份不能是薪酬待遇打折扣的合法理由

文/小镇读书会

 

前天是母亲节,是全天下母亲的节日,是所有孩子向母亲表达敬意、爱意和感谢的一天,也是母亲们应该好好休息的一天。但事实上不是所有母亲都有条件放下身上的重担,家庭的、工作的,哪怕仅仅是一天。

对于大多数母亲来说,生活和工作并不是那么轻松和顺心。一方面,在家庭里,母亲往往承担着大部分的、不对等的家务劳动和抚育赡养工作。在大多数场合,这些真实又不可缺少的劳动默默地发生着,既不为市场所承认,没有货币价格,也不为家人所在意,甚至许多家务工作被视为脏的、不体面的,得不到应有尊重。另一方面,即使有些母亲有机会维持或获得一份工作,依然会受到就业市场的歧视,分到更低端的工作,拿到更少更差的报酬,并且受到资本无差别的压制与盘剥。所以,作为一个女性,更作为一个劳动者,母亲绝不是个一维的生命体,而是身处多重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主体和鲜活生命。

这篇文章要讨论的是:妈妈岗。

昨天央视新闻发布了一条关于“妈妈岗”的新闻,不仅官方肯定了这一新的就业形式,也对众妈妈们的欢迎态度作了报道。客观来说,“妈妈岗”这一专门为母亲提供的工作机会,当然是增加母亲及其家庭收入的好方法,有利于母亲提升自己的家庭和经济地位,增加自身接触社会和他人的机会,在工作中或许还能遇到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时刻。

有意思的是,文末提到(图2)“妈妈们不再被迫在家庭和事业间二选一”,“妈妈岗有望成为女性就业的新趋势,让每一位妈妈都能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这个期待乍看之下确实美好,但细细想来,这话里的前提是照顾家庭仍是女性/母亲的天职。说得更直白些,就是你作为一位母亲,应该家庭和事业全都要,既要花时间花精力照顾好孩子老人家庭,又得尽可能地抓住机会,抽时间去闯事业,也就是赚钱。男性的身份自始至终是缺席的。或许这篇报道的重心放在母亲上,所以没有花费笔墨去提及男性的作用,但报道之外,却不可不提。不过,这里仅作提醒,本文暂且不去讨论男赚钱、女主家的小家庭分工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社会背景,而聚焦于“妈妈岗”本身需要关注的问题。

首先,“妈妈岗”的形成背景。报道没有具体介绍“妈妈岗”的社会背景。实际上,“妈妈岗”不是一个新事物。说个早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介绍的“家庭劳动”就是“妈妈岗”的较早前身。当时,女性和未成年劳动力将生产物料从工厂或分包商处拿到家里加工,将加工好的产品再返回去,赚取差价或劳动费用。可以想见,当时的许多女性同样是母亲,而家庭劳动让她们能够赚取微薄收入的同时,照顾好孩子。这样的形式至今存在。B站上就可以搜到许多视频,例如,一位母亲领来布料针线,将其制成一个个拎包,大致10-15分钟可制一件,每件两元钱。如此低廉的收入揭示了“妈妈岗”形成背后的最大动力,即资本需要廉价的劳动力。

具体到中国,企业设置和雇佣的“妈妈岗”是近十年的产物。大背景是灵活用工的就业形式为企业降低用人成本提供了制度保障,“妈妈岗”就是灵活用工的母亲/女性特别版。两条形成脉络,一是乡村扶贫,在政府支持下,资本开始使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就是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比如,经常能看到新闻,扶贫车间、社区工厂或是家庭农场就近雇佣大批女性劳动力。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工作可以远程、线上进行,大批城市、乡镇的女性得以获得全岗、半岗、兼职的就业机会。比如,数据标注员、客服等。

其次,“妈妈岗”的特点。报道中强调了“妈妈岗”的最大特点便在于“弹性工作制”(图4)。母亲很重要的工作是抚育小孩,小孩活动和家务劳动互相穿插,导致母亲的时间非常零碎,没有整块时间。但在孩子上学、不哭闹的时候,女性又有大把时间,加之家务劳动没有收入,女性对时间灵活的工作具有很大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在追求廉价劳动力的动力下,为女性提供弹性工作并不是什么难事。一来,部分工作可以在家中自行完成,二来,许多需要在场进行的工作,无论是作坊型还是流水线型,只要维持基本人数就可以保证生产。女性承担的工作多为整理物料、包装、检验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可替代性强,工厂提前安排规划好人员,弹性工作几乎不会影响生产效率。在农业生产方面更是如此。

然而,弹性工作制背后是工资和福利待遇的弹性化。“妈妈岗”似乎成为无工作者的幸运,但这遮蔽了“妈妈岗”工资普遍低于市场价的情况。与此同时,由于是弹性工作,企业一般不需要为就职母亲签订长期合同,不需要承担完备的社保缴纳责任,许多基本福利待遇也可以免去,甚至工作中的保险费用和风险规避动作,企业也可以省掉。在一定意义上,母亲这个身份就成为女性获得一份薪酬待遇大打折扣工作的合法理由。许多人会想,企业给你一份工作,你能在家务之余挣点收入补贴家用已经是大好事了。这其实就是陷入到了企业视角,为企业说话的局面中去了。

再次,“妈妈岗”并非那么轻松。例如,报道中提到一份工作的时间7:30-16:30,单算的话是九个小时。即使中间可能包括中午吃饭和休息时间,以及母亲需要临时请假的时间,往松了算,最起码也要工作7小时。应该说,这个时长不能算是一个特别轻松的工作。报道中也特别提到“宝妈生产线”,也就说明企业对于这种灵活性较强的劳动力有自己的专门管理方案,能让自己在使用更低成本劳动力的同时,保证生产效率。企业一定不会是吃亏的那方,但母亲却要在家里承担不对等家务的同时,在市场中遭受更严重的剥削,并且还要感谢这份工作机会。

最后,“妈妈岗”之外要认识到,一个社会企业本身就应该给予员工充足的休息时间。如果员工有接送、照顾小孩的需求,一个人民的企业,或者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一个人性化的企业,就应该予以支持和照顾。比如提供育婴室,保障有接送需求的家长——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可以按时上下班或拥有请假的权力,等等。但现在,这些反倒成为不正常的、需要额外歌颂的事情,保障员工的权益已然成为企业的累赘和成本。“妈妈岗”这种被创造出来的工作形式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讽刺的是,企业在这种新形式中还可以多赚一笔。

报道中也提到“妈妈岗”在劳动合同和社保保障方面存在不足,说明官方和企业并不是什么都不懂。

总之,劳动者一定是排在生产第一位的,不管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劳动力,钞票只能是钞票,不能生钱,死的生产资料永远只能是生产资料,不能变成可以赚取利润的商品/满足需要的产品。“妈妈岗”只是一个半成品,它不是企业的施予,而是企业需要母亲。正如母亲不辞辛苦地哺育了孩子,作为劳动者、生产者的母亲,她们(与男性一起)的劳动也哺育了一个个企业。她们获得的工作理应体面、安全、福利待遇完善且受到尊重。

 

 

 

 

编辑:雁回锦书

来源:“小镇读书会”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3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