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倍尔 || 在苦难的岁月投身工人运动

 

文/赤竹隐客

 

奥古斯特·倍倍尔(一八四〇——一九一三年)是德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他在投身于德国工人运动的五十余年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战斗。倍倍尔亲自参加了创建并领导国际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革命活动,坚决地反对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在普法战争中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并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倍倍尔在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中经受了极为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严峻考验。他在对敌斗争中旗帜鲜明,斗志旺盛,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必将胜利,在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作出了积极贡献。正如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所评价的:“奥古斯特·倍倍尔本身是工人,他通过顽强的斗争使自己树立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他把自己全部充沛的精力毫无保留地用来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服务,数十年来他一直同日益成长和壮大的德国无产阶级携手并进,他成了欧洲最有才干的国会议员,最有天才的组织家和策略家,成了国际反对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社会民主运动中最有威信的领袖。”

倍倍尔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在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了解倍倍尔的革命活动,更有助于吸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认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端重要性,积极开展反修防修的斗争,增强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自觉性,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进行到底。

 

一八四〇年二月廿二日,在德国科隆郊区普鲁士军营的一个暗堡里,一盏锡制的油灯无力地燃烧着,它发出的暗淡光线照射着暗堡灰色的墙壁,显得更加阴郁。晚上九点钟,军营的号手在暗堡前吹起了催促士兵归营就寝的号角。就在这同一时刻,奥古斯特·倍倍尔诞生了。

倍倍尔的父亲约翰·哥特洛普·倍倍尔是普鲁士军队的一名下士,他已经度过了十几年的军营生活。母亲是个曾经当过佣人的穷苦妇女,全家生活就靠父亲微薄的薪饷和母亲在军营里贩卖生活日用品所得的钱而勉强维持着。当倍倍尔的两个弟弟出生后,一家人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倍倍尔从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苦难。

倍倍尔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只好改嫁;六岁时,继父又死了。倍倍尔一家无依无靠,只好回到他母亲的家乡维茨拉。这是一个小城市,倍倍尔的外祖母在维茨拉郊区有几小块田地,全家就以此为生。外祖母死后,倍倍尔的母亲继承了这几块地,可她却无力继续种植下去,为了应付眼前生活的急需,这些地先后都被卖掉了。此后,母亲又去给人缝制军用皮手套,收入很少,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这时,倍倍尔已经进入维茨拉一所贫民小学读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每天放学后,就跑到市里花园饭店的球场上去当小工,一直要干到晚上十点多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呻吟着走回家去。

倍倍尔的母亲由于长期为家庭的生活操劳,终于积劳成疾,染上了肺病,不久就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只是靠了几个亲戚的接济,倍倍尔一家才得以勉强生活下去。从这时起,不满十岁的倍倍尔不但要照顾母亲,看管弟弟,而且还要料理家务,担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倍倍尔仍然没有放松学习。他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习惯。他特别爱好数学,对历史和地理也很感兴趣。在班里,倍倍尔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正当倍倍尔一家经受着苦难生活煎熬的时候,一八四八年,欧洲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以法国二月革 命和德意志三月革命为先导,很快波及到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它有力地冲击着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在革命运动的影响下,维茨拉地区也发生了农民起义。倍倍尔看到几千人的农民起义队伍,高举着大旗,挥舞着镰刀、粪叉、锄头,勇敢地扑向封建贵族侯爵们的官邸,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八五三年,长期患病的母亲又去世了。十三岁的倍倍尔从此成了孤儿,他只得退学,到一家镟工作坊里去当学徒。当时,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已经开始发展,那种小作坊式的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正在受到大工业生产无情地排挤和冲击。作坊的老板为了防止破产,更加紧了对徒工的剥削。倍倍尔每天要从早晨五点钟干到晚上七点,中间没有一点儿休息时间,只是在吃饭时才能离开车床。就是在星期天也要应付生意,不许外出。除了工作以外,他每天还要给老板家里挑四担水。在极度的劳累中,倍倍尔唯一的乐趣就是看书。几年间,他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阅读了许多历史小说以及有关希腊、罗马和普鲁士的历史书籍,这使他的知识不断增长。同时,他也更加渴望着能结束这种无法忍受的学徒生活,早日冲出这牢笼般的小作坊。

一八五八年,倍倍尔学徒期满了。在那个时候,学徒工的出师也就是失业的开始。特别是象倍倍尔这样一个手工业工人,很难找到固定的职业。他只好象当时德国大多数失业的手工业工人一样,流浪各地,寻求工作。二月一日,倍倍尔冒着鹅毛大雪,顶着凛烈的寒风,踏上了这一段历尽辛酸的道路。

为了节省路费,倍倍尔步行走过了大部分路程。每到一个城市,他都要千方百计去寻找工作,干上几天以至几个月,挣得一些钱再继续前进。有时找不到工作,就只好靠乞讨度日。冬天,为了买一件御寒的衣服,他不得不连续几个星期忍饥挨饿,拼命干活;夜晚,由于找不到住宿的地方,他就只好在干草堆里睡觉。因为穷得没有衣服可以替换,遇上阴雨天,他身上的衣服常常连续几天都是潮湿的。倍倍尔不但要为生活而四处奔波,而且还要时刻提防警察和宪兵的迫害。这些家伙随时可能没收流浪工人的证件,使他们找不到工作而无法生活下去。残酷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进一步教育了倍倍尔,使他更加痛恨这黑暗的社会制度,在他思想深处埋下了反抗的火种。

一八六〇年五月,倍倍尔流浪到了来比锡。来比锡是当时德意志中部文化和工商业的中心,科学、教育、艺术和出版事业都很发达,因此这里的工人运动发展得也比较快。倍倍尔在这个城市的一家作坊里当了一名镟工,此后他就在来比锡定居下来。

倍倍尔的这次流浪,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行程上千公里,途经德国中部和南部、瑞士北部、奥地利西部的几十座大小城市。他亲身体验到了德国工人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困苦,亲眼看到了德国统治阶级的反动和腐朽,对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这一经历对他以后坚定地投身于工人运动是很有帮助的。

在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倍倍尔还初步接触到了德国各种工人团体的活动。早在流浪的初期,他就参加过天主教的帮工协会。倍倍尔并不是天主教徒,真正吸引他的是协会里的大量报纸,他通过读报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变化。到来比锡后,倍倍尔积极参加了工人运动和政治斗争。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订了一份民主派的《中德意志人民报》,每天贪婪地阅读着。一天,他在报上看到要成立职工教育协会的消息,便立即赶去。这是倍倍尔第一次参加工人的公开集会。他用力挤进群情鼎沸的会场,在走廊上找到一个位置坐下,细心倾听着会上各派人物的发言。他对会上有关工人情况的辩论很感兴趣。当他看到几个工人走上讲台发言,并且猛烈地抨击那些“学问渊博”的资产阶级学者、先生们时,心里暗暗佩服。他渴望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登上讲台,说出工人的心里话。就在这天夜晚,倍倍尔报名参加了来比锡职工教育协会,开始了他投身于德国工人运动的生涯。

 

编辑:红日欲出

来源:赤竹隐客公众号

0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7日
收藏

人境简报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

【专题】《五一劳动节》专辑

【专题】"南街村模式讨论"

【专题】"民左之争"回顾

【专题】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专题】"新潘晓来信"

【专题】"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0

【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和左圈人士》系列