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被约谈,骑手权益保障能有实质性突破吗

文/劳务宏观笔记笔记

 

2025年5月,外卖行业迎来了一次极为罕见的高规格约谈: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五部门,共同约谈美团、饿了么、京东等头部平台。

此次约谈不仅规格高,而且涉足经贸、劳动用工、互联网治理、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除了强调企业间的公平有序竞争,此次约谈也体现出国家层面对新业态劳动权益问题的空前重视。官方明确要求平台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切实维护消费者、平台内经营者和外卖骑手的合法权益” 。 此次约谈,释放出国家强化平台经济治理、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强烈政策信号。其背后原因,正是因为新业态下的劳动模式——尤其是外卖骑手的用工现状——正在不断挑战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警觉。

就在前两天,5月12日,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饿了么平台长安路站,两名骑手——47岁的袁某和46岁的梁某,先后因高强度送餐工作猝死,死因均为“呼吸心跳骤停”。两位骑手不只是同事,还是连襟,多年来一直勤恳工作在一线。家属透露,袁某每天工作超过11小时,最多一天完成70单;梁某则长期夜班、连轴转。高强度劳动下,两人相继倒下,成为“拼命送餐”的悲哀注脚。事件发生后,相关平台和政府虽已介入调查与善后,但工伤认定和权益维护依然充满挑战。这也使得骑手群体的生存困境、权益保障与社会责任等问题再次被推到了舆论风口。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其中外卖骑手规模已达1300万人,接近全国人口的1%59。单个平台企业的外卖骑手可达600多万人。这一庞大群体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自上而下的权益保护路径及其局限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约谈要求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希望从企业端发起权益保护行动。约谈通报中未提及工会组织建设和集体协商机制,也未涉及如何建立骑手意见的有效表达渠道这表明当前的权益保护模式仍主要依靠行政监管推动企业自律,而非通过赋能骑手群体实现权益自我保障。

这种自上而下的权益保护路径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产生一定效果,但长远来看存在明显局限。企业作为利润导向的主体,即使在政策压力下增加对员工的保护,也难以根本改变其利益最大化的运营逻辑。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模式下,骑手权益的范围和标准往往由企业单方面定义,骑手的真实需求和意见难以得到系统性表达和有效回应。

目前,外卖骑手等灵活就业人员普遍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作为平台经济下的新型劳动关系,外卖骑手身份定位长期处于“灰色地带”。许多骑手为了追求更高收入,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却无法获得与传统就业形态相匹配的劳动保障。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平台企业自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骑手的社会保障问题。

令人担忧的是,本次约谈未强调工会建设,这可能进一步弱化工会在平台经济中的角色。外卖行业本就面临工会组建困难的现实问题,如果缺乏这一制度化的权益保障渠道,骑手维权将更加困难。

枣庄两名骑手猝死案例,是全国千万人口量级外卖员群体中艰难处境的真实缩影。灵活就业身份虽带来用工弹性和效率,却使社会保障认定、工伤赔偿、安全管理难题突出。“工作归平台,风险归个人”早已不是个别现象。

 

 

 

 

 

 

编辑:雁回锦书

来源:“劳务宏观笔记”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5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